10月11日,又是一年秋风起,又是一年重阳至。
菊花盛开,漫山红枫。
秋意渐浓,夜色渐长。
有诗云: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年少不懂重阳,只顾欣赏秋景。
行至中年,历经悲欢离合,看遍无常世事,才对重阳有了更真切的感悟。
01
小时候,对重阳节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课本上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开元六年,十七岁的少年王维从蒲州赶赴长安。
他凭借一张琴、一支笔,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长安繁荣昌盛,权贵赏赐不断,却不曾减少王维漂泊他乡的哀愁。
九月初九,他独自一人登上高山,眺望故乡,越发想念千里之外的亲人,提笔写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些,是老师告诉我们的。
但年少的我并不懂何为思念。
彼时,父母亲人都在身边,生命里重要的人,想见便能见到。
于是,重阳对我来说,不过是秋日里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罢了。我对它最大的期待,就是学校组织的秋游。
自汉朝开始,就有“阳春三月踏青,重阳九月辞青”的说法。
秋寒将至,人们趁着最后的暖意,在这气清景明之时登高游玩。
苏轼就曾在《定风波·重阳》中描述过一群少年欢度重阳的场景: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元丰四年,重阳时节,被贬黄州的苏轼和客人带着美酒登上青山。
秋景虽美,可朋友们大多都是背井离乡之人,各有各的哀思,愁眉苦脸。
却见一群少年,在山野间嬉戏、追逐、高歌,要将菊花插满头发才肯回家。
那时候,我也只知道跟着小伙伴们在漫山红色中玩耍,捡最像五角星的枫叶,采最鲜红的山茱萸……
丝毫不懂一朵小小的山茱萸,便是凝结了中国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乡愁。
对于少年来说,任何一个节日,都可以是幸福快乐的。
如今才明白,幸福并不是因为节日,而是因为有父母遮风挡雨,可以无忧无虑。
02
关于重阳,更深层一些的意义,是父亲教给我的。
那年爷爷病重,正值重阳。
父亲带我来到小镇山顶寺庙,为爷爷烧香,回去的路上,采来山茱萸,插在门上。
一辈子都是农民的父亲也说不清其中道理,只是告诉我,可以为爷爷祈福。
等我长大,见识增广,才知道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这些民间的说法,都在揭示重阳的主题:祈福。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
重阳,九九归一,万象更新,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祥日子。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东汉方士费长房的一个故事。
修道成仙的费长房,收了一个名叫桓景的徒弟,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
“今年九月初九,你家乡汝南的瘟神又要出来害人。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你赶紧回家,让乡人把茱萸绑在胳膊上,登高山喝菊花酒,能破解此难。”
桓景依法照办,果然消灾解祸。
驱邪避祸,正是重阳节最初的主题。
登高望乡、插戴茱萸、喝菊花酒的传统,也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
一千多年过去了,朝代更迭,风物轮换,但重阳节的习俗和传说,却在岁月的淘洗中传承下来。
小时候陪着父亲焚香祭祀、采插茱萸,只当是迷信。
长大后,随着父母亲人渐渐老去,逝去,尝遍生死悲欢,才读懂了重阳的温情与慈悲。
这些仪式,给了人们期盼与希望。
我也慢慢变得像父亲那样,在重阳时节,为亲人登高祈福。
重阳节,是一场生命的追溯,一次心灵的慰藉。
而藏在仪式背后的,则是代代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最质朴的期望。
03
南宋词人蒋捷曾作《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走过大半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触。
年少时射出的子弹,也狠狠击中了我的眉心。
我终于体会到了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
如今,带我采山茱萸的父亲,给我做香包的母亲,已然作古。
小镇那座小山也变得荒芜,就连故乡的村落也破败无人居住,杂草挡住了回家的路。
前不久的国庆,我回了一趟老家。
老屋的院墙,已然坍塌。
我绕着老屋转了好几圈,心中的那个家,和这个残破的老屋,一起破碎一地。
常听人说,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却不是父母的家。
父母不在了,我在故乡也没有家了。
都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人们什么时候才会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呢?
就是当你如往常一样醒来,却发现再也听不见父母的唠叨。
才发现那些曾经挡在你前面,身躯像城墙一样坚实可靠的长辈,已经在时光中渐行渐远。
才发现自己已经别无选择,必须接过上一辈人肩上的担子,走向人生的战场,站在前排,直面风雨。
当父母变成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当父母成了一种奢望时,没有父母的重阳节,多少人会背过身抽泣;多少人会站在窗前思念;多少人会捧起一碗饭双眼浸满热泪;多少人孤单时无处可去。
没有父母的重阳节,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伤痛。
行走在茫茫人海,你再优秀又如何?你再成功又如何?你豪车豪宅又如何?
无人欣赏的风景就不是风景,没人心疼的孩子再有钱也是株小草。
▽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重阳节亦是敬老节。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若父母尚在,就常回家看看,别让他们在生命最后的时光苦苦等待。告诉他们:
“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点个赞吧 ,愿全天下的父亲,母亲健康,长寿,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