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宠”当“爱”,湖南父亲被儿子杀害骗保

丁丁聊社会趣事 2024-11-03 07:18:36

虽然“宠”和“爱”十分相似,但是它们却存在本质区别。父母爱孩子,这是人类最纯粹的本能,然而,若错把“宠”当“爱”,酿造的将是一幕幕人伦悲剧。

由“宠”引发的悲剧

8月的一天,湖南省安化县的一条公路上,一辆黑色轿车突然冲出路面。千钧一发之际,驾驶室的刘某及时跳车幸免于难,而坐在副驾驶的刘父,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随轿车一起坠入水中,当场溺亡。

正当大家对这起意外叹息同情时,民警却心生疑虑:“他太冷静了,反复询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定性,他还要处理后续保险赔付事宜。”

出于职业敏感,民警联系了相关保险公司负责人。经查,刘某在约一个月之前,为父亲在多家保险公司购买了意外险,保费万余元,保险赔付高达790余万元。

据此,一切水落石出。这场交通意外事故,居然是刘某提前设计的“杀父骗保”勾当。

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可以冷血到如此灭绝人性?

“我看着刘某长大的,穿的吃的,啥样他爸都给他。”谈到刘某,邻居满脸震惊。他无法理解刘某怎么会对自己的父亲做出如此天理不容的举动。同样无法理解的还有刘某的姑表:“从小我舅舅对他那是没话说,很宠他,他是家里的独生子。”

如果说刘某从小遭受虐待,才会做出如此违背人伦的“杀父骗保”举动,那尚可以理解。但是,不管是亲戚还是邻居,都对刘父对刘某的万般宠溺记忆犹新。

由此看来,这幕悲剧的始作俑者,就应当是“宠”了。

无独有偶,贵州毕节的班某,也是被父母从小宠大的。

那时是90年代,农村条件当然一言难尽。“班某吃的、玩的、用的都是我们无法企及的。”班某的发小回忆,“他爸有一膀子力气,每天帮城里人干活,虽然辛苦,但相对于我们家来说,收入也算不菲。”据班某的发小介绍,收入“不菲”的班父省吃俭用,就是为了满足班某的一切需求。“要啥给啥,那时我们是真羡慕啊!”与班某差不多年纪的邻居回忆道。

渐渐地,随着班某的年龄增长,胃口也越来越大,可是,与此同时,班父也在慢慢苍老,靠力气赚来的钱每况愈下,已经无法满足班某的要求。

面对父亲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刚开始时,班某只是粗鲁的大吼大叫,最后发展成对父母的拳打脚踢。

与“杀父骗保”事件如出一辙,班父用血汗抚养成人的儿子,变成了对自己非打即骂的恶魔。

类似的无数悲剧,向父母们发出血泪警示:无下限的宠溺,只会让子女蜕变为毫无人性的恶魔!

“宠”引发兽性

千篇一律,但凡有父母对孩子无底线的宠溺,就注定了孩子将来丧失人性,几乎没有例外。

其实,如果从心理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类似的反常现象。

若父母从不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扭曲的认知:我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所有人必须满足。为了我的需求,可以牺牲一切,哪怕是父母的生命。

带着如此扭曲的价值观的孩子,自私自利是避免不了的,在需求的引诱下,他们可以不择手段。

这几乎成了他们的“自动程序”,他们没有多余的意识自我反思。所以,当为了私利行猪狗不如之举时,他们往往只是轻飘飘一句“我只是为了得到XX,这有什么错吗?”

被自私自利控制的人,已经不懂人间冷暖,更休谈三纲五常,基本与禽兽无异。

网络上曾经流行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女孩在父亲的葬礼上邂逅了让她心动的男孩。

过了几天,这女孩亲手杀害了她的姐姐,当警察问及原因时,她一脸云淡风轻:“我只想在葬礼上再见那个男孩而已!”这就是极致的自私自利后的泯灭人性,让人义愤填膺的同时又脊背发凉。

如果不想培养恶魔,父母们还是尽快放下宠溺。

“宠”的另一面

也许是现实的血泪教训实在是不胜枚举,所以绝大多数父母对宠溺的危害还是深以为然的。

但是,因为忌讳宠溺,很多父母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虐待。

虐待包括身体虐待和心理虐待。

身体虐待就是对孩子的身体任意伤害,动不动就“棍棒加身”。

心理虐待就是对孩子的一切需求都给予否定甚至指责。

当然,当今社会,一言不合就对亲生孩子的身体捶打的父母并不多见。但是,对孩子的心理虐待却仍然大行其道。

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当父母为了生计奔波劳累时,孩子就不能有任何要求。

“我一天累死累活,你还嫌弃这,嫌弃那,你就是个不懂事的白眼狼。”面对父母的类似指责,与被宠爱相反,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任何需求的是错的,不应该有任何需求。

与被宠溺的孩子长大后容易伤害别人不同,被虐待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伤害自己。面对任何冲突,他们想到的都是自责:“都是我的错。”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卑、自闭,甚至会自残。

星爷周星驰在一档节目中回忆他小时候的事:那时家境不好,妈妈为了照顾他们兄弟姐妹几个,整天奔波劳累。有一次,星爷和妈妈上街,走到一个玩具摊前,星爷再也挪不开脚步。几次劝说无效后,星妈拿起棍子,狠狠地给了星爷几下……谈到这里,星爷眼眶滋润,已经年过半百且功成名就的他,虚弱得像个无助的孩子。

心理虐待一直没引起父母的重视,只因它会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殊不知,心理虐待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同样是鲜血淋漓。

更糟糕的是,虐待往往自带光环,让父母来不及反思。

“我打你、骂你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这应该是绝大多数父母的初心,但因为它违背了心理发展规律,导致了他们的期望和最终的结果南辕北辙。

“爱”≠“宠”;“爱”≠“虐待”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如何去爱却是后天学习的本领。

爱不是宠溺,也不是虐待,以宠溺和虐待替代爱,终究都不会有好结局。

当爱缺乏“挫折教育”,就变成了宠溺。爱自己的孩子,当然会尽量满足孩子,但是,与满足孩子同样重要的,是教会孩子面对挫折。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都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所有需求。同时,引导孩子帮助他人,让他们体会助人、与他人链接的乐趣。

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尊重,就成了虐待。

父母都无法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很正常。但切忌因为无法满足就把矛头直指孩子需求的合理性,指责他们无理取闹。

对孩子的需求,我们应该先表达尊重,然后再解释自己的难处,最后和孩子商量解决办法。刚开始时,孩子肯定不可理喻,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耐心。

毋庸置疑,只有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才能最大可能保持身心健全,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可是,我们一定要留意,切不可把对孩子的爱变成宠溺或虐待。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