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曾经,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吸引着无数人渴望踏上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追逐他们的“美国梦”。
然而就在那时,一位美国教授潘维廉,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来到那时还相对贫穷的中国厦门。
那么当时的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到中国之后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信源:美教授:唯一的遗憾是没更早来中国 2024-12-03大象新闻
初入中国
1988年,对许多中国人而言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的年份,但对潘维廉来说,这一年却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选择:卖掉美国的公司,携妻带子前往厦门大学留学。
然而,那时候的美国经济正兴旺发达,而中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那么是什么驱使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许故事的种子,早在1976年就已埋下。
1976年,他在美国空军服役期间,被派遣至台湾执行任务,在那里,他偶然接触到了来自大陆的宣传单,从而了解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同根同源。
那颗好奇的种子,在他心里悄然扎根生长,在80年代,这个人拿到了瓦尔登大学的管理学博士,随后开了自己的企业。
那时的他事业有成,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心里对中国的那份向往,是越来越浓了。
最终,他选择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
初到厦门,潘维廉的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被中国人的热情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所感染;另一方面,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他发现西方媒体的报道与自己亲眼所见的情况大相径庭,中国并非像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般糟糕,尽管人们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他们却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之后,他开始通过信件,向美国亲友讲述真实的中国,每月竟有数千人阅读他的信件,这让他意识到,西方世界对了解中国有着强烈的渴望。
潘维廉作为厦大管理学院任教,是较早把MBA课程带到中国高校的外国教师之一。
他深知,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而西方要了解中国,也需要一个桥梁。
走遍中国
对于他来说,厦门只是中国的一个窗口,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潘维廉决定走出去,亲眼看看这个国家的真实面貌。
1994年,他开始了第一次环游中国的旅程,三个月,四万公里,他驾驶着自己改造的床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这次旅程,让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既有欣欣向荣的沿海城市,也有贫困落后的偏远地区。
同时也是这次旅程,让他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也让他对中国人民的韧性充满了敬佩。
十六年后,2019年,潘维廉再次踏上了环游中国的旅程,这一次,他选择了与1994年相同的路线。
32天,两万公里,同样的路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过去坑坑洼洼的泥路现在变成了又宽又平的高速公路,偏远的小村子也能通上水泥路了。
方便的交通让城乡距离拉近,也让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更快了,在旅途中,他还采访了四十多位农民,询问他们对中国发展的看法。
在宁夏和云南,他听到了几乎相同的答案,“政策好,因为政府关心我们,很了解我们的情况。
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中国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政府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付出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两次环游中国的经历,让潘维廉对中国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于是他把看过的听过的都写进了两本书里。
他想用笔下的文字,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一个持续进步的国度。
文化融合
两次环游中国的经历,不仅使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加深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而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份子,他热心融入中国的生活,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进步。
厦门筼筜湖的生态修复项目便是他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80年代,筼筜湖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环境状况急剧恶化。
而如今,筼筜湖经过多年整治,已经水清岸绿,鸟鸣花香,成了城市的美丽休闲地,他说以前真没想到,筼筜湖现在会变得这么漂亮。
同时,他作为主要发言人,还帮厦门和泉州赢得了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这既是对两座城市的认可,也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
除了参与社会活动,潘维廉还通过写作,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他撰写了三十多本中英文书籍,其中包括《魅力厦门》《魅力福建》《魅力泉州》等,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成就。
他还将自己多年来写给美国朋友和家人的信件整理成集,出版了一本名为《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的书籍。
这些信件,不仅记录了他三十多年来在中国生活的点滴感受,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许多外国读者通过他的书籍和信件,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打破了西方媒体的刻板印象。
潘维廉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他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福建省的荣誉公民称号以及厦门市的荣誉市民称号,还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他总爱开玩笑说自己长得像外国人,但心却和中国同胞一样,说不定哪天真成中国人了。
这句话,大概最能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然而,潘维廉的文化融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坦言,在刚到中国的时候,也曾遇到过文化冲突和生活上的不便。
但是他没被这事儿吓倒,反而主动去学会接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他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民交流互动,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中。
笔者认为
正如潘维廉所说,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更早地来到中国。
同时,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潘维廉这样的外籍人士来到中国,深入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并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