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的作品为什么良莠不齐?

呱呱呱文化 2024-03-12 16:03:40

了解佛学的人都知道,《中论》《百论》《大智度论》,这些论的地位那是相当地高,虽然不能和“经”等同,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比某些经还流行。

类似于网红郑强,虽然仅是个厅级干部,但是他比很多部长红得多。

儒家的书也一样,春秋有三传,它们甚至取得了儒家的经书地位。(儒家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那为什么解读《道德经》的书没有出圈的呢?

我之前讲过这个问题,原因有三:

一 、没有和功名利䘵捆绑

春秋战国之际,总共人口也没多少,所以几百年不出大家也正常。

《庄子》和《列子》的作者,对《道德经》的理解都很好,但是他们没有直接解读作品而是另起炉灶。

秦以法治天下,汉朝到了武帝开始独尊儒术,求功名求富贵的人,都冲着诗书礼易春秋用力。

聪明的头脑都跑儒家那里去了。

因为有了功名利禄的指引,很多聪明的脑袋就往死里搞儒学,那肯定会有收获啊。

宋朝,儒学发展出了理学; 明朝,儒学发展出了心学。

不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是儒学的变种。

二、外来的和尚有真经

到了唐朝,释家的思想完全中国化。

释家思想从东汉开始正式进入中国,一直到唐朝出现慧能大师,释学完成了中国化。

我个人认为,释教理论所谓的中国化,就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本土语言表达了对释学的认识而已。

它和某哲学中国化的意思不太一样。

佛教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不能中国化的,它只能世界化。

也就是说,它只能表达中国化,而不能本质中国化。

《坛经》虽然影响力大,但影响中国的可不止《坛经》,《金刚经》《无量寿经》《楞严经》等其余的经典对中国影响也非常之大。

F教中国化,显性的标识是出现了《坛经》,隐性的标识是出现了一整套用中国汉字呈现的释学术语,最典型的就是:空。

释家的“空”,最初翻译家用的就是“无”,但无明显是道家术语,所以后来释家出现高人重起炉灶,用“空”代替了“无”。

这种代替的好处就是终于有了自己的东西,不足就是容易让不懂的人误解。

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色即是空”的意思是“美色就是啥也没有”。

三、劣币驱良币

市场上的解读《道德经》的作品如此之多,以至于读者无所适从。

和儒家比,道家不和意识形态挂钩,也就不和官家利益捆绑; 和释家比,道家的理论又不够丰富,也就没有更多的东西可参照。

再加上一群懂非懂的人来掺和一下:比如李隆基、朱元璋、余秋雨等人。

这就“完美”地达到了劣币驱良币的效果了。

因为这些名人的社会影响力,让《道德经》的知名度和它的被理解程度,就完全不对等了。

2000年,对于单个人来说是漫长的,而对于人类来说这个时间不算长。在这不长的时间里,不能出现一本公认的高水平解读《道德经》的作品,也不足为奇了。

《道德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虽然你不能全懂,但是能懂一句就有一句的收获。

不能全懂,就像吃饭没全消化一样,没消化的部分对身体也没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END.

------------------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本文作者:

王鸿飞,代表作《老子略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