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哈哈哈

秦朔朋友圈 2024-10-13 04:55:20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看海的中国女人、夕阳、岩石

那天我在翻哈钦森写的《中年心态》的时候,发现一个很让人震惊的观点——

啊,中年危机是男人特有的啊。

中年危机这个词,原来只属于男人!因为男人不会有绝经、更年期这么明显的生理断崖,内心的动荡和精神变化可能更大。女性停经有专门的生理词汇——menopause,所以他们造了一个词,manopause,翻译为“男性更年期”,更多的是精神分析。

哈钦森说,“中年”(midlife)这个词诞生于1895年,而“中年危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

第一个提出“中年危机”的人,从文本上可以追溯的是埃里奥特·杰奎斯,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了的学术文章《死亡与中年危机》。他说,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在35~39岁的死亡率显著升高。然后,他又补充,创造力,在39岁左右到达鼎盛。之后,或许会停滞不前,只能改变方向或转变形式。

但他还提出一点点“绝望之中的希望”——中年危机之后,会产生“经过雕琢的创造力”,不仅会关注内在的非物质思想,也会重新关注到外在的物质,哈哈哈,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见山境界”吗?不仅会有灵感,还会有行动,哈哈哈,不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行合一”吗?修炼的本质,就是让渴望和焦灼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静和接受。

哈哈哈,所以,一篇研究文章,也要这么起承转合,富有节奏感啊。把握节奏、情绪、理性的布局,果然是千古不变的规则。留一口气,一种呼吸感,哈哈哈,就是我们常说的,必要而自然的努力啊。

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

然后他喊出:要么死亡,要么行动!

这句话,中年人们,给我嵌入灵魂中去!

我最近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面上看都把人搞晕了,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弄得现代人都急了,只好说追求“模糊中的精确”,其实挺简单的,就是真正懂的人,心法就是做法。

悟道的那个刹那,字早就写出来了,画早就成形了,仗早就打好了。能把心里所有能够感受到的东西直接做出来的,都是高级操盘手。

怎么一念起就是行,就是你有了自己的思想内核,有了这个内核之后,你不断完善它修正它,让它和合凝集,最后让你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极强。

很多人说的,内核稳定,情绪稳定,不是让你真的不动心了,而是让你在纷繁世事之中,做判断和决策的成本极少,念起就在做了,不纠结,不内耗,相当于百公里加速度比别人快得多。

最近我听了一个南开大学88级金融系,92年红马甲的投资前辈胡老师说了一句话,更加深了我的内核论,他说——

内核凝结好了,你要做判断和抉择的边际成本就会很少!

边际成本,哈哈哈,进入了经济学领域,我也有个经济学学士,也算科班学过的,一听果然是。

其实飞轮效应说的就是如此。别人问我你一天一本书,坚持六百多天怎么看下来的,对于我来说,我没有任何心理障碍,不用心理斗争,时间都省在“看完”这个行动上,跟我刷一小时短视频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成本和负担,边际成本极低。

中年危机,记得,降低自己决策的边际成本。

人要怎么做才能降低自己的边际成本?

四个关键核心点:长期打算,创造价值,反者道之动(逆时),八方受敌(集中)。

我自己的操作是:用十年时间把苏东坡和王阳明为主的儒释道精神与现代企业家精神、人文艺术精神等结合起来。所以,我35岁之后效率变得非常高,每年几乎都可以写一本书,1至3月份集中力量创作作品;每天读一本书补充自己的心力。我非常感念自己的这一努力,抓住自己40岁之前的脑力心力高峰期留下时光中的作品,出版不出版倒都是其次。《中年好友苏东坡》《苏东坡万有应用商店》《阳明心能源》都是我35岁之后写的,也对很多读者在疫情中、困境中的疗愈起到作用,体现出了它们的情境价值。越是痛苦的时候,越要创造;别人不相信努力的时候你相信;别人贪婪和恐惧的时候,你反操作,价值投资和逆时投资都是如此,专业、专注地去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

所以,女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35岁之后就是明日黄花了,我反而觉得更加灿烂了。

达·芬奇, 在39、40岁左右的时候,创作了“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有人解读那是他的自画像,是他对于人体和自我的认知。

王阳明说,“人生有个圆圈在”;达芬奇则把肚脐眼当成人类的中心,置于已知宇宙的中心。他表明了一个“中年之圈”,中年男人乃丈量万物的标尺。

法国人称40岁,是“正午的恶魔”。1881年,神经学家乔治·米勒·比尔德,出版了《美国人的神经质》,这本书首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神经衰弱”。另外,他调查了750个人,包括名人和普通人,认为,人最富有生产力的年龄是39岁。

穆罕默德也是在40岁左右,从天使加百利那里得到了启示。很多圣人之路,也是因为一次次的觉悟叠加之后的奇迹。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衰老研究表明,身体衰老和大脑衰老的纵向研究显示,神经可塑性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核心思想。40岁左右时,大脑便开始以每十年大约2%的速度萎缩。而且他们发现,位于额头正后方的脑区,即前额叶皮质,被认作是控制判断、自我意识以及自我约束力的部位,但它似乎又容易受到这种程序性衰退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个前额叶皮质,30岁后才能发育完全,而40岁又加快衰老。

所以,怎么能不抓住30~39岁这个年龄段好好创造呀!

生理性的大脑在衰退,但神经可塑性则给了中年人希望,纯脑力素质会走走下坡路,但是判断和控制的区域,会变强!经验可以磨砺智慧!

写《等待戈多》的塞缪尔·贝克特,也是在39岁开始觉醒,他认为知识、领悟、经验都是徒劳无益的,要追求截然相反的事物。你看,反者道之动,他的人生逆时投资开始了。当年,他的母亲得了帕金森病,她的脸变成了面具。他顿悟了,所有求知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然后,他在认知上有了深刻的转变,成就了法国的极简主义。

蒙田在《论寿命》中写到一个概念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 ming 2
    2024-10-13 10:54

    谁说自己每天读一本书,都是给自己贴金的。 读了,懂了吗?不懂读了有什么用?

    ming 回复:
    不懂也是有用的,可以用来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