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师”黄建斌:六年两度援非播下友谊种开出健康花

贤弟关注新社会 2024-09-20 14:47:09

东南网9月19日讯(本网记者 周涛)“爸爸,什么是最美医师?是长得最美的医生吗?”今年八月,闽东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黄建斌荣获福建省“最美医师”称号。当他把证书带回家后,女儿捧着证书左瞧右瞧,俏皮地问道。

获评福建省“最美医师”称号。受访者供图

初见黄建斌时,记者注意到他个子不高,面容清秀,身材略显瘦弱。他说,这还是回国后长了十来斤的样子,在非洲的时候更瘦。2018年3月,第15批中国(福建)援博茨瓦纳医疗队发出征召,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黄建斌首次踏上了遥远且充满挑战的非洲大地。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考验他的决心。踏上援非之路时,他的二孩尚在襁褓之中;不久后,母亲病重的噩耗如晴天霹雳般传来。他匆匆回国见了母亲最后一面,料理完后事,强忍悲痛回到工作岗位。祸不单行,父亲又因胆结石发作住院。在亲情与使命的相互拉扯中,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将对家人的牵挂深埋心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彼时,黄建斌被派往博茨瓦纳弗朗西斯敦仰加圭转诊医院。尽管这是该国最大的两所综合性转诊医院之一,承担着中北部地区所有危重患者的救治任务,但医院仅有4名麻醉医师,工作强度极大。

困难气道,运用可视喉镜技术。受访者供图

期间,曾有一名仅仅出生3天的早产儿,病情危急,小腿下部骨头外露,远端组织水肿坏死,急需进行膝关节以下截肢手术。医院的条件十分有限,没有完备的重症监护室,血液储备不足,当时正值冬季,手术室的温度也不尽人意。但黄建斌没有退缩,他与同事们深入研讨后,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大胆采用保留自主呼吸喉罩通气下全麻复合骶管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经过40分钟的紧张手术,手术取得成功,当听到患儿响亮的哭声时,黄建斌心中的忧虑与疲惫顿时一扫而空。

可视喉镜技术。受访者供图

在国外,高强度的工作对于习惯了忙碌的黄建斌而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工作之余的孤独感。“驻地远离城市,四周都是荒野,到了晚上,浓烈的孤独感袭来,让人怎么也睡不着,心中满是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国外网络信号差,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黄建斌开玩笑说:“想和家人视频连线时,那里的信号比我的麻药还厉害,画面经常卡得一动不动。”

结束两年的援博茨瓦纳任务后,2021年11月,刚刚回国10个月的黄建斌再次响应号召,参加中国(福建)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奔赴西非。

在塞内加尔的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曾有一名体重仅1.5公斤的早产儿,出生时呼吸困难,进食就呕吐,经检查诊断为“先天性食管闭锁”,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但是,医院无法提供术中所需的麻醉技术、设备和药品。幸运的是,现场有经验丰富的麻醉师黄建斌,通过明确诊断的X光片,并经过全面评估后,黄建斌选择了气管插管通气下全身麻醉的方案。“虽然这种麻醉方式操作时间有点长,但它对患儿术中的呼吸、循环管理有明显的优势,保障患儿的术中安全。”

为脑积水患儿开展术前麻醉。受访者供图

手术开始后,凭借多年在麻醉科工作的经验,黄建斌成功置入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术中因患儿呼吸、循环系统不断变化,他需敏感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整个手术过程历时约90分钟。手术结束后5分钟,患儿呼吸、循环稳定,中国医生高超的医疗技术赢得了现场医务人员和家属的由衷感谢。

两度援非的黄建斌收获了当地同事的友谊。受访者供图

第二次援非的黄建斌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当地医院,他积极开展麻醉可视喉镜的操作培训,希望将自己的医术留给当地。据黄建斌介绍,与当地普遍使用的麻醉普通喉镜相比,可视喉镜不仅能避免对患者的肌体损伤和降低院感风险,还能使气管插管操作更加精准,从而争取抢救时间。这对脑积水、气管畸形等当地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大有帮助。他将该项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同事,并把从国内带来的可视喉镜捐赠给派驻医院,填补了当地的技术空白。

援非期间,利用周末时间为当地民众开展义诊活动。受访者供图

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造血式”合作。援塞两年来,以黄建斌为代表的第19批援塞医疗队员向塞方医护人员先后传授了20项新医疗技术,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全体队员被塞内加尔政府授予国家雄狮勋章。

在非洲的日日夜夜,黄建斌和他的队友们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在救死扶伤中追寻到了作为一名医者的宝贵价值。“黄建斌既是老队员又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福建)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队长、宁德市卫健委三级调研员吴启明说,作为二次援非的 “老队员”,这次他不仅是医疗工作者,更像是一个全能的 “管家”,承担起了财务、内勤保障等多项工作,在结束为期两年的支援任务后,他又主动请缨留守,等候与下一批医疗队做交接工作,成为我们这批医疗队最后离开的几人之一。

两次援非,黄建斌参与了近3000台手术,拯救了无数生命。回国后,他又迅速回归到日常工作中。从清晨六点多离家,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麻醉师被称为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繁忙的工作、紧绷的神经,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高强度的工作锻炼了我,让我在面对重症病情时能够处变不惊、富有韧性,我想,这份韧性也为我两次成功参与援非医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建斌说。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麻醉科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手术室内延伸到了消化内科的无痛胃肠镜、呼吸科的无痛纤维支气管镜、产科的分娩镇痛、儿科的小儿镇静镇痛等领域。

“现在提倡‘舒适化医疗’,各类‘无痛’手术的成功开展都离不开麻醉医师的心血付出。”闽东医院麻醉科主任翁迪贵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技术,还要保持求知若渴的心态;不仅要在手术室内沉稳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还要在其他科室相关领域积极探索;不仅要在危急时刻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还要在追求“舒适化麻醉”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将“无痛”理念深入贯彻到各个医疗环节,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优质化的医疗体验。

从术前访视、谈话签字、准备药品耗材,到术中确保麻醉平稳、监测生命体征,再到术后关注患者恢复情况、定期回访,回国后的黄建斌,日复一日、事无巨细地履行着麻醉科医师的职责。今年,黄建斌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报考母校的硕士研究生。他希望通过进一步学习,为科室创建省级重点专科贡献更多的力量。被国家卫健委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的黄建斌,在前不久又荣获2024年福建省“最美医师”称号,这是对他过去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采访的最后,当记者追问当初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时,黄建斌说,他并未回答,如果非要回答,他的答案大概是:“一名优秀的医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