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七旬老人沉迷书法,花上8年抄写四大名著,却被批浪费时间

人间靳说 2024-11-14 03:31:27

2019年,一位75岁的老人震惊了网络。

山西农民张喜才花八年时间,用毛笔亲手抄写完367万字的四大名著!

但他既不是书法家,也不是文学大家,只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退休工人。

这么大年纪了,有这样的恒心和热爱本是一件好事,但有些专家却“上纲上线”,痛批老人家“没必要,毫无意义”!

在专家的话就是“天理”的时代,是什么让张喜才完成了这个了不起的工程,而他这么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贫困童年对知识的渴求

1944年,张喜才出生在山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那时候吃饱穿暖都难,更别说读书了,但张喜才的家人却尽力让他体验了短暂的校园生活。

四年时间对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来说,远远不够,学校里教授的不过是简单的汉字入门,但这四年却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时候的纸笔对于张喜才来说是奢侈品,但他不愿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放学后,他常常会捡起地上的树枝,以大地为纸,一遍遍练习写字。

稚嫩的小手在泥土上勾勒出一笔一划,也勾勒出他对知识的渴望,他知道只有学习才能改变他的命运,摆脱贫困。

这股对知识的渴望,如同扎根在他心中的小树苗,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努力地汲取着养分,向上生长。

因为家里穷,张喜才没念完书就回家种地了,离开了学校,并不意味着放弃学习,他常偷偷溜到学校外边,听老师上课,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他也会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重温曾经学过的内容。

18岁那年,村里开始征兵,这对于张喜才来说,无疑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打工还是务农?人生抉择之际,他毫不犹豫地参了军,在部队,张喜才又开始学习文化课了,部队的学习环境,让他欣喜若狂。

他学习很认真,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他可以再次摸到纸笔,在洁白的纸上写下工整的汉字。

张喜才退伍后,进了一家纺织厂,稳定的工作让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也让他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工作太忙,生活压力大,他只好先放下练书法,他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好好生活,让家人过得更好。

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生活的琐碎让张喜才无暇顾及自己的爱好,他把工作和家庭都抓得紧,力争做好每个角色。

他暂时放下毛笔,但对文化的热爱一直都在,这段时间是张喜才人生中最忙碌,也是最充实的时期。

他一手撑起了这个家,虽然书法爱好被搁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对文化的追求,相反,生活的磨砺,让他更加成熟,更加坚韧。

书法伴人生

张喜才的工作逐渐稳定,孩子们也陆续入学,他的生活节奏也逐渐慢了下来,他终于腾出时间,重新练起了书法。

退休后的张喜才,不再被工作和家庭的琐事所束缚,他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为了练好书法,他没少下功夫,废报纸、公园的地面都成了他的练字场。

他像个新手一样,一丝不苟地写着字,他从孩子们的课本、最新的报纸上学习新的文字,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公园里他用水在地上练字,既节约了纸墨,又锻炼了身体,他与其他退休老人一起聊天,交流练字的心得,分享生活的感悟,这让他身心愉悦,还交到了好朋友。

2011年,张喜才跟随旅游团出国旅游,出国以后,他意外地看到不少老外在练毛笔字,这让他深受震撼,也让他意识到,作为中国人,更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看着外国人喜欢中国书法,张喜才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突发奇想:要亲手抄写四大名著!

张喜才回国后,就开始抄写四大名著,他明白这工程可是十分庞大的,得花不少时间和功夫。

他先买了一堆毛边纸,为了保持作品的统一性,他需要将这些纸张裁成小楷的大小,并逐张压平、装订。

快七十岁的张喜才,做这活儿又累又费工夫,真是不容易,他需要克服老花眼、腰酸背痛等身体上的不适,还要忍受长时间伏案的枯燥。

张喜才清楚,抄写四大名著不容易,他听说过有人花了十年抄写《红楼梦》,他要抄写四大名著,这任务可真不小。

但他没打退堂鼓,一头扎进了这件难事里,每天都给自己安排固定的抄写任务,他常常写到深夜,即使眼睛酸胀、腰背疼痛,也坚持不懈。

完成作品,感动网友

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张喜才终于完成了四大名著的手抄本,这套作品共计152册,367万字,是他八年来辛勤付出的结晶。

当他将这套作品装进一个特制的木箱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套手抄本,是他八年心血的结晶,凝结着他对文化传承的坚持和对梦想的执着。

张喜才子女把爸爸的作品照放到网上,立马就火了,无数网友被他对文化传承的执着精神所感动,纷纷留言点赞,称赞他为“真正的文化英雄”。

除了抄写四大名著,张喜才还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抄写了《三字经》和《弟子规》,他盼着子孙后代也喜欢书法,传承中华文化,将来能为国家做贡献。

有人欣赏他的执着,也有人对他的决定持怀疑态度,网上的各种声音混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的舆论场。

有人说,张喜才花了八年时间手抄四大名著,觉得这样太不值了,人生能有几个八年?与其把时间花在这些“无用”的事情上,不如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书法专业人士对张喜才的书法进行了评价,认为他的书法虽然有一定的功底,但终究属于业余水平,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去抄写,是徒劳无功的。

人们越来越追求“即时”回报,越来越以金钱和物质效益来衡量一切,人们的耐心越来越少,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做一件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事情。

时间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种可以被量化的成本,而不是一种可以用来沉淀和积累的资源,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导致了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忽视。

在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精神价值往往被边缘化,甚至被嗤之以鼻,人们眼中只有看得见的利益,而忽略了那些看不见的价值,例如文化传承、精神满足等等。

张喜才手抄四大名著,在一些人看来,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因此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他们没考虑到这部作品对张喜才的重要意义,也没看到他背后的辛苦和坚持。

面对外界的质疑,张喜才没怎么说太多,他没多说什么,只是低头继续抄写,用行动回答了所有质疑。

对他来说,书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艺,而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生活方式,他享受着笔墨纸砚带来的宁静,也享受着在文字的世界里徜徉的乐趣。

张喜才就是想坚持自己的爱好,初衷很简单,他从没想过要成为书法高手,也没想过要靠书法出名赚大钱,他只是单纯地喜欢写字,喜欢在笔墨间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他手抄四大名著,不是为了炫技,也不是为了博取眼球,而是为了表达他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以及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追求。

对于那些批评他书法水平不够专业的人,张喜才并没有感到沮丧,他知道自己并非科班出身,书法技艺确实有限。

但他并不认为只有达到专业水平的书法才具有价值,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书法来表达自己,感受文字的魅力,书法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更是属于每一个热爱它的人。

难道只有能够用金钱衡量的才是价值吗?精神上的满足,难道就不是一种价值吗?

文/编辑:ToT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2019年3月17日-《山西七旬老人耗时八年手抄四大名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