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贺子珍为何离开上海,搬到南昌居住?原因有四,和陈毅有关

丁一丁北 2024-11-12 22:06:40

1958年贺子珍为何离开上海,搬到南昌居住?原因有四,和陈毅有关

世人皆知贺子珍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夫人,却鲜有人知她在1958年突然离开繁华的上海,迁往南昌安居。这一决定不仅让上海的老同志们感到不解,更让时任上海市长陈毅深感惋惜。贺子珍在上海有着不错的生活条件,兄长贺敏学和邻居赖少其都曾悉心照料,陈毅更是多次探望慰问。但就是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她却选择了离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放弃了这一切?是否与陈毅调任北京有关?抑或是因为妹妹贺怡的离世带来的伤痛?为何她独独选择了南昌这座城市?这其中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上海岁月

1949年春,贺子珍从哈尔滨南下来到上海。这座繁华的滨海城市不仅气候宜人,更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条件。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得知贺子珍到来的消息后,立即安排人将她接到上海第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医院为贺子珍安排了独立的病房,并调来了最好的医生进行诊治。贺子珍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和胃病,这是她多年革命生涯和在苏联生活留下的后遗症。陈毅特别关照医院要给予最好的治疗,并且每周都要亲自过问她的康复情况。

在医院修养期间,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经常来看望她。贺敏学当时在上海市工作,负责文教方面的工作。他几乎每天下班后都会抽空来医院,有时带来一些热汤,有时则带来一些新鲜水果。贺子珍最喜欢的是哥哥带来的上海本地的青菜,这让她想起了江西老家的菜园子。

1950年初,贺子珍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陈毅便在淮海中路为她安排了一处两层小楼的住所。这里距离医院很近,便于她随时就医。小楼的后院还有一片空地,贺子珍后来在那里种了一些蔬菜。

住所的隔壁就是赖少其的家。赖少其是贺敏学的老战友,也是贺子珍的老同志。他和妻子对贺子珍照顾有加,常常邀请她去家里吃饭。每逢周末,赖少其都会带着贺子珍去外滩散步,或是去豫园喝茶。

陈毅对贺子珍的生活安排可谓无微不至。他经常派人送来一些补品,有时是上好的人参,有时是新鲜的海参。每逢节假日,陈毅都会抽空来看望贺子珍。两人常常坐在后院的葡萄架下,回忆起当年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1952年,贺子珍的女儿李敏从北京来上海探望母亲。陈毅特地在上海大厦设宴为母女二人接风。席间,陈毅谈起了当年在井冈山时期的往事,谈起了贺子珍在战火纷飞中如何照顾伤员,如何组织妇女参加革命。这些往事让在座的人都深受感动。

1953年春天,贺子珍的身体状况渐趋稳定。她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时去上海妇联看望老同志,有时去工厂看望女工。她还经常去上海图书馆看书,特别喜欢看一些革命历史方面的书籍。这段时期,是贺子珍在上海最平静祥和的日子。

二、人生转折

1954年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贺子珍在上海的生活轨迹。她的妹妹贺怡在一次外出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这个消息传来时,贺怡正在江西、湖南等地寻找当年战争时期与贺子珍失散的孩子们。

贺怡生前一直在帮助姐姐寻找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失散的孩子。根据当时的记载,贺子珍和毛主席在革命时期有多个孩子,有的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有的则在战争转移时暂时寄养在沿途的农家。这些年来,贺怡走遍了江西、湖南等地的山村,寻找那些可能与贺子珍有关的线索。

就在贺怡遇难前一周,她还给贺子珍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在湖南某个山村发现了一个与贺子珍年轻时极为相似的青年。贺怡原本计划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再告诉姐姐,却不料天人永隔。

贺怡的离世给贺子珍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从前那样经常去参加社会活动。有时候,她会一个人坐在后院的菜地旁,一坐就是大半天。赖少其夫妇见状,常常邀请她去家里吃饭,试图分散她的注意力。

1955年初,贺子珍开始整理贺怡留下的笔记本。这些笔记本记录了贺怡这些年来寻找孩子的所有线索。其中一本笔记详细记载了1935年长征途中,在通道转兵时,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被寄养在当地一户姓张的农家。这户人家后来因为战乱搬迁,具体去向不明。

贺子珍将这些笔记整理成册,并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寻找那些失散的孩子。她托人在江西、湖南等地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但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寻找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1956年,贺子珍的身体状况又开始反复。医生建议她减少外出活动,但她仍然坚持每天要去后院的菜地里劳作。她说,种菜让她想起了长征时期,部队就是靠着野菜才得以生存下来。这时的贺子珍,已经很少提起寻找孩子的事情,但她始终保存着贺怡的那些笔记本。

这一时期,贺子珍开始频繁地回忆起早年的革命生活。她告诉来访的老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她和战士们一起挖野菜、采药材,经常是饿着肚子行军。有时候,为了给伤员让出担架,她和其他女同志就徒步跋涉。这些艰苦的革命生活,反而让她觉得充满希望。

1957年底,贺子珍偶然从一位老同志口中得知,当年在通道可能见过那个被寄养的孩子。这位老同志说,那户姓张的人家后来搬到了赣南一带。这个消息让贺子珍产生了去江西定居的想法,她觉得只有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才能继续完成妹妹未竟的心愿。

三、离沪之因

1958年初,陈毅调任外交部长的消息传来,这对贺子珍在上海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陈毅离任前特地来看望贺子珍,两人谈起了即将到来的变化。陈毅表示,虽然自己调往北京工作,但已经安排好了上海相关部门继续照顾贺子珍的生活。

然而,陈毅调任后,上海的老同志们也陆续离开。原本每周都来看望贺子珍的几位老战友,有的调往北京,有的去了其他省份工作。赖少其也因工作调动,搬离了隔壁的住所。渐渐地,贺子珍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

就在这时,江西省的几位老战友发来了信件。信中提到,江西省委正在筹建革命历史纪念馆,希望贺子珍能够回到江西,为革命历史的整理工作提供帮助。这些老战友中,就有当年在井冈山时期共同战斗过的杨尚奎。

杨尚奎在信中特别提到了南昌的变化。他说,南昌现在已经建设得很好,气候适宜,环境幽静,非常适合养病。而且南昌距离井冈山等革命老区不远,方便往来。这些描述勾起了贺子珍对江西的深厚感情。

1958年春节过后,贺子珍收到了一封来自赣南的信。信是一位姓张的老人写来的,说起了当年在通道一带的往事。这位老人提到,他认识一个收养过革命队伍孩子的张姓人家,后来那家人确实迁到了赣南地区。这个消息更加坚定了贺子珍搬到江西的决心。

三月份,江西省委派人专程来上海邀请贺子珍。来人带来了详细的安置方案,包括住所、医疗等各方面的安排。同时也转达了江西老区人民的思念之情,表示很多老区群众还记得当年贺子珍在江西工作时的情景。

在决定搬迁之前,贺子珍给在北京的女儿李敏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明了自己想要搬到南昌居住的想法,并说这里离北京比上海要近一些,李敏来看望也更方便。李敏很快回信表示支持,并说会经常去南昌看望母亲。

四月,贺子珍向组织正式提出申请,要求迁居南昌。申请中提到了几个原因:一是南昌的气候适合养病,二是便于为革命历史整理工作出力,三是想要亲近革命老区。这份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在离开上海之前,贺子珍将自己在上海九年来收集的资料、书籍以及贺怡留下的笔记本都仔细整理打包。她特别叮嘱前来协助搬迁的工作人员,要把后院种的几棵江西带来的蔬菜秧苗一起带走。这些秧苗,是她这些年来在上海最珍视的植物。

临行前,贺敏学特地从外地赶回来送别妹妹。兄妹二人在淮海路的住所门前合影留念,这是贺子珍在上海的最后一张照片。照片中,贺子珍穿着一件素色旗袍,站在那扇她待了九年的青漆大门前,目光望向远方。

四、定居南昌

1958年4月底,贺子珍抵达南昌。江西省委为她安排的住所位于南昌市东湖区,是一处临水的两进院落。院子里种满了江西本地的花草,后院还专门开辟了一块菜地。省委有关部门考虑到贺子珍的生活习惯,特意在菜地旁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凉亭。

抵达南昌的第一天,杨尚奎就带着几位老战友来看望贺子珍。他们给贺子珍带来了井冈山的山货:有野生的灵芝、新鲜的竹笋,还有当地农民自制的豆腐乳。这些土特产勾起了贺子珍对井冈山岁月的回忆,她和老战友们聊起了当年在井冈山时的故事。

五月初,江西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筹建工作正式开始。贺子珍每周都会去纪念馆,为工作人员讲述革命历史。她将自己在井冈山时期的经历,以及长征途中的见闻,都详细地讲给年轻的工作人员听。工作人员们认真记录,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整理成册。

同时,贺子珍也没有放弃寻找当年失散孩子的努力。她通过江西省的老同志们打听那户姓张的人家的下落。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得知那家人确实曾在赣南居住过,但后来又迁往了其他地方。虽然线索又一次中断,但贺子珍依然保持着寻找的希望。

六月,南昌的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贺子珍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她开始每天傍晚在东湖边散步。东湖的景色让她想起了井冈山的晨雾,她常常在湖边的石凳上坐上很久。有时候,当地的老百姓认出她来,会主动上前打招呼,给她讲述当年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

七月,李敏从北京来南昌看望母亲。见到母亲的居所环境优美,李敏很是欣慰。她帮助母亲把从上海带来的那些革命历史资料重新整理,并按年代顺序编号存放。其中,贺怡留下的那些笔记本被单独装在一个木箱里,贺子珍经常拿出来翻看。

八月,江西省委组织贺子珍去井冈山参观。重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贺子珍见到了许多熟悉的景象:茅坪的老屋还在,黄洋界的炮台依旧,八角楼前的老树更加苍劲。当地的老乡们听说贺子珍回来,纷纷带着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来看望她。

九月,贺子珍开始在南昌的新居安定下来。她将从上海带来的菜秧苗种在后院的菜地里,没过多久就长出了新芽。她还在院子里种了几棵井冈山带回来的树苗,希望能在南昌重现当年井冈山的景象。

入冬前,江西省委安排医生定期来为贺子珍检查身体。南昌的气候确实比上海适合养病,贺子珍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她开始规律地生活,每天都要去后院的菜地里劳作,照料那些从上海带来的菜苗和井冈山的树苗。闲暇时,就在东湖边散步,或是整理革命历史资料。

这一年的冬天,贺子珍在南昌过得格外安详。东湖的早晨总是雾气缭绕,让她想起井冈山的云海。她常常一个人坐在后院的凉亭里,望着那些茁壮成长的菜苗和树苗,仿佛看到了希望正在生根发芽。

五、晚年生活

1959年春,贺子珍在南昌的生活已经完全步入正轨。每天清晨,她都会去东湖边散步,然后回到后院照料她的菜园。来自上海的菜秧和井冈山的树苗在南昌的土地上生长得很好,特别是那几棵井冈山带来的松树苗,已经长到了半人多高。

这一年的五月,江西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正式开馆。开馆当天,贺子珍应邀参加了剪彩仪式。纪念馆里设立了专门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展区,其中很多史料都是根据贺子珍的口述整理而成。参观的群众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常常会驻足良久。

六月,南昌下了一场大暴雨,贺子珍的住所后院积水严重。江西省委立即派人来帮忙疏通排水,并对院子进行了整体改造。他们在菜地周围修建了排水沟,还在凉亭旁铺设了石板路,方便贺子珍平时走动。

七月,一位来自赣南的老人带来了关于那户张姓人家的新消息。据说那家人后来迁到了福建,但具体去向已经无法查证。尽管如此,贺子珍仍然保持着联系各地老同志打听消息的习惯,她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的希望。

1960年初,贺子珍开始为纪念馆编写回忆文章。她将自己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经历,特别是在井冈山时期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有时候写到深夜,院子里只剩下她房间的一盏灯还亮着。

这一年的春天,李敏又来南昌看望母亲。她带来了北京的很多新闻,告诉母亲首都的变化。贺子珍听后只是点点头,然后带着女儿去后院看她种的菜和树。那些植物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长得郁郁葱葱。

秋天,贺子珍的身体状况有所反复。省里派来的医生建议她减少外出活动,但她仍坚持每天要去照看她的菜园。她说,种菜让她觉得自己还有用,还能为革命事业做些什么。

1961年春节前夕,杨尚奎等老战友组织了一次茶话会。他们带来了井冈山的松枝,泡上井冈山的野茶,一起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贺子珍讲起了在井冈山打游击时的故事,讲到战士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革命。

这一年的夏天,南昌的天气特别炎热。省委派人在贺子珍的院子里安装了电扇,但她很少开。她说,想起当年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

深秋时节,贺子珍将自己这些年整理的历史资料又重新整理了一遍。她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寻找孩子的记录,虽然一直没有确切的消息,但这些记录见证了她和妹妹贺怡多年来的努力。

1962年初春,贺子珍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她将自己珍藏的那些笔记本和历史资料交给了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保管。其中,贺怡留下的笔记本被单独装在一个特制的木箱里,上面贴着详细的标签。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了一个革命者坚韧不拔的追寻历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