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水华爆发放鲢鳙不如放罗非,您知道为什么吗?

盼盼趣趣 2024-08-11 22:18:45

编辑 | 水产研究社

最新首发 | 了解最新水产养殖知识,关注:水产研究社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质调节,技术交流,生态养鱼,养虾,养蟹,健康渔业,您值得信赖的水产小帮手。

消除蓝藻水华的根本措施是切断营养盐输入途径,减少水体中的氮磷负荷。

但是由于现在养殖户往往以经济效益优先,投饵量明显高于以往任何时候,这时过量的残饵会导致塘底氮磷超标,严重富营养化。

应对方法之一,通过在拌料的时候添加植酸酶,蛋白酶等可以提前分解饵料中植物类蛋白中的不宜被吸收的植酸类,同时可以提前分解饵料中的蛋白,这样可以提供鱼虾蟹饵料的吸收率。

另一种方法就是作为营养盐控制的一种替代技术生物操纵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基于鱼类的“下行效应”试图通过重建生物群落以得到一个有利的响应,藉此减少藻类生物量,保持水质清澈并提高生物多样性。

其主要方法是放养食鱼性鱼类或直接捕(毒)杀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以此壮大浮游动物种群,借浮游动物抑制藻类。

这种生物调控技术在营养盐管理已经失败的小型、封闭、浅水性富营养化湖泊中已显示一定的效果。

之前直接放养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利用滤食性鱼类控制浮游藻类的过量生长。

前苏联、欧洲巴西以及我国等一些国家曾利用放养鲢作为生物调控措施控制蓝藻水华,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但也有研究认为,鲢主要滤取的是浮游动物、大型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植物群体,鲢的摄食活动减少了微型浮游植物的采食压力和营养竞争对象,加之小型种类的繁殖能力较强,放养鲢后往往使微型浮游植物加速增长,水体浮游植物的总生物量不但不会下降,有时还因此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多数组成水华的蓝藻细胞具有较厚的公共或个体衣鞘,鲢、鳙对水华蓝藻(微囊藻)的消化利用率只有25%-30%,浮性的鲢、鳙粪便中存在着大量未消化的蓝藻,这些蓝藻细胞能很快回到系统直接参与群体的增殖。

因而利用鲢、鳙控制蓝藻水华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罗非鱼对蓝藻的特殊摄食与消化能力已引起广泛关注。

与鲢、鳙不同,罗非鱼属杂食性鱼类兼有滤食、捕食和啮食等多种摄食方式,其特殊的鳃耙结构不仅能行使过滤微小浮游生物和食物颗粒的功能,同时其上下咽齿和颌齿能在水底有效摄取底栖动植物和有机腐屑,使之不仅具有宽广的摄食范围,也表现出较强的摄食能力。

罗非鱼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热带鱼类,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世界推荐为优良养殖品种。

有资料表明,罗非鱼对蓝藻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对蓝藻毒素的抗性也明显强于鲢和小型滤食性动物枝角类。

罗非鱼对微囊藻的摄食率在20℃和25℃条件下和不同体重条件下有明显差异(P<0.05)(表1)。

实验条件下,摄食率均随鱼体体重及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1尾体重30.0g的罗非鱼鱼种,在水温20℃时,平均24h可摄食微囊藻细胞4608.1x10的4次方个;而在水温25 ℃时,平均日摄食微囊藻细胞达16938.6x10的4次方个。

尼罗罗非鱼鱼种在水温25 ℃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消化率变化于58.6%至78.1%之间,平均消化率达(67.5±6.41)%。

水产研究社通过查阅以往实验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不仅摄食率高,对铜绿微囊藻的消化率也高达58.7%~78.1%,这与 Moriarty等对罗非鱼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Bowen认为尼罗罗非鱼是迄今能消化蓝藻的少数几种鱼类之一,罗非鱼发达的胃腺及其酸性的胃液(pH值常低于2.5甚至1.0),使之在蓝藻的消化吸收方面有着鲢、鳙无可比拟的优势。

阮景荣等认为,罗非鱼在利用饵料生物和死亡有机物质时,通过代谢加速了系统营养物质的再生,加速了磷的活化过程,由此促进了浮游藻类的繁殖。

通过一些小型景观水体的实践表明,在不投饵条件下,放养罗非鱼不仅能完全控制或预防蓝藻水华的发生,且对提高水体透明度,优化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水产研究社通过查阅资料显示,罗非鱼除了摄食浮游藻类、沿岸着生藻类及有机碎屑外,很少搅动水底沉积物,大量排遗的粪便也沉积水底,参与水层物质再循环的过程也比实验室条件下缓慢得多。

由于罗非鱼放养密度高,天然饵料明显不足,罗非鱼在滤食藻类的同时,通过滤食、啮食等多种方式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悬浮颗粒及有机碎屑,这可能导致总体营养水平的下降。

因此,不论从控制藻类还是削减营养盐的角度出发,确定一个合理的罗非鱼放养量至关重要。

以预防为目的也即鱼类放养发生在蓝藻暴发以前,罗非鱼鱼种的放养量通常控制在3~5g/m³;

蓝藻暴发以后再行放养的水体,鱼种放养量增加到8~15g/m³,蓝藻水华也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