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军攻邯郸惨败,秦王令白起出战,为何白起宁死不出战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2024-12-15 11:34:50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白起有报复的心理;二是白起认为打不赢,

一、白起的报复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拿下上党郡,之后,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龁率领,攻下皮牢(今河北武安),另一路由司马梗率领,攻取太原,白起则率领秦军主力驻屯上党郡,对赵国都城邯郸呈合围之势,准备攻打邯郸。

王龁这一路基本上到达邯郸城郊了,可以看作是秦军攻打邯郸的先锋,司马梗这一路则是威胁邯郸北部的赵地,防止赵国北地边军支援邯郸,主攻依然是白起。

军事部署都已经基本完成了,然后赵国派使者苏代出使秦国,以重金受贿秦相范雎,用“赵国如果灭亡,白起地位功劳将在秦相之上”的原因来劝说范雎,建议范雎劝说秦王,让秦国退兵。

白起

范雎被苏代说服,这话其实正中范雎要害,范雎于是劝说秦昭襄王罢兵,说赵国愿意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以求秦国退兵,秦昭襄王同意了。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那边白起的军事部署都准备好了,都准备攻打邯郸了,这边秦昭襄王下令退兵,白起听说这事后,对范雎很是不满。

打仗打的就是机遇,白起本来有一个绝佳灭亡赵国的机会,此时赵国刚在长平之战丧失了45万军队,这些人基本上是赵国的倾国之兵了,如果秦军继续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根本来不及布防,灭亡赵国有可能的。

但是秦昭襄王才是做决定的那个人,白起也没有办法,但是白起明显有了怨恨,他怨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范雎,另一个就是秦昭襄王。

白起敢怨恨秦昭襄王吗?我认为他敢。

后来赵国反悔,不愿意割让六座城池,秦昭襄王大怒,准备派王陵发兵攻打邯郸,白起极力劝阻,但秦昭襄王不听,然后王陵损失了五校兵,大约四万人,后来秦王用王龁代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秦军在邯郸城下被楚魏赵联军打得损失惨得。

范雎劝秦王放弃攻打邯郸

白起听说秦军惨败之后,说了一句话:

不听臣计,今果何如?

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结果怎么样?

这完全就是一幅怨恨的表情,这话是说给秦昭襄王听的,做决策的是秦王,白起身为秦国高级将领,本应该为大局着想,秦军在邯郸战败,白起正确的做法是为秦军出战,并为秦王分析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

但白起并没有这么做,秦昭襄王多次要求白起出战,白起就是不去,秦王甚至亲自来请白起,白起还是不去,秦王被逼得没办法,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甚至还有一丝威胁的意思,秦昭襄王是这么说的:

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你虽然有病,也得强撑着为我带兵出战,有了功劳,这是我所希望的,会重赏你;如果你不去,我就会怨恨你。

秦王这话说得非常清楚,听从命令出战,我不追究你的责任,如果不去,我将处罚你。

秦昭襄王

你知道白起怎么说吗?他是这么说的:

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严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闻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

首先,白起明白秦王话中威胁的意思。

白起说:我知道去了,即使没有战功,也不会受到处罚,如果不去,即使没有罪过,也免不了被杀。----(看到没有,白起知道不去率军作战会被杀,而且出战就算没有战功也不会受罚,他都清清楚楚)

然而我只是希望大王能够看看我的计策,放弃攻打赵国,让百休养生息,安抚恐惧者,攻打傲慢者,诛灭无道者,以此号令诸侯,天下就能平定,为什么一定要攻打赵国呢?

无论秦昭襄王说什么,白起就是不出战,他的理由很充分,打不赢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爱惜国家,忠诚的大臣爱惜名誉,破碎的国家不能重获完整,死去的人不能复生,我宁愿受重罚而死,也不忍心做蒙受耻辱军队的将领。

注意白起最后的那句话----我宁愿死,也不想出战!

如果你是秦昭襄王,会怎么想?会不会杀白起的心就有了,白起的确功劳很大,但像他这样宁愿死都不愿意听从君主命令的人,君主怎么可能允许他活着呢?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并不奇怪,根源在于白起违抗君命,如果秦王能容忍这样的人和情况,那秦王何以号令其他将领?

白起这样的将领宁愿死,都不愿意听从君主的命令,这只是说是白起自身的性格原因,我认为白起就是报复秦昭襄王,他认为自己做对的,想用秦王的错误来惩罚秦王,这就是报复心理,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所具备的性格。

二、白起真的打不赢邯郸之战吗?

从白起多次劝谏秦王的话来看,白起认为秦国打不赢邯郸之战,所以死都不出战。

白起宁愿违抗王命

白起第一次劝秦王说:长平之战,秦胜赵败,消耗了国家的资财,如果继续攻打赵国,赵国可能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对抗秦国,外交会成功,因此是不可以攻打的。

白起第二次劝秦王说:邯郸并不好攻,其他诸侯援军一天就能到达,秦国虽然在长平大破赵国,同样伤亡过半,国内空虚,如果攻打赵国都城,赵国在内应战,其了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打败秦军。

白起第三次是对范雎说:长平之战后没有一鼓气灭亡赵国,赵国得到了喘息时间,增强了力量,赵人坚守城池不战,不与秦军野外作战,秦国攻打赵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白起第四次对秦王说的话上面已经讲到了,基本意思与前三次差不多,总结起来就是白起认为攻赵的时机错过,赵国已经做好防备,并且已经寻求支援,再打下去也打不赢,因此白起死都不出战。

从军事上讲,也许白起是对的,但是,秦王考虑问题并不是从军事角度出发的,而是从政治角度,赵国食言,没有割让六座城池,秦王才发兵攻赵的,如果秦国能容忍这种事,那么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这是秦国的耻辱。

其他诸侯国如果知道秦国吃了哑巴亏,会小看秦国,更有可能会联合起来一起攻打秦国,有可能导致秦国的外部环境变得恶劣,秦王必须用战争为秦国找回脸面。

最重要的是,秦昭襄王后来已经不在乎能不能打赢邯郸之战了,他只要求白起出战就行,打不打得赢都能接受,这场战争就变成一场脸面之争了。

白起真的打不赢吗

个人认为这场战争秦国并非打不赢,长平之战让秦赵两国都受到重创,但赵国损失更大,秦军攻打邯郸,可以围而不攻,再利用实力来消耗赵国,即使有魏国和楚国联军,他们能在邯郸长期待下去吗?显然不能。

围而不攻也是一种策略,逼得赵人继续跟秦国打消耗,邯郸城的粮食已经不多了,长平之战消耗了很多,现在邯郸之战粮食就不够了,赵国能坚守多久很难说,这场战争并非完全打不赢。

战争本来就是不可预料的,白起认为打不赢,是否真的就打不赢,也很难说,而且战争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完全不可预料。

白起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军事的角度出发,也许他是对的,白起作为百战百胜的将军,他只打有把握的仗,没有把握的仗,白起显然就不想打,白起在乎的是自己的荣耀,他却忽略了秦王的颜面,屡次违抗秦王的命令,这是白起被赐死的主要原因。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