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的解读投射了无意识情结|心理疾病电影治疗的理由(三)

包包的备忘录 2024-02-19 05:14:02

01

“投射指的是个体在接受外在刺激时,把自身的经验、情感投射到对象身上去的一种心理现象。”投射在心理学研究中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人的人格,考察其内心的欲望、需求、态度等。比如一个形象模糊的图片,给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回答,而这个答案就是潜藏在被测者心中的影像。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最朴素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就有这样的含义,即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这个理解正是建立在每一个人的以往经验之上,正是自己内心潜在的“需要”的映射。

每一个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前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势,也就是说,观众在观看之前,其内心并不是一张白纸,以往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生活环境等等因素给观众提供了看待其他事物的标准和方式,观众心理是一个已经架构好的框架,符合这个框架的,他才能欣然接受。因为每一个人的阅历、知识结构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心理架构是不同的,同样的电影,每个人会给予不同的评价,有的人可以接受,有的人却极端抵触。

观众对于电影的不同理解,既取决于意识层面的东西,包括人的社会理性、家庭伦理、文化道德等,也反应了无意识层面的内容,来访者被压抑的无意识的情节或者内隐的价值取向。

02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派的兴起与发展,无意识问题的研究又与心理病理现象和神经心理方面的病态、暗示、催眠等的研究联系起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也应运而生,从而把对无意识的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无意识是这一理论的中心概念。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如,霍妮认为,行为的主要动力源于儿童时期对于潜藏的敌对世界的无能为力感,这种情感是无意识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变的。在适当条件下它会成为神经官能症的动力,并决定着官能症的特点。弗罗姆则认为,人的本性受文化影响,但是决定个人生活道路矛盾的根源却是人的本性,即弗洛伊德所提到的无意识动机,人不能消除这些矛盾,他只能依赖于某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以适应无意识的行为方式并对它们加以反映。意识和无意识的强度决定了人的行为属于正常的行为还是神经官能症的行为。来自临床的实践得出的结论也证明,必须促进最初受压抑的无意识的能量进入意识。

03

为了和精神分析学派“无意识”的概念相区别, Reber 使用了“内隐”的概念。内隐认知主要指无意识认知,包括内隐记忆、内隐学习与自动化加工等。此后,内隐认知等问题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性课题之一,从而拉开了对内隐无意识认知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序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的基本差别主要存在于认知加工的目的性、资源占用、加工方式及其机制等方面。

综合以上研究,认知派和精神分析派对于“无意识”研究的角度是不同的,精神分析派是基于神经病学的角度,研究无意识对于神经症状的影响;而认知主义心理学是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的“无意识”推理过程。但是对于人类对电影的理解过程,双方都承认: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并不总是处于意识层面之上的,有时观众对于电影的“认知”是无意识的。对于“无意识”的分析,是电影咨询与治疗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的临床治疗经验表明,观影是沟通心理疾病患者意识和潜意识良好的方法。(未完待续,《和心理医生看电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