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古籍《三国志》所载,公元3世纪之时,辰韩被细分为十二个“国”(部落或酋邦),其中之一的“斯卢国”,被视为新罗的前身。
朝鲜半岛史书《三国史记》则详细记载,“斯卢国”以现今韩国东南部的庆尚北道庆州为核心地域,由六个村落联合而成。因其地处偏远,远离大陆,故文明发展步伐相对迟缓,国家政权的形成也晚于高句丽与百济。
自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4世纪,“斯卢国”长期处于部落联盟的酋邦形态,由朴、昔(始祖昔脱解)、金(始祖金阏智)三大家族轮流执掌酋长之位,其酋长称号多样,有“居西干”、“次次雄”、“尼师今”等。
在这漫长的数世纪里,马韩、弁韩、中原、高句丽、倭等地的移民不断涌入辰韩地区,包括“斯卢国”在内,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斯卢国”亦随之逐渐壮大,最终统一了辰韩的各个部落。
至公元4世纪,“辰韩”之名已然消失,“新罗”之名登上历史舞台,这标志着辰韩原有的十二“国”已全部归于“斯卢国”,且“新罗”逐渐取代了“斯卢”。
4世纪后期,金奈勿成为酋长,他采用“麻立干”作为君主称号,并确立了金氏家族的世袭政权体制,是为奈勿麻立干。至此,新罗由部落联盟蜕变为国家政权。
公元4世纪新罗形成国家政权之时,其周边强邻环伺,有高句丽、百济、伽倻、倭等势力。
4世纪末,新罗遭受倭国侵略,遂向高句丽求援,高句丽好太王于399年发兵五万前来相助,成功驱逐倭人。
至5世纪,随着高句丽迁都平壤、战略重心南移,新罗于433年与百济结盟,共同抵御高句丽的南下之势。
智证麻立干即位后,于503年正式将国号定为“新罗”,摒弃了此前混用的“斯卢”“斯罗”“徐罗伐”等名称,同时采用汉语的“王”字,取代新罗原有的“麻立干”称号,作为君主头衔。此时的新罗,已发展成为朝鲜半岛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进入6世纪,新罗迎来了首个兴盛时期。智证王之后的法兴王时期,于520年颁布律令,规定百官公服,536年设立“建元”年号,确立了17级的官阶制度,并设置了兵部和上大等机构或官职,初步构建了中央集权体制。
法兴王将佛教定为新罗的国教,这对巩固新罗社会秩序、促进新罗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兴王
6世纪后期,新罗创建了花郎制度,以培养贵族子弟、确保兵源,为新罗的国力强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512年,新罗攻取于山国(今韩国郁陵岛),532年开始涉足洛东江下游,陆续吞并伽倻各部,至562年完成对伽倻的征服。
550年,新罗联合百济进攻高句丽,次年夺得汉江上游,553年与百济反目,又夺取汉江下游。
554年,百济圣王亲自率军征讨新罗,却败于管山城(今韩国忠清北道沃川郡)。
此后,新罗真兴王挥师北上,占领高句丽东南沿海大片土地,于556年设立比列忽州(今朝鲜江原道安边郡),最远拓展至朝鲜咸镜南道的盖马高原,真兴王在新开拓的疆域内四处巡视。
6世纪后期,新罗一度在三国中称霸,然而好景不长,高句丽与百济迅速反击,7世纪以后,新罗渐渐失去了所开拓的土地。
善德女王执政期间,新罗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剧。642年,百济攻占新罗西部四十余座城池,继而又夺取大耶城(今韩国庆尚南道陕川郡),打开了洛东江流域的门户,并对新罗西部的出海口、对华往来的门户——党项城(今韩国京畿道华城市)构成了严重威胁。
善德女王派遣金春秋前往高句丽求援,但高句丽却要求新罗先归还其领土,才肯出兵相助。于是,善德女王一方面任命金庾信为押梁州(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山市)军主,严阵以待,以防百济进一步威胁新罗腹地,并多次击退百济的入侵;
另一方面,她遣使赴唐告急,然而未等到唐军的到来,647年,新罗内部便发生了欲推翻善德女王的毗昙、廉宗之乱,此乱被金春秋、金庾信平息,而善德女王也于乱中不幸离世。
善德女王去世后,其堂妹金胜曼被拥立为王,即真德女王,然而实权实则掌握在金春秋、金庾信之手。
真德女王在位时,新罗一方面进行内政改革,强化王权,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更加积极地推行亲唐外交政策,金春秋于648年亲自入唐乞求援兵,并引入唐朝官服作为新罗的官服。唐高宗即位后,新罗以真德女王的名义献上《织锦太平颂》,并停用新罗自身的年号,采用唐朝的永徽年号,金春秋之子金文王、金仁问也先后留唐充当宿卫质子,进一步加深了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654年,真德女王逝世,金春秋继位,是为新罗武烈王。
武烈王执政时期,新罗的外部形势愈发严峻,百济、高句丽频繁入侵,武烈王不断向唐朝求援,并多次揭露百济与高句丽的同盟之约。至660年,唐朝终于应新罗之请,派遣苏定方率军剿灭了百济。
661年,武烈王去世,太子金法敏即位,是为新罗文武王。文武王继位之初,沿袭其父的亲唐政策,出兵协助唐军剿灭百济残余势力。
668年,又应唐朝之要求,出兵协助唐军灭亡高句丽,最终实现三国统一。
670年,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意图全面掌控朝鲜半岛,此举引发了新罗的不满。
文武王派兵进攻驻扎在熊津都督府的唐军,兼并百济故地(即唐罗战争),同时接纳高句丽遗民,并扶植其建立“报德国”,以此牵制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此时,唐朝深陷与吐蕃的战争泥潭,不得不收缩在海东的战线。而文武王也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遣使入唐谢罪。唐朝顺势而为,默认新罗对朝鲜半岛浿江(大同江)以南地区的控制,并于676年将安东都护府撤至辽东。至此,朝鲜半岛首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
新罗在统一朝鲜半岛中南部后的百余年间,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并在与唐朝保持宗藩关系的前提下,大量吸收盛唐文化。
681年,文武王去世,神文王即位。他即位之初,借岳父金钦突谋反的契机,肃清了一批先朝旧臣,进而巩固了自己的专制王权,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文武王
神文王还于689年有意迁都达句伐(今韩国大邱),以摆脱金城根深蒂固的旧贵族势力的束缚,然而迁都计划未能成功,这反映出当时新罗的王权虽有所加强,但仍无法完全凌驾于贵族之上。
到了圣德王时期(702年—737年),新罗发展至鼎盛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黄金时期,与唐朝的交流也达到了顶峰。景德王继续推行汉化政策,于757年将九州改为汉式单名,759年又将部分官职、官称调整为唐风称谓,进一步与唐朝接轨。
765年,景德王去世,8岁的惠恭王继位,因缺乏强有力的君主,新罗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开始显现,贵族势力蠢蠢欲动,觊觎并挑战王权。惠恭王即位当年便爆发了大恭、大廉之乱,全国各地有96名高级贵族响应叛乱,持续了三年之久,虽最终失败,却拉开了新罗后期大小内乱的序幕。
775年,贵族金隐居和廉相继叛乱,也被平息。
780年发生金志贞之乱,惠恭王在乱中遇难,金良相平定叛乱后继位,是为宣德王。
宣德王乃奈勿麻立干的十世孙,其即位标志着金春秋一系王统的断绝。
宣德王在位五年后去世,与其一同平叛的金敬信即位,是为元圣王。
元圣王在统治时期,致力于加强王权,他效仿中国唐朝的科举制度,于公元788年推行了“读书三品科”,通过考核国学学生的学识来选拔官员。
然而,由于骨品制度的根深蒂固,加之赴唐留学归来的学生竞争力远超新罗本土学子,这一科举制度的初步尝试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公元809年,金彦昇弑杀哀庄王,自立为王,即宪德王。
到了公元822年,金春秋的后裔、熊州都督金宪昌起兵反叛,创立了长安国。尽管这场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但它却为新罗中央集权的瓦解、地方豪族的割据埋下了伏笔,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公元836年,宪德王之弟兴德王去世,新罗王位之争爆发,短短三年内,僖康王、闵哀王、神武王三位国王相继登场,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新罗的国力。在此期间,地方豪族势力趁机崛起,清海镇张保皋凭借其多年在黄海上的经营和积累的强大实力,支持神武王在王位争夺中胜出。
张保皋
然而,张保皋因功高震主,到了神武王之子文圣王时期,他于公元846年以国王不纳其女为妃为由发动叛乱。文圣王迅速反应,派人暗杀张保皋,这才平息了这场动乱。
公元874年,新罗景文王成功平息了贵族近宗的叛乱,新罗统治集团长达百年的内讧终于告一段落。但新罗王室的衰落和地方豪族的兴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此后,尽管景文王、宪康王都曾试图重振王权,却终究无力回天。
到了新罗第三位女王——真圣女王统治时期(公元887年至897年),新罗已陷入“诸州郡不纳贡赋,府库空虚,国用匮乏”的困境。女王无奈,只得派人前往地方催税,结果却于公元889年引发了元宗、哀奴在沙伐州(尚州)的起义。
真圣女王金曼
于是,新罗全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地方豪族也纷纷自立为王。新罗中央政府无力收拾乱局,统治秩序迅速崩溃,朝鲜半岛再度陷入分裂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到了10世纪初,朝鲜半岛中部和西南部分别形成了弓裔建立的后高句丽(后改称摩震、泰封,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丽)和甄萱的后百济两个政权,它们与保有东南一隅的新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史称“后三国”。
在新罗与后两国的对峙中,新罗处于劣势。公元927年,新罗国都被后百济军队攻破,景哀王自尽。随后,甄萱立文圣王五世孙金傅为新罗末代国王,即敬顺王。
敬顺王在高丽与后百济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数年后,于公元935年归顺高丽。次年,高丽灭后百济,实现了朝鲜半岛的重新统一。
敬顺王归顺高丽后,新罗国号得以保留了一段时间。直到公元939年,金城地区才开始使用高丽国号。公元940年,高丽正式废除新罗国号,并将金城改名为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