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75岁受皇帝封赏:我只要6个美人,10年后才知他真高明

葫芦娃史书 2024-11-04 02:46:48

郭子仪75岁受皇帝封赏:我只要6个美人,10年后才知他真高明

唐朝历史上,能够享寿至85,寿终正寝的功臣不多。而郭子仪不仅做到了,还在75岁时获得了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赏赐。那一年,唐代宗问他想要什么赏赐,这位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老将军只要了6个美人。在当时,这个请求让许多人觉得郭子仪是贪恋美色、不知收敛。可十年后,他安享晚年,善终于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老将军的每一步都暗藏玄机。这位能在朝堂上游刃有余的智者,他究竟是如何在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中全身而退的呢?

一、功高盖世的难题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消息传至长安,举朝震惊。此时已近花甲之年的郭子仪,正在家中为母守孝。朝廷颁下诏令,征召他"夺情从军"。

郭子仪领军出征之初,形势极为不利。安禄山军队已攻占河北、河南大片土地,长安岌岌可危。唐玄宗不得已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在这危急时刻,郭子仪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首先收编了山西的静边军,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下数座重镇。尤其在潼关一役,郭子仪率军与叛军展开激战,终于打开了通往长安的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郭子仪在收复失地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高明的策略。他下令军队秋毫无犯,对降兵降将多加安抚。曾有一次,郭子仪军中缺粮,部下建议抢掠附近村庄,郭子仪断然拒绝:"若是扰民,我军与叛军何异?"正是这种严明军纪的作风,使得许多原本投靠安禄山的将领纷纷倒戈。

永泰元年(765年),经过艰苦战斗,郭子仪终于率军收复了东西两京。当他率军班师回朝时,唐肃宗破例亲自出城十里相迎。在灞桥之上,肃宗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拉着郭子仪的手说出了那句名垂青史的话:"江山虽是我家的,却是您再造的啊。"

然而,正所谓"功高震主,权重必危"。郭子仪的功勋越显赫,处境就越发微妙。有一次,朝中要派九个节度使共同讨伐叛军,本应由郭子仪担任统帅,但唐肃宗却迟迟不下决断。最后竟派遣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监视各路节度使的行动。

当时朝中暗流涌动。一些大臣私下议论:"自古以来,但凡功高盖世者,大多都难逃被猜忌的命运。韩信功盖三杰,终究难过吕后这一关;岳飞精忠报国,最后也没躲过秦桧的毒手。如今郭子仪权势滔天,也未必能避免这个宿命啊。"

郭子仪对这种处境心知肚明。一次在军中设宴,有将领敬酒时说:"大帅功高盖世,古今罕见。"郭子仪闻言,不动声色地将酒杯放下,转而谈起了关于种花养鸟的闲事。众将领不明就里,但郭子仪的心腹却心领神会:这是在提醒大家,功高震主之语,切莫再提。

二、化解朝堂暗涌

朝堂之上的暗涌,往往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加凶险。对郭子仪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宦官鱼朝恩的处处为难。

那一年,鱼朝恩以观军容使的身份来到军中,本想掌握部分兵权。郭子仪却借口军令所在,不让他参与军事调度。这件事让鱼朝恩难以下台。后来在一次与史思明的战斗中,天降大雾,双方难分胜负。鱼朝恩回朝后却添油加醋,说郭子仪用兵不当,导致大败。

朝中不少大臣都替郭子仪担心。宰相杨炎曾在私下劝诫:"鱼朝恩权势滔天,与其正面冲突,不如示弱避让。"但郭子仪的应对方式却出人意料。他不但没有反击,反而主动邀请鱼朝恩来家中做客,还送上珍贵礼物。

更让人意外的是,正当众人以为这场暗斗就此平息时,鱼朝恩竟派人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这在古代是不共戴天的大仇。朝中大臣们都提心吊胆,生怕郭子仪一怒之下兵变造反。

当时郭子仪正在前线征战。等他得知此事后,却对前来报信的将领说:"想当年我带兵打仗时,也有士兵去盗挖百姓坟墓。今日有人挖我家的坟,这不过是天理报应罢了。"这番话很快传遍长安城,连带着鱼朝恩也感到不安。

不久后,鱼朝恩设下鸿门宴,暗中埋伏刺客,想要除掉郭子仪。宰相元载得知后连夜派人送信,劝郭子仪不要赴宴。谁知郭子仪不但去了,还只带了几个手无寸铁的小童。一进门就对鱼朝恩说:"带的人少,正好方便您下手。"

这句话说得鱼朝恩冷汗直流。郭子仪接着说:"我早就知道您埋伏了人手。但想来想去,您我之间的误会,不如当面说清楚。"当晚,两人推心置腹,长谈到天明。从此以后,鱼朝恩不但不再与郭子仪为难,反而成了他在朝中的重要助力。

这一切背后,郭子仪展现出高超的处世智慧。他深知在朝堂之上,最危险的不是明枪易躲,而是暗箭难防。与其与人结怨,不如以德报怨。后来有人问他是如何能忍下这口气的,郭子仪说:"我当年在军中遇到不少难缠的敌将,最后都成了朋友。为何?因为宽容比仇恨更有力量。"

有意思的是,鱼朝恩后来每次见到郭子仪,都要称呼一声"大哥"。朝中大臣有人笑说:"看来化敌为友,也是一门艺术。"郭子仪的这种处世之道,在当时传为美谈。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因为比起权臣之间的明争暗斗,皇帝的猜忌才是最难应对的。

三、府邸生活别有深意

永泰元年(765年),唐代宗特意为郭子仪在汾阳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王府。这座府邸占地极广,亭台楼阁,美轮美奂。寻常王公贵族获得如此恩赐,必定是重门深锁,戒备森严。但郭子仪却反其道而行之。

府邸建成的第一天,郭子仪就下令大开府门,任由百姓自由出入参观。有的官员看不过去,劝他说:"王爷德高望重,岂能让市井小民随意进出?"郭子仪却不以为然:"我这府邸是皇上所赐,让百姓也来看看,也是传扬皇恩。"

更让人惊讶的是,郭子仪还在府中设立了接待处,专门接待来访的官员和平民。无论是三品以上的高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得到同样的茶水招待。一时间,汾阳王府成了长安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有趣的是,郭子仪对待来访者却有着不同的分寸。一日,当时还是县令的卢杞来访。郭子仪一反常态,不但亲自相迎,还特意让府中的美人躲到屏风后面。等卢杞走后,侍女们不解地问:"平日里来的大官都不用躲避,为何对这个小官如此谨慎?"

郭子仪答道:"此人虽位卑,但心胸狭窄,最是记仇。若是让你们见了他的相貌,说不定会忍俊不禁。得罪这样的小人,后患无穷。"果然,后来卢杞步步高升,成为权倾朝野的奸相,将许多正直之士都整治得很惨。

府中的日常起居,郭子仪也别有用心。每到傍晚,他都会在庭院中摆上棋局,和几位老友对弈。有时下棋输了,就让美人奏乐助兴。这些场景常被路过的官员看在眼里,私下里都说:"郭老太尉倒是会享受,整日与美人作伴,对朝廷大事全然不问。"

正是这种表象,让朝中不少人放下戒心。一位御史甚至在朝堂上弹劾说:"郭子仪虽有功于社稷,但晚节不保,沉迷酒色。"唐代宗听后却笑道:"功臣暮年,享受天伦,有何不可?"

郭子仪的府邸生活看似荒唐,实则暗藏玄机。他将府邸的一切都置于阳光之下,反而让那些想要构陷他的人无从下手。一位老臣曾感叹:"郭相真是高明,用最光明的方式,挡住了最阴暗的算计。"

即便如此,郭子仪在府中也从不疏忽。每天都有幕僚为他整理朝中大事,汇报边境军情。他在下棋饮酒之余,始终保持着对朝廷局势的关注。这种表里不一的处世之道,成为他能在权力漩涡中全身而退的关键。不过,最令他头疼的,却是自己的儿子们并不理解他的苦心。

四、家风传承中的危机

大历四年(769年),一场家庭风波让郭子仪的精心布局差点功亏一篑。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他的儿子郭暖与妻子升平公主之间的一场争执。

当时郭暖已经官至右神策军副使,位居朝廷要职。一日,他与升平公主因琐事发生争执。公主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女儿,出言不逊。郭暖一时气急,脱口说出一句:"你父亲能当皇帝,不过是因为我父亲不想当罢了!"

这句话传到宫中,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升平公主泪奔入宫,向唐代宗哭诉。朝中大臣们听闻此事,都为郭家捏了一把汗。要知道,"谋逆"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一句无心之言,就可能让郭家满门遭殃。

郭子仪得知此事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首先,他严厉斥责郭暖,当着众多家臣的面给了他两记耳光。随后,他连夜赶往皇宫请罪。

到了皇宫,郭子仪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先说起了自己这些年教子无方的过错。他提到自己沉迷享乐,疏于管教,以致儿子不知天高地厚。这番话说得唐代宗心中戒备渐消,最后还安慰道:"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老郭啊,咱们何必计较小辈之间的口角呢。"

这件事后,郭子仪在府中立下了更严格的家规。他命人在正堂挂上"谨言慎行"四个大字,要求子孙们每日必须诵读。每逢节日家宴,他都要提醒子孙们:"我们郭家能有今日,全赖圣上恩典。切莫忘了做臣子的本分。"

郭暖虽然受了责罚,却依然对父亲的处世之道颇有微词。一次酒后,他对几个兄弟抱怨:"父亲功高盖世,却整日与歌姬美人为伴,岂不有损威名?"

郭子仪听说此事,将几个儿子叫到书房。他指着墙上挂着的几幅画像说:"这是英布、韩信,你们可知他们的结局?他们虽不贪图金钱美色,但想要的东西皇帝给不了。再看萧何、陈平,他们贪财好色,反倒善终。这其中的道理,你们要好好想想。"

为了进一步消除皇帝的疑虑,郭子仪还特意在府中举办了一场家宴,邀请朝中重臣作证。席间,他命郭暖向升平公主敬酒赔罪,并当众表示:"我郭家世代为李唐家臣,此生此世,永不更改。"

这番话传到宫中,唐代宗深为感动。他对身边的大臣说:"郭子仪为国为家,都是一片忠心。这样的功臣,真是可遇不可求啊。"不过,这些表态背后的深意,恐怕只有郭子仪自己最清楚。在他晚年的最后时光里,这种谨慎的态度从未改变。

五、功成身退的圆满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驾崩,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此时的郭子仪已经八十二岁高龄。新皇登基后,特意加封郭子仪为"尚父",这一称号在唐朝历史上极为罕见,上一个获此殊荣的还是开国功臣房玄龄。

朝中大臣们都说,郭子仪这个"尚父"之位当之无愧。一日,有年轻官员问郭子仪:"老大人为何能在三朝为相,却始终不离圣心?"郭子仪笑而不答,只是让人取来了一本《贞观政要》,指着其中一段说:"做臣子的,要懂得进退。"

德宗继位后的第一个元旦朝会上,群臣按例向皇帝贺岁。当时的规矩是,文武百官要在金銮殿下等候,待皇帝升殿后才能进行朝贺。郭子仪虽年事已高,却坚持和其他官员一同在殿外等候。有人劝他:"您贵为尚父,可以先行入殿歇息。"郭子仪却说:"臣子之礼不可废。"

第二年春天,郭子仪病重卧床。德宗派遣舒王李谊前往探望。按照郭子仪的地位,见到皇族只需要行常礼。但他却强撑着病体,要给李谊行跪拜大礼。李谊连忙阻拦:"您是国之大老,何必如此?"郭子仪执意说:"您是代表皇上来的,臣不敢失礼。"最后在李谊的再三劝阻下,才改为鞠躬。

郭子仪这份坚持,让德宗深受感动。不久后,他又下诏加封郭子仪食邑两千户。德宗对朝臣说:"郭相爷为国征战五十年,却从不以功自恃。这才是真正的大忠大德。"

大历十五年夏天,郭子仪病情加重。临终前,他召集子孙们到床前,说了最后一番话:"我能善终,不是因为有多大的功劳,而是因为始终记得自己是个臣子。你们要谨记,富贵如浮云,唯有忠君爱国,方能保全家业。"

郭子仪去世后,德宗破例为他举行了极尽哀荣的葬礼。不仅追赠他为太师,还下令将他的墓地比一般大臣的墓地加高一尺。群臣劝谏说这有违祖制,德宗却说:"郭相爷是千古功臣,些许规制,岂能束缚?"

在追赠诏书中,德宗这样评价郭子仪:"一生为国,始终如一。功高不自矜,位重不自恃。虽位极人臣,却能保全始终。此乃社稷之福,朕之幸也。"这份诏书被刻在郭子仪的墓碑上,至今仍在述说着这位传奇功臣的一生。

郭子仪的丧仪持续了五天,长安城内外,百姓们纷纷摆设灵位,为这位老臣送行。有老者感叹:"我年轻时见过郭相爷平叛,如今送他最后一程,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在民间,关于郭子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