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焦虑、身材焦虑、社交焦虑……有些人总是比常人更容易感到焦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之前的研究都聚焦在大脑及其神经元和突触上,然而近期科学家发现,“第二大脑”肠道也在焦虑感知方面偷偷“作祟”。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与健康个体相比,焦虑小鼠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种肠道细菌产生的小分子代谢物可以通过肠-脑轴进入小鼠大脑,改变其细胞功能,从而加剧小鼠焦虑行为。
没想到,小小肠菌竟然还会“叛变”大脑,让人越来越焦虑!
01 肠道菌群:隐藏的焦虑“调节器”该实验主要通过焦虑小鼠模型进行设计。尽管人类的焦虑十分复杂,但动物模型提供了一种可精确研究大脑和身体如何导致焦虑行为的方法,而小鼠的焦虑主要通过其在新环境的探索或躲藏意愿,以及在危险环境中停留的时间来进行衡量。
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确定了一种肠道菌群代谢物4-乙酰苯基硫酸盐(4EPS),能够穿透血脑屏障的阻碍,通过肠-脑轴的双向交流影响大脑,阻碍脑细胞髓鞘的形成,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比较两组小鼠后发现:与缺乏4EPS的小鼠相比,肠道中含有能够产生4EPS菌群的小鼠,对新环境的探索时间要短得多,大部分时间都在躲藏,这表明它们的焦虑水平更高。此外,大脑扫描也显示,其关于恐惧和焦虑相关的区域被激活。
右图为焦虑小鼠探索路径
该研究再次证明大脑情绪深受肠道菌群影响。不过让人困惑的是,难道肠菌只能对大脑的焦虑感知产生负面影响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科学家已经探明,肠道一些益生菌有利于焦虑情绪的安抚,其中一种名为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简称:AKK菌)尤为重要,在焦虑、抑郁等情绪不良者中均发现了其丰度的显著降低,甚至难以检出。
2020年,伊朗巴斯德研究所发表论文指出:增加小鼠肠道内AKK菌的丰度后,观察到结肠组织和大脑海马体中“快乐激素”血清素(5-HT)水平的显著提高,小鼠压力和焦虑指标大幅下降。次年,安徽大学探明:AKK菌主要通过其特异性蛋白Amuc_1100实现人体内5-HT浓度的增加。
02 小小肠菌,大有作为实际上,AKK菌不仅是焦虑等负面情绪的“调节器”,根据2022年发表在《Nature》的相关重磅综述,AKK菌还是改善和预防超重、糖尿病、三高等代谢综合征以及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等肠道问题的明星候选菌,被纳入“下一代益生菌(Next-Generation Probiotics,NGPs)”。
据了解,尽管NGPs目前尚无标准定义和分类,但学界普遍认为其可被理解为:不仅继承传统益生菌调节肠菌平衡、改善消化的能力,还具备更精准和全面的健康促进功能的新型益生菌,为人类增强免疫、预防和改善多种慢病、体重管理、情绪调控等带来新希望。
为此,业界对AKK菌寄予厚望。2022年,欧盟、加拿大、美国等相继批准巴氏灭活的AKK菌作为新型食品投入市场;次年,美国香精和食品巨头IFF宣布实现AKK菌规模化生产。
几乎同一时间,我国最大健康衰老促进平台时光派TIMECURE联合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攻克AKK菌规模化生产技术,同样实现国内首批商业化量产,并向全球符合资质的企业开放原料合作。
今年中旬,香港知名生科独角兽TimeShop与时光派达成战略合作,依托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建立的长期合作,顺利落地首批国产口服AKK菌制品“AKKBOOM肠倍轻”,填补我国在此领域市场空白,并经京东等平台覆盖近十万来自一二线城市的身心健康刚需人士。
03 正视焦虑,学会与其共处引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的紧迫感与能力的消耗感下,18-34岁中青年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同时,《2021年肠道健康白皮书》显示,在所有年龄段中,21-40岁左右的中青年肠胃问题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总问诊量超过50%,而且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次发达地区。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肠倍轻”率先走热一线城市,也从侧面暗示焦虑情绪与肠道健康关系紧密。
不同年龄段肠道问题问诊比例
北京回龙观医院杨医师指出,完整的人格塑造离不开适度的焦虑,比起害怕或者回避,正确认识自身和焦虑,学会与焦虑共处更重要。当焦虑确实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缓解。
除了采用科技成果调整肠道菌群外,正念、深呼吸、适当的运动、减少熬夜的次数、与自然进行接触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