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显赫门阀豪强家族。他们在历史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家族成为中华历史文明中的明星,而弘农杨氏则是这行明星中最亮的一颗。这个家族的历史功绩非常显赫,不论是建立隋朝统一天下的隋文帝杨坚,还是民间传说中忠勇报国的杨家将,都是这个家族的后裔。这个家族崛起非常的早,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封侯了。而奠定这个家族门阀豪强基础的人,则是东汉名臣杨震,他的存在让杨氏成为东汉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杨震是汉朝开国元勋赤泉侯杨喜的八世孙,他的父亲杨宝则是当时的大儒,以研究《今文尚书》而名噪一时。因为有着这些基础,杨震从小就学习《尚书》在儒家学派的文化圈中声名鹊起,成为民间推崇的隐逸之士。杨震年轻的时候没有出仕,直到五十岁才被当时的大将军邓骘举荐为茂才,然后出任荆州刺史。此后杨震官运亨通,先后出任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到汉安帝时期已经做到了朝廷顶级三公之一的司徒。汉安帝刘祜亲政后,杨震出任朝廷的太尉,成为三公之首,做到了当时朝廷官员的顶级。
随着杨震的官职越做越大,弘农杨氏的势力也在膨胀,成为了东汉儒家学派中举足轻重的存在。自汉武帝刘彻开始,儒家就成为了汉朝人才选拔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到了东汉时期,从光武帝刘秀,到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都是很推崇儒家学说的,所以儒家官员在朝廷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杨震作为儒家官员的代表主导朝政,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杨震在当时的名声极大,被誉为“关西孔子”、“关西夫子”、“四知先生”,可以说是儒家学派自春秋时期诞生以来,掌握朝廷政务的第一人。
杨震虽然掌控了东汉的朝政,但他的结局却不太好。他这人耿直刚强,对于朝廷中腐败现象绝不退缩,经常与朝廷的权贵发生冲突,尤其是汉安帝刘祜宠信的宦官和外戚贵族。刘祜即位之初,是由皇太后邓绥临朝听政,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大将军邓骘也以杨震为代表的三公手里,国家算是比较太平。邓绥去世后,刘祜亲政,朝廷的风气为之一变。刘祜宠信自己身边的宦官和外戚,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权力。刘祜的舅舅大将军耿宝、乳娘王圣、阎皇后的兄弟阎显、中常侍樊丰为代表的一大批奸佞之臣崛起,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面对这种恶劣的情况,杨震主动站出来阻止他们。杨震拒绝了耿宝推荐的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也拒绝了执金吾阎显的亲友,还阻止了皇帝乳娘王圣、中常侍樊丰等人建造豪华的府邸,成为他们的眼中钉和肉中刺。杨震将这些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的现象上报给刘祜,希望刘祜能够管束这些宠臣。然而刘祜却不听杨震的劝谏,对身边人的滥权行为听之任之。这样的结果使得这些宠臣越来越嚣张,而他们对杨震的仇恨也越来越重。后来河间有一名叫赵腾的书生到宫门前上书劝谏,批评汉安帝刘祜即位后的弊政,被刘祜下令搜捕入狱。
赵腾入狱后遭到了严刑拷打,最终屈打成招,以诬惘皇帝的罪名判处了死刑。杨震对此事强烈反对,再次上书劝谏刘祜,希望他能尧舜时代广开言路,鼓励百姓坦率进言,并且赦免了赵腾的罪名。但刘祜并不采纳杨震的建议,坚持将赵腾处斩。不久之后刘祜巡游泰山,樊丰趁着这段时间诈作诏书调发钱谷、木材,大起第宅苑囿,被杨震发现。杨震决定在刘祜回到京城后弹劾对方,樊丰等人大惊,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利用在皇帝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关系,抢先上书说杨震因为赵腾案心怀怨恨,纠集原大将军邓骘的旧部谋反。
刘祜听信宠臣们的谗言,派人收回了杨震的太尉印信,并且将其遣送回原籍。杨震对此深受打击,在返回路上路过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时服毒自尽,想念你七十岁。杨震死后樊丰等人还不甘心,他们指使弘农太守移良派人在陕县留停杨震丧事,使其露棺道旁,并责令杨震诸子代替邮差往来送信。
杨震之死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冤案,使得朝野震动,引发了极大的政治风波。后世对这段历史评价很多,主流的意见都集中在掌权的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联合对杨震的陷害方面。尤其是宦官集团的代表中常侍樊丰和外戚集团的代表大将军耿宝,他们两人被认为是杨震之死的罪魁祸首。
可是全面了解了当时东汉的政治格局后可以发现,樊丰和耿宝只不过是汉安帝刘祜杀人的工具而已,逼死杨震的正是刘祜本人。在刘祜亲政之后,就推翻了皇太后邓绥执政时期开明的政治风气,而是以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掌权。作为三公之首的太尉,杨震对这种做法强烈反对,多次上书控告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胡作非为的罪恶。刘祜不但置之不理,而且还让这两大利益集团得寸进尺,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对于反复上书劝谏,甚至是弹劾的杨震,刘祜非常的不满,只是碍于杨震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敢轻举妄动而已。
当樊丰和耿宝以赵腾案来牵连污蔑杨震时,刘祜算是总算有了机会,趁机收取了杨震的太尉大权。即便如此刘祜依旧不敢处死杨震,只能将其贬回原籍。谁知道杨震的性格如此刚烈,走到洛阳城西时服毒自尽,引发了激烈的政治风波。那么问题来,刘祜为什么非要对杨震下手呢?难道杨震上书弹劾宦官和外戚,劝谏他广开言路,这还有错不成?其实从当时的政治格局看,刘祜排挤贬谪杨震并非他们的私人恩怨,而是因为朝廷的派系斗争。说白了,这是汉安帝刘祜和他的前任皇太后邓绥之间的政治斗争的延续。
当时的皇太后邓绥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孙女、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被汉和帝刘肇立为皇后。刘肇去世后,皇长子刘胜由于患有痼疾而不得立,其余十多个皇子接连早夭。邓绥便迎立了刘肇藏于民间的幼子,出生只有一百多天的汉殇帝刘隆为帝,成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刘隆即位不足一年便夭折了,邓绥又迎立了汉章帝六炟第三子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当时刘祜年纪还很小,朝政大权都掌控在邓绥手中。这段时间邓绥以哥哥大将军邓骘为核心掌控朝廷大权,邓氏外戚集团权倾朝野,成为朝廷最大的势力。
邓绥当政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受到了后世极佳的评价。她被认为是东汉“六后临朝”中的最贤者,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被史学界称为“皇后之冠”。虽然邓绥在世时成就斐然,后世评价也很高,但汉安帝刘祜对其却非常憎恶。这主要是因为刘祜成了当时的傀儡皇帝,对朝政根本没有话语权,连日常生活都受到邓绥的控制。邓绥去世后,刘祜终于亲政,他靠着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推翻了邓氏外戚集团对朝廷的统治,逼死了大将军邓骘,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权。
尽管如此,朝廷里并不是刘祜所宠信的宦官和外戚们说了算,而是邓氏的旧臣掌权。邓氏旧臣之中,杨震就是其中的带头人。杨震能在五十岁入仕,二十年之内做到三公之首太尉,全靠的是大将军邓骘的提拔。所以在邓氏旧臣和儒家学派中,杨震就是邓骘的继任者。虽然刘祜让自己的舅舅耿宝出任大将军,但朝廷里还是杨震说了算。所以要全面掌握朝廷大权,驱逐邓氏集团旧臣,就必须拔掉作为邓氏之首的杨震。然而杨震为人清廉正直,在国家影响力极大,民间和开国元勋中的支持度极高,刘祜想要拿下却找不到合适的罪名。
这次利用赵腾案攀诬杨震,本身就是非常牵强的。杨震身后就有以邓氏为首的开国元勋集团的支持,所以刘祜不敢杀人,只敢夺权贬谪。但对于刘祜纵容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胡作非为,杨震也非常不满,其脾气刚烈最终选择了自杀明志。他的自尽也激发了朝廷和地方的反抗势力,为后来汉顺帝刘保清除阎氏外戚集团夺回皇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杨震之死是典型了东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表现,也是在政权更迭过程中的必然。杨震代表的是以邓氏为首的开国元勋集团,与刘祜提拔的宦官和外戚集团争锋相对,自然有了激烈的斗争。
他们之间完全是政治利益的冲突,也有朝廷权力分配的问题,根本不是所谓的个人恩怨,更不是简单用宦官和外戚的仇恨来解释的。杨震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作为给朝廷权贵反对汉安帝刘保打开了权力空间,所以杨家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和表彰。汉顺帝刘保即位后杨震得以沉冤昭雪,弘农杨氏得以赏赐百万巨钱,杨震的儿子也在朝廷谋取了高官。于是弘农杨氏就此崛起,后来东汉末年成为有数的豪强家族之一。然后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的长足发展后,杨氏走上了巅峰,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