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夏季,一群克格勃人员突然光临了白俄罗斯小镇利普,抓走了一个名叫安东尼娜·马卡洛娃的妇女。邻居们都很困惑,这个有着两个女儿的母亲究竟犯了什么错,竟让神通广大的克格勃如此兴师动众。不久,人们才惊讶地得知,马卡洛娃在二战中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她投靠德军当了“叛徒”,还亲手处决了至少1500名同胞。
马卡洛娃倒是对此不以为然,在法庭上她是这样为自己辩护的:我已经为国效忠过了,这点罪算得了什么?顶多也就判我三年!此言一出举国哗然,她也被当局毫不犹豫地判处了死刑。马卡洛娃到底做了什么,她究竟值不值得同情,咱们不妨从头讲起。
战争不光缔造英雄,同样能映出人本来的样子,毕竟求生才是人的本能。马卡洛娃当初报名参军,根本目的也并非为了保卫祖国,更偏向于在军队里混口饭吃。她出生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首府新斯摩棱斯克市的一个小村庄中,家里条件实在是太一般,初中学业还没完成,就不得不跑到莫斯科找工作。马卡洛娃本打算先挣笔钱,想办法把学业完成。谁料战争爆发,对人生没啥明确规划的马卡洛娃随即也报了名。
显然,这个来自平凡人家的姑娘并没有对战争做好心理准备,她甚至还觉得这是场游戏,曾向上级表示自己想当个机枪手。但上级还是很现实的,先是给她安排了一些后勤工作,后来又升级成战地护士。无奈战况实在太糟糕,在苏军兵力大量折损后,她终于成为了一名战士。
1941年9月30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
此役德军图谋已久,一早就发动了极具针对性的高强度进攻。苏军虽规模庞大账面实力骇人,却遭受了一边倒的惨败,有多达67.3万官兵被俘。德军如潮水一般来袭,马卡洛娃所在的部队也受到了冲击,同敌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当马卡洛娃再次醒来后,她惊恐地发现战友们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虽然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此时的她心态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马卡洛娃眼下的处境,说糟确实非常糟,但对她个人而言也没那么差。众所周知,由于对战争准备不足,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损失了数百万兵力。几乎德军的每一次进攻都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曾有德军将领坦言,在苏联境内搞突袭,比在自家搞演习还简单。一连串的败仗令苏军官兵士气低落,眼下,苏军高层急需“正能量”来鼓舞士气,他们也拼命地塑造着“英雄”以图鼓舞军心。
倘若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马卡洛娃坚持回到己方阵地,试想,“一名女战士在同敌人英勇战斗后又克服重重困难,不远千里回到部队只为再找敌人报仇”,这种事迹是何等悲壮?命运把成为英雄的机会摆在了马卡洛娃面前,她的名字本该在史册上拥有一席之地的,但显然,战争不是拍电影,并非所有人都能在死亡面前保持坦然,她被吓破了胆,她选择了另一条路。
其实,对马卡洛娃“求生”的目的而言,向德军投降未必就是明智的选择。二战前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不设有女兵编制的。虽然许多国家的军队中有女性服役,但她们并不被视为军队的一部分,像苏联这种建立规模庞大的女兵部队,还把女战士们送上前线同敌人拼命的国家还真屈指可数。毫无疑问,衣着靓丽的女兵更容易获得敌人的“关注”,二战中有不少苏联女兵在德军的战俘营中饱受折磨,随后又被残忍杀害。
马卡洛娃显然考虑到了这种情况,她干脆脱掉了苏军制服,以“平民”的身份混入德占区,靠着卖弄风采的手段勾搭上了一名纳粹军官。巧的是,这名军官负责着一座战俘营,手中有着相当的权力。借着这层关系,马卡洛娃也成功披上了纳粹的皮,成了战俘营的一名“警察”。德国人交给她一项特殊的工作——“维护秩序”。
咱老百姓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了叛徒的马卡洛娃反而觉得自己终于出人头地了。最初,良知使得她在对同胞痛下杀手后尚有一丝愧疚感,每当完成一次“工作”,她都要跑到酒馆里喝个烂醉。不过很快,她就完全适应了这样的日子,甚至能够决定别人的生死使她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在拼命“工作”的同时,马卡洛娃也彻底放飞了自我,为了在德军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她彻夜同德军军官们厮混在一起。马卡洛娃用从被她亲手杀害的俘虏们身上扒下来的衣服和首饰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每当出现在舞会上,她都能成为男人们注目的焦点。马卡洛娃觉得自己成了高贵的“名媛”,事实上,德国人从来都没正眼瞧过这个苏联女人,只是把她当成一个拥有好皮囊的玩物罢了。
马卡洛娃还有一个令战俘们毛骨悚然的“保留节目”:每次喝得不省人事,她总是回到战俘营,叫来那些次日即将被处决的人。她让战俘站好,自己则面无表情地、几乎是脸贴脸地凝视着对方。她漂亮的脸上露出的诡异表情令人无法忘却,有许多战俘营的幸存者表示,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张脸,甚至战后多年还经常梦到她。
就这样,马卡洛娃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直到苏军顶住了敌人的压力,逐渐逆转了战局。
1943年夏,苏军光复了布良斯克地区,平定局势后,他们立刻揪出了此前投敌的叛徒们,把他们活生生地吊死在民众面前。其中有很多像马卡洛娃一样本着“求生”的目的却走了歪路的变节女兵。不过巧的是,就在苏军攻入前不久,马卡洛娃前往别处看病,侥幸地躲过一劫,此后数十年里,人们再也没有听到过有关这名女魔头的消息。
马卡洛娃本该叫“帕夫洛娃”,上小学时,老师弄错了她的名字,她也一直沿用着“马卡洛娃”这个名字。然而在户口本上,她依旧是“安东尼娜·帕夫洛娃”。战后,内务部顺着“帕夫洛娃”找了多年都没能获得任何线索,虽然有战俘营的幸存者给内务部提了醒,但这一查不要紧,名叫“安东尼娜·马卡洛娃”的、年龄符合条件的“嫌疑人”竟多达数百人。本着不能轻饶每一个叛徒的原则,35年的时间里,当局对所有同名者逐一排查。而此时,出逃的马卡洛娃跟一名因伤退伍的士兵结了婚。
直到1976年,马卡洛娃的父母在出国旅游时被要求写下所有亲属的名字,当看到姓名栏中出现了“安东尼娜·马卡洛娃”时,克格勃才找到了新的调查方向。两年后,经过大范围排查,他们最终敲定了叛徒的真实身份。
被捕后,马卡洛娃很快就被推上了法庭。虽然此时的她已经55岁了,却依旧无比幼稚。当听到被指控“叛国罪”时,她满不在乎地表示,自己当年上战场与敌人拼命,已经为祖国效过忠了。后来投奔德军,是为了活下来而迫不得已的选择。马卡洛娃还说,自己清楚地记着当年执行的每一次死刑,但并不为此感到愧疚,因为她也是为了活下来。况且即便是杀害同胞,那也是执行德国人的命令。倘若真要给自己惩罚,马卡洛娃认为法院应当判处她3年以下的监禁,被释放后她将跟丈夫离开利普,搬到别处生活。
显然,马卡洛娃太无知了,法院毫不犹豫地判处了死刑。随后,莫斯科也拒绝了她的宽恕请求。正义在迟到35年后还是降临了:1978年8月11日,这个女魔头终于结束了她罪恶的一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