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解读:精明的谋略家是怎么使用反间计的?这三步很关键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4-01 01:14:43

“以敌制敌”是兵法谋略中的高级招数,只有极为精明的谋略家才能对此运用自如。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要实施“以敌制敌”,中间需要克服几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才能够保证不会“弄巧成拙”和“玩火自焚”。那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克服呢?咱们先细读下面的案例,就能够有所收获!

【案例原文】尝得谍,释缚厚遇之,谍言为契丹南院大王遣来。以刺缘边金谷、兵马之数。允则曰:“若所得谬矣。”呼主吏按籍书实数与之。谍请加缄印,因厚赐以金,纵还。未几,谍遽至,还所与数,缄印如故,反出彼中兵马、财力、地里委曲以为报。

【案例剖析】“以敌制敌”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化敌为友”,要让敌方阵营产生分化,从中拉出来一部分力量变成我方的友军,进而为我所用。那么怎么才能迈开这“艰难的一步”呢?本案例中,北宋河北安抚使李允就做出了“教科书式”的示范,他通过一系列地谋略操作,将契丹的“奸细”成功转化为大宋的“功臣”。那么他具体是怎么实现这“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的呢?笔者详细研究后,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步:

1. 眼光犀利,变废为宝

《孙子兵法》讲:“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意思是说,想知道对手有价值的内幕信息,最为有效的渠道就是利用好真正地“知情人”。那么谁最为了解敌军呢?莫过于敌军内部的人。本案例中,李允熟读兵法,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因此,当他捕获契丹“奸细”之后,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就地处决,而是敏锐地看到“奸细”身上蕴藏地战略价值。没有深厚的谋略素养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是不可能有如此犀利的眼光,更不可能萌生出“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战略企图。

2. 攻心为上,敢下重注

战略企图明确之后,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具体的策略手段付诸实践了。摆在李允面前其实有两条路:一是,“蒋干盗书”式地利用。二是,推心置腹般地争取。第一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安全”和“便捷”,坏处在于可能会“大材小用”,对契丹可能产生的实际伤害有限。而第二种方式则有一定的风险性,且操作难度更大,但好处在于一旦“化敌为我”,把契丹奸细争取过来,他必然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能获得很多尚未掌握的重要信息,对前沿局势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

经过反复权衡,李允决定采取第二种方式,即在契丹奸细身上加大投入,通过提供极高的待遇和丰厚的回报以争取其“弃暗投明”,加入北宋阵营。经过彼此之间深入地沟通,李允获得了对方此行目的,受何人派遣等重要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就可能有针对性地拟定“反间之计”。

3. 欲取先予,愿者上钩

在尔虞我诈地竞争环境中,如何取信于人是一门高深的技术。尤其是让曾经的敌人相信你,更是难上加难。但深谙谋略的李允明白“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的道理,他认为契丹奸细收集的数据信息并不准确,并且让自己属下负责相关数据记录的主管将真实数据提供给对方。为什么他要承担巨大风险,做出这样的举动呢?只有自己承担必要的风险,才能取信于人。

信任是相互的,契丹间谍为了取信于李允,也提出了一个“技术举措”,那就是让李允在数据资料上加盖特殊印记(作为验证是否开封的技术手段)。等他返回契丹获取对面相关数据回来,原封不动地返还李允的数据资料,就可能证明其真心归降。其中的原理何在?有条件出卖你却没有出卖你的人,必然值得信任。

总而言之,化敌为我,以敌制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实施者既具备独到的眼光,又具备周密的计划,还需要承担风险的魄力,以及验证真伪的技术手段…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 信 公 众 号 “谋略与兵法”,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