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然联结有助于提高幸福感

包包的备忘录 2024-02-22 00:48:25

01

幸福感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具体包括主观幸福感(也称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种个体主观界定的积极状态。主观幸福感涉及到个体对当前状况的主观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积极情感(没有消极情感)和总体生活满意度(即对生活回报的主观评价)。

在一些文献中,主观幸福感常常被作为幸福感的同义词。心理幸福感是指个体全部心理潜能的实现。这是人本主义理论流派的核心,Ryff是心理幸福感研究的代表者,他提出心理幸福感应该包括自主性、环境掌控、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生活目标和自我接纳这六个维度。

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在所处的社区环境以及社会网络中处于最佳机能状态时的积极感受。Keyes(1998)对社会幸福感的研究指出,社会幸福感应该包括社会一致、社会贡献、社会凝聚、社会实现和社会接纳这五个维度。

02

三大幸福感主要来自两个哲学基础。主观幸福感的哲学基础是享乐主义。早在几千年前斯蒂丝泼斯就挑战当时盛行的即时感官满足学说,提出最大限度地享受愉悦,最少限度地体验痛苦。伊壁鸿鲁对享乐主义的含义进行重新解释,提出道德的享乐,意思是最大程度体验愉悦感的时候要遵循我们基本的道德规范。英国哲学家运用享乐主义的教义奠定了功利主义的学术基石,后者又被引入心理学,用来加强除了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之外包括精神分析在内的心理学理论,享乐主义至今仍然富有生命力,并开辟了新的领域:享乐心理学。

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哲学基础是实现主义,根据这种观点,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发现自我的优点,并进行充分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理论学说的重点在于,人们应该发现、发展出自我最有价值的地方,并充分用这些能力、天分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一包括别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福社。

03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都很多,包括人格因素、遗传、物理环境、文化、宗教、生活事件、财富、婚姻、社会支持、教育、工作、年龄和性别、休闲、健康等。进化心理对幸福感的研究指出,对愉快情境的习惯和适应(迅速习惯和适应愉快情境有利于适应环境)、消极的社会比较(在评价自己境况的时候,不仅与我们近期的境况比较,而且与别人的境况比较)、对同等得失的不对等的反应(消极心理现象比积极心理现象强大;对坏消息的加工要比对好消息的加工更彻底)、有利于适应但是令人痛苦的情绪(体验到痛苦的情绪有利于适应环境)等都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

04

自然可以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幸福感:第一,从压力和注意疲劳中恢复;第二,鼓励参与锻炼;第三,促进社会交往;第四,提供个体发展的机会和目的感。

许多研究都发现自然联结和幸福感之间存在相关。自然联结和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和自然联结更紧密的个体会对生活更满意,报告更多的快乐和积极情感。但是,Mayer等人在三个研究中发现自然联结和积极情感没有关系, Leary等人发现自然联结和生活满意度没有关系。

除了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这些主观幸福感的指标,幸福感的其他维度可能和自然联结更紧密,理论家己经区分了享乐论幸福感(例如,感觉良好)和实现论幸福感(例如,过充实的生活)。

鉴于自然联结涉及到有意义的参与到比自己更大的事情中,它可能和实现论幸福感联系更紧密。Nisbet等发现自然联结和自主性、个人成长和生活目的相关。Howell等在本科生样本中发现自然联结的三种测量结果和心理幸福感以及社会幸福感都显著相关,但只有两种测量方式和情绪幸福感显著相关。Cervinka等用不同的工具对幸福感的不同操作定义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心理幸福感、意义和活力和自然联结显著相关。

Mayer等人探索自然暴露、自然联结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时发现沉浸在自然保护区促进积极情感,这种影响受到自然联结的部分中介作用。Zhang等研究发现卷入自然美景对自然联结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具体是自然联结高的人只有同时卷入自然美景(个体直觉到自然美景并且在情感上被自然美景唤醒的程度)时才会报告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另一个指标自尊,结果也是相同的,自然联结高的人只有卷入自然美景时才能报告更高的自尊。实验研究也己经证明,直接接触自然促进从压力和耗竭的注意中恢复,促进社会交往,提供个体发展的机会和目的感。(素材整理自著作《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