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亲率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出发,进驻号称“六朝古都”的北平,并暂时居住于香山公园南麓半山腰的双清别墅。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香山会谈”。
此时,身为华中局委员的陈正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不久之后离开北平南下,因为他在不久前便接到了新的任命,要火速赶往江西省担任省委书记。
要知道,当时江西尚未取得全境解放,他去那里最主要的任务,便是敦促驻守在江西省境内的顽敌放下武器,避免再发生不必要的战斗。
所以说能够节省点滴的时间,就能挽救几十甚至上百名战士的生命。
当一弯明月挂上枝头,整片大地被夜色笼罩的时候,忙碌了许久的陈正人终于松了一口气,自己的个人物品、以及必要的资料全部收拾妥当,只等明天一早便动身启程。
然而,就在他躺倒床上准备休息的时候,一阵敲门声却惊得他睡意全无。
“陈委员,毛主席请您过去一趟”。
听到这句话,陈正人显得有些错愕,他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表,此刻已将近半夜十二点,而且自己明早要赶赴江西的事情,毛主席也是知道的,他为何要急着在深更半夜见自己呢?
虽然心中满是疑惑,但他还是朝着门外喊了声:“知道了,容我披件衣服,这就过去”。
不多一会儿的功夫,陈正人便收拾好仪容,快步走出了房门。
等他赶到毛主席的寓所时,却发现屋内依旧是一片灯火通明,便料定毛主席一定又是忙到深夜,于是赶紧走到门口敲响了房门。
“是陈正人同志吧?快进来吧……”
屋内响起了铿锵有力的声音,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陈正人与毛主席可以说十分熟悉,便也不再客套,当即推开房门走了进去。
看着毛主席伏在书案上,正在专注地看着文件,陈正人开门见山地问道:“主席,这么晚了找我有事情?”
话音刚落,毛主席抬起了眸子,看向陈正人的同时露出了一番笑意,同时伸出手朝着一旁指了指:“快座快座……”
等到陈正人坐下之后,他的脸上突然变得格外严肃,话锋一转反问道:“组织上安排你回江西,除了先前交待的工作之外,你知道还有什么事情要去办吗”?
这番话把陈正人问得一头雾水。
他的目光紧盯着毛主席深邃的眼眸,沉默了半晌却也想不出个头绪,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
对于他的表现,毛主席并不感到意外,只见他将目光望向窗外,瞥了一眼那无尽的夜空后,用极其严肃且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那里有个叫肖家璧的人,也算是你的‘老熟人’。你去那边后,就算是掘地三尺,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抓住他”。
说到这里,毛主席稍微顿了顿,随后迅速收起目光,紧盯着陈正人再次说道:“要是抓不住他,唯你是问!”
陈正人这才明白,毛主席之所以要在临行的前一天深夜召见自己,既是要布置任务,更是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军令状。
作为一名老红军,陈正人戎马20多年,自然是不会畏缩的。
他当即站起身来,迎上毛主席的目光,坚定地回应道:“主席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那么,这个肖家璧究竟是何种身份?毛主席为什么对他如此痛恨呢?
而陈正人抵达江西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原来,这个肖家壁所犯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甚至被称呼为井冈山区的“四大屠夫之首”。
肖家壁出生于江西省遂川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仗着家中钱财众多和父亲的宠溺,年仅十几岁时便带着一众地痞流氓为祸乡邻。
等到肖家壁成年之后,父亲便花费重金把他送到南昌法政专科学校读书。
虽然肖家老爷子掌握着大量财富,但他却也清楚地意识到,要想保证家族经久不衰,年轻一代里就必须有人入仕做官,于是经过他的苦心挑选,最终决定把胆大心细、且头脑灵光的肖家壁送到高等学堂。
在小县城生活了将近20年的肖家壁刚到南昌,就被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迷住了眼。
从入校的第一天起,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读书上,反倒对街边的赌坊、青楼颇感兴趣。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本就生性顽劣的肖家壁变得吃喝嫖赌样样精通。
等到肖家壁毕业之后,家里又通过一番运作,把他送到了遂川县国民党政府里当差。
当时,遂川县内的农民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建立起农民协会,反抗地主的压迫。
面对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当地的地主豪绅人人自危,为了镇压这次革命,他们勾结当地政府,暗中成立了一支保安团。
而在机缘巧合之下,生性好勇斗狠的肖家壁被县长任命为保安团的团总,专门干些欺男霸女的勾当。
经过几年时间的招兵买马,遂川县保安团从最初的100多人发展成2000之众,这也使得肖家壁更加肆无忌惮,不仅纵容手下的人挨家挨户收取保护费,甚至还打杂劫掠,俨然一副土匪做派。
1924年初,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了。
在这次革命浪潮之下,臭名远扬的肖家壁被乡亲们联名告到了由国共两党联合成立的遂川县新政府。
很快,一支部队便来到了肖家,将肖家壁绳之以法,并决定在不久之后召开公审大会。
可由于当时北伐战场吃紧,遂川县的部队也大多被抽调到了前线,导致肖家壁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倒是在牢狱中安稳地度过了3年时间。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背叛革命,开始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肖家壁不仅重获自由,还稀里糊涂地被委任为遂川县的“清党委员会主席”,成为独裁政府对付革命者的走狗。
不久之后,湘赣边界爆发了秋收起义,而根据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起义部队决定前往井冈山区,在那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肖家壁也接到了命令,要他召集人马在工农革命军的必经之地设伏。
起初,肖家壁是极不情愿的,甚至还满是牢骚地说道:“让我去跟人家正规的军队打仗?那不是以卵击石嘛”。
然而,当他从手底下的小喽啰口中得知,秋收起义的部队由于攻打长沙受挫,估计只剩不到千人的兵力时,立马又来了精神。
毕竟此时他手底下有2000人马,而且又是打伏击,必然有着巨大的优势。
为了抢夺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功劳,肖家壁二话不说便把手底下的人马聚到一起,朝着工农革命军必经之地的大汾镇赶去。
在等待了几天之后,由毛主席率领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了井冈山脚下的大汾镇。
由于当时天色已晚,战士们筋疲力竭,倘若这个时候上山的话,必然危险重重。于是毛主席便下令部队就地休整,等第二天拂晓再上山。
然而当天夜里,趁着革命军休息的时候,肖家壁发起了突然袭击,导致数百名战士在此次战斗中牺牲。
而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肖家壁经常带着部队在井冈山一带搞破坏。
但狡猾的他并不敢直接攻击根据地,而是在周围的村庄里烧杀劫掠一番,等到前来支援的红军部队赶到时,又赶紧骑马溜走。
几次三番下来,就连毛主席都忍不住怒斥道:“早晚有一天要抓住他,给战士们和无辜的乡亲们报仇!”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陈正人已经是我党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负责人,并且在家乡遂川县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
这场运动过后,遂川县的穷苦大众们分到了来之不易的土地,可以肖家壁为首的地主阶级却是对陈正人恨之入骨。
后来,肖家壁经过多方打探,终于得知陈正人的老家就在遂川县盆珠乡,而且家中还有一个年迈的老母亲时,当即便心生歹意,派人将他的母亲抓了起来,并将其折磨致死。
对于肖家壁这个恶人,毛主席自然是极为痛恨的,曾多次指示在江西地区的地下党同志,以及身为新四军军长的陈毅等人,要他们尽全力打探肖家壁的下落,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抓住他。
可由于肖家壁太过狡猾,再加上当地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直到1949年5月,随着解放战争临近尾声,原本担任吉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的陈正人奉命来到北京,毛主席便猛然间意识到,他才是抓捕肖家壁最合适的人选。
原因有二。其一,陈正人早年间在井冈山参加革命斗争,曾多次与肖家壁交手,对他也算有些了解;其二,陈正人的母亲惨死于肖家壁之手,由他前去抓捕这个罪魁祸首,也算是亲手为母亲报仇。
于是,当毛主席在双清别墅第一次见到陈正人,便试探性地问道:“组织上考虑给你换个地方工作,你有没有什么意见?”
陈正人的回答干脆明了:“服从组织上的安排,无论哪里都可以”。
不久之后,毛主席便亲自拟定了一封委任状,由陈正人担任江西省委书记。
直到陈正人准备奔赴江西的前一夜,毛主席才将他叫到身边,严肃地告知此举的良苦用心。
那里有个叫肖家璧的人,也算是你的‘老熟人’。你去那边后,就算是掘地三尺,也要不惜一切代价抓住他。要是抓不住,唯你是问!”
闻听此言,这位久经沙场的老革命家眼中满是泪水,当即做出了保证。
要知道,他与肖家壁之间,不仅有着个人恩怨。将他绳之以法,更是给上千名牺牲的红军烈士们一个交待。
陈正人抵达江西之后,江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贺晋年便主动将下属的第425团交给他指挥,也算是帮他完成抓捕肖家壁的任务。
要知道,425团的前身、正是当年井冈山上的红31团,也是因肖家壁而伤亡最为惨重的一个团。
此时的肖家壁虽然挂着“井冈绥靖区遂北第一纵队司令部少将司令”的头衔,手底下却只有不到1000人。
而且肖家壁也敏锐地觉察到,国民党大势已去,便带着人马在遂川山区东躲西藏,憧憬着解放军离开后重新占山为王。
然而,陈正人的到来便是他的末日。
1949年9月27日,陈正人便收到老百姓提供的情报,得知肖家壁大坑乡的一处深山上,于是当即命令425团团长王星赶去封锁四周的道路,进行地毯式搜查。
在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次日拂晓,走投无路的肖家壁投降被抓。
见到陈正人的那一刻,肖家壁脸上竟然还挂着一丝窃喜:“听说你们的传统是优待俘虏,我是主动投降的,你不能杀我”。
话音刚落,陈正人便呵斥道:“我们确实优待俘虏,但这几十年你作恶多端,杀不杀你,还要公审大会上老百姓们说了算”。
听到这句话,肖家壁面如死灰,整个身体像是被抽走所有力气一般,瘫倒在了地上,眼神中满是惶恐,嘴中反复念叨着:“你们不能杀我,不能杀我……”
可一切为时已晚。
11月11日,遂川中学的操场上人山人海,放眼望去皆是窜动的人潮,当公审大会开始之后,各地赶来的老百姓强烈要求将肖家壁就地正法。
为了顺应民心,在当天下午公审大会结束之后,肖家壁便被枪决。
当陈正人眼含热泪,写了一封材料寄往北京后,不久便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甚好,此举顺应民意,既对得起牺牲的英烈,也算对令堂的死有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