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几个业内的媒体朋友聚会,聊起用人时最看重的品质。
原以为大家会说能力、情商,天赋…… 没想到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另一个词——踏实。
没错,正是这个最不起眼,最朴素的品质。
创业十几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我发现工作中能成大气候的,往往不是那些聪明人,而是那些日拱一卒的“笨蛋”。
我们总热爱讨论谁“灵气十足”,有“机灵劲儿”。
长久看下来,这些词其实是用来骂人的。
工作中有四种小聪明,不仅没用,而且有害。
01
损人利己型
作家李筱懿分享过自己的一次“翻车”经历。
初入职场,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秘书。
作为离老板最近的人,这个职位给她带来了许多便利。
比如大家“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时都对她客客气气的,各部门负责人出国办事时,也会顺手给她带一份手信。
时间久了,这种光环让她飘飘然,以为自己多多少少有了些影响力。
她开始用“老板说”三个字去支使其他人。
想必也没有人会真跑到老板面前问:你有没有说过这件事。
“拿着鸡毛当令箭”这招屡试不爽,让她工作轻松了许多,但很快到了翻车的时刻。
那天,她又想偷个懒,照例用“老板说”的方式,请销售总监配合提供销售部的数据分析报告,并且要求按照她给出的模版格式全部整理好。
其实,销售部门的职责是提供原材料,资料整合是她的工作。
谁知销售总监是个老江湖,没接她的话茬,而是拿起内线电话,拨通老板:
“我正在安排整理你要的资料,小李文字功底更好,你看这个整合的工作能不能请她来做,毕竟销售部的主业是拉升业绩。”
后来老板没有对她发火,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人不怕笨,最怕的是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聪明,所以,千万不能自作聪明。”
职场上,很多聪明人爱干损人利己的事。
部门配合时他总是掉链子、撂挑子;汇报工作时甩锅、抢功他最在行;绩效评级时,他又开始耍心眼子,给别人使绊子……
做些蝇营狗苟的事,以为是天知、地知,谁都不知,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杆秤,谁真诚,谁算计,心里都很清楚。
耍小聪明难免有阴沟翻船的一天,算计过头丢掉的是自己的信用和人品。
02
假装努力型
华为有个传统,每年春节前要搞一次座谈会。
任正非会和各个部门的领导坐下来,复盘这一年的得失,聊聊来年的计划。
但2016年年底场座谈会上,一向温文尔雅的任正非在听完汇报后,直接发飙了。
为什么呢?
据说,在那场座谈会上,领导们的发言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邀功求赏型。花90%的时间来总结业绩,只有10%的内容来谈一个不痛不痒的问题,然后草草结束。
第二种,指鹿为马型。说存在的问题很严重,客户意见很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给客户提供了很多服务,客户自己都没有事干了,所以意见很大。
第三种,避实务虚型。“人工智能”讲了好几遍,“云”讲了好几层,貌似已经探索到最尖端的前沿科技,但就是不讲实实在在工作做得咋样。
一场复盘总结会,直接变成了《演员的诞生》。
任正非听完后,忍无可忍,直接爆粗口:“还过个屁年!”
你朋友圈有没有这样的戏精同事?
早上拍朝霞和工位,中午拍一桌酒菜,下午在会议室拍一张 PPT 和满桌子的材料,晚上的朋友圈不是深夜的钉钉打卡截图,就是机场的候机厅。
搭配的文案通常是积极阳光,鸡血十足,彷佛每天都在为工作肝脑涂地。
但事实上呢,上班时间他不是在和同事聊八卦,就是在网上吃瓜。
都说,职场如戏,全靠演技。
可这种营造出来的“精致的业绩泡沫”,掩耳盗铃式的假装努力,骗不了任何人。
永远记住,老板不是傻子,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03
从不吃亏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兴起了一帮“摸鱼党”。
他们认为:只有拿着工资糊弄差事的,才是从老板那赚到钱的聪明人。
不少社畜直呼内行,激情点赞。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样真的可取吗?
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从南开大学毕业,加入酷讯公司时,只是一个普通的码农。
但他第二年跃升为管理层,带领四五十人的团队。
成长如此迅速,不是因为他技术最好,也不是他有经验,主要原因有 2 个。
一是,他工作不分你我。
做完自己的工作后,但凡有同事向他求助,只要能帮助解决,他都会去做。
工作前两年,他基本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不是公司要求,只是出于兴趣。
二是,他做事从不设边界。
当时他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的问题,他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解决方案。
这不是他该做的事,但他觉得做更多的事,能学到更多。
而他有个技术很好的同事,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新技术不去了解,新工具不去学习,在公司待了一年多,仍然只是个负责前端的普通程序员。
樊登在哈佛一百年活动上分享过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他说:
你上班别摸鱼,摸鱼表面上是你在占便宜,少付出,但也拿工资,但你很容易形成一个“摸鱼人格”。
一旦你形成“摸鱼人格”,你永远不会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然后发展出某种绝活的东西。
你一辈子永远是在这种少付出、多回报的期待当中不断走向没落。
工作范围以内的事情,是职责,工作范围以外的事情,是成长。
把工作当成贩卖时间的人,看似聪明,实际上是自己掐断了自己的上升渠道。
把工作当成自己事业的人,看似愚笨,却往往也是成长最快、收获最大的人。
04
爱走捷径型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
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
前者凭借一双强健的翅膀,后者靠的是契而不舍的定力。
这就好比在工作中能有一番作为的两种人,一种骨骼惊奇,天纵奇才,但这种天才少之又少,更多是日拱一卒的长期主义者。
最傻的一种人,以为自己是雄鹰,不甘心当那只愚直的蜗牛。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自传中谈到过京瓷公司的管理策略。
他说自己从不倾向于器重那些所谓的“天才”,因为他们往往自视甚高,不屑于像乌龟那样缓慢地进步,希望像脱兔那样找到捷径,飞快地抵达终点。
京瓷创立以来,无数优秀且聪明的人才进入了公司,但也是这些聪明人,以为京瓷没有前途而半路跳槽,所以留在公司的都是那些平凡普通的人。
但往往是这些普通人,十年后、二十年后都晋升为各个部门的干部或是领导。
就像《一句顶一万句》中的那句话: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叫聪明。
这些“聪明人”恰巧输在了太过聪明上。
聪是听力好,明是视力好。
太聪明的人,每天都能听到各种消息,看到各种机会,想到很多一夜暴富的方法。
因此他们常常在红利与风口间徘徊,受不了诱惑,不断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大多数工作到最后,拼的不是方法有多先进,而是你能否把它做到极致。
做一罐辣椒酱谁都可以,但陶碧华做到了极致,就成了老干妈;
做一锅火锅谁都可以,但张勇做到了极致,就成了海底捞;
做一个寿司谁都可以,小野二郎终其一生,只做寿司,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寿司之神”。
这就是所谓的,一力降十会。
通往卓越、伟大的最大捷径,就是采取这种“笨蛋战术”。
下了笨功夫,才有真功夫。
笨的意思不是不动脑子,而是不总是朝三暮四想着哪条路可以更省力。
▽
作家刘震云曾在北大毕业典礼时,提到了他的两位人生导师。
一位是他的外祖母,一个身高只有一米五六的农村妇女,但在割麦子这件事上,却能领先一米七八的大汉。
刘震云问她:为什么割麦子的速度总是比别人快?
她说,我割得不比任何人快,只是三里路长的麦趟子,我只要扎下腰,便从来不直腰。
另一个是他的舅舅,是个木匠,他做的箱子柜子在周围四十里卖得最好,以至于周边渐渐没有木匠了。
刘震云问他:怎么成为一个好木匠?
他说,我能成为好木匠,是因为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我花六天时间。
文以拙见,道以拙成。
工作不也是那三里路长的麦趟子,一块块木料。
只要你俯下身来,笨笨地坚持,慢慢地打磨,何愁没有出头的一天。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