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澎湃的动力,来自乌克兰,以及伟大的“双引工程”

世界的多重视角 2024-11-04 14:50:44

前两天看央视对055舰员的采访,里面提到了一个很有信息含量的细节。

舰员提到的场景,应该是发生在我军航母战斗群在大洋训练时,遇到了外舰的骚扰。因为是在公海,大家都有航行自由,所以我们没法用武力驱逐对方。外舰显然也是想利用这一点,阻挠我们的正常航行。在不能动武的前提下,055就只能跟着外舰,挤压对方的航线,不让对方轻易的靠近我方航母。这个过程中,外舰是占据主动的。因为对方可以选择做动作的时机。我方的055只能等对方做出动作后,再选择跟进。根据舰员的描述,无论什么情况,055都能保证跟对方同步。这说明,055的加速、减速、转向这些操纵性能都非常好,从而应付自如。这显然是要归功于那4台GT25000燃气轮机,为055提供了澎湃的动力。自2008年在169舰上验收通过后,GT25000就成为国产驱逐舰的标配动力。其中,一级舰055是4台,二级舰052C/D则是2台GT25000+2台柴油机。

169舰第一次去亚丁湾护航,配置的就是GT25000。在长期的大洋航行中,国产动力经受住了考验。

说起来,GT25000的成功还得感谢乌克兰。1993年,中国与乌克兰签订了协议,采购10台UGT25000燃气轮机,同时转让相关技术,由中国实现国产化。UGT25000燃气轮机是乌克兰的曙光科研生产联合体在上世纪80年代设计的第四代燃气轮机,也是苏联当时研制的功率最大、性能最好的燃气轮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先进水平。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没有足够的资金完成UGT25000的收尾研制工作。这时候,中国及时出手,并与乌克兰谈妥了上述的协议。这10台UGT25000,8台给了2艘052B和2艘052C驱逐舰(每艘2台),另外2台用作国产化的相关测试。基于UGT25000,中国搞出了同等性能的GT25000。至此,中国海军终于补上了动力这个短板,开始大踏步前进。

而引进UGT25000的背景,就是90年代中国制定的一项伟大策略——双引工程。1991年,苏联解体,大部分加盟国(比如俄罗斯、乌克兰)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趁着这个机会,中国从这些国家购入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我们熟知的苏-27战机、S-300防空导弹、米-17直升机等等,都是这个时候引进的。当时的中国也不富裕,国民经济还处于调整中,军队得忍耐。少量的外汇买不了太多的武器,比如当年第一批24架苏-27,还是通过以货易货的形式支付的。以刘华清老将军为代表的军队领导认为,除了引进现成的武器,还要更多的引进技术。因为当时俄罗斯、乌克兰境内很多军工企业都难以为继,不是所有企业都像苏霍伊那样可以获得巨额订单的。如果中国愿意拿出真金白银,这些企业自然没有拒绝合作的道理。相比引进成品,引进技术成本更低,而且能真正加速国防现代化进程。自己消化的技术,那才是自己的东西,不用受制于人。但是刘华清老将军的建议,还是遭到过一些反对,尤其是来自航空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意见。他们认为,前苏联的技术较西方的差很多,应该将合作的重点转向西方。

这个说法,前半句没有问题。

经过80年代的交流,中国确实发现欧美国家的技术、生产工艺、设计理念要大大领先于苏联/俄罗斯。这些交流成果也融入到了军工产品的发展,八九十年代国内很多武器都有欧美武器的痕迹。比如霹雳-8空空导弹、052型驱逐舰、鹰击-8反舰导弹等。

但是,90年代的中国基本得不到欧美国家的技术支持,还想着以前的事有什么用?

更何况,苏联的技术落后,那也只是相对于欧美,比中国还是先进很多的。尤其是航空航天和舰船技术,比中国领先至少30年。

就说红旗-2到S-300的跨越,岂是欧美国家能提供的

其实,军工业的人说这些话,或许还是出于私心。如果中国大量引进技术,那没准就会影响他们能获得的研发经费。就像八十年代中国跟英国合作的051S项目,计划给051型驱逐舰加上“海标枪”防空导弹,以及现代化舰载电子指挥系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可以让中国海军在80年代末期就获得区域防空能力。但是航天和导弹相关部门拍着胸脯保证,国内有同样的产品可以代替,且价格更低。最终,051S项目被取消。实际上,国内当时没有任何可以匹敌“海标枪”的导弹。唯一在研的红旗-61,技术落后不说,甚至试验了好多年都还没定型。所以,在051S下马后,“依靠国内力量”研发新系统也没了下文。海军一直等到2000年现代级驱逐舰的到来,才第一次有了区域防空能力。

还好,决策层不赞同这些声音。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解放军当前的战力差距有多大。1991年服役的166珠海舰,连防空导弹都没有,面对强敌没有任何生存能力。1993年服役的歼-7E,是当时最先进的国产战机,甚至都没有火控雷达,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如果还要等自己的研发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最终,在国家层面的督促下,意见被统一。中国决定拿出大量的资金,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双引工程”。

引进人才这一块,相关的材料确实比较少,外界知道的也不多。

不过在技术引进这一块,披露的信息还是挺多的。因为技术都要被应用出来,大家都看得到。

从俄罗斯引进的很多武器和技术,很多都比较广为人知,比如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苏-27战斗机。这些武器和相关技术都被中国充分吸收,并被发扬光大。下面就重点列一下,中国当年通过“双引工程”从乌克兰吸收的一些重要技术。海军领域除了大部分人都知道的瓦良格号航母,以及前文提到的UGT25000燃气轮机,海军领域的重要技术引进还包括以下几个。1)T-10K-3舰载机技术90年代末期,中国从乌克获得一架T-10K-3,也就是苏-33的原型机。这架原型机虽然已经不能飞行,但是为中国研发歼-15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尤其是舰载机的结构设计。

背后那架就是苏-33的原型机

2)青海湖号补给舰青海湖号补给舰原本是乌克兰Kherson船厂为苏联海军航母工程配套建造的一艘油船,后改成补给舰。在苏联解体的时候没有完工,1993年被中国连船代图纸一起买下,然后由大连造船厂继续建造完毕,取名青海湖号。通过对青海湖舰的建造和使用,中国快速掌握了这种4万吨级大型补给舰的建造技术。

3)野牛气垫船2009年中国从乌克兰签订了引进4艘“野牛”的合同,单价8000万美元左右。国产728型气垫登陆艇,基本可以认为是“野牛”的逆向仿制型号。

航空领域航空领域的合作就有点多了,挑几个重要的。1)AI-25TLK涡扇发动机K-8教练机的配套动力,对应的国产型号为涡扇-11。

K-8原本计划使用美国的发动机,遭到禁运后改用乌克兰的动力

2)AI-222-25F涡扇发动机L-15高级教练机的配套动力,对应的国产型号为涡扇-17L-15会成为国产第一款舰载教练机

3)运-9飞机运-9的前身,即运-8F-600,是由乌克兰航空工业巨头安东诺夫和西飞合作研发的。目前运-9已经是海空军的主力战术运输机,并且是一众特种机的平台。另外,运-20运输机的设计也得到了安东诺夫的很多帮助。

电子干扰机、反潜机、预警机、侦察机,运-9这个平台被利用的很充分

4)R-27导弹的导引头中国空军引进苏-27时,配套的空空导弹有雷达制导型R-27ER和红外制导型R-27ET。这两型导弹的导引头由乌克兰研发和生产。2005年之后,中国空军对这些导弹进行升级,找到乌克兰,引进了精度更高的9B-1101K型雷达导引头和AZ-10型红外导引头。

航天/导弹领域1)SS-18导弹技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分到了很多洲际弹道导弹,包括SS-18、SS-24等。虽然没有购买到导弹成品,但是很多关键技术,比如分导式弹头、固体燃料发动机、先进复合材料壳体等,都有被引进。这些技术除了用在新研发的东风-31G、东风-41上,还被用来改进东风-5。

2)RD-120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这是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的得意制作,是长征-5号火箭的YF-100主发动机的技术来源。

陆战领域相对来说,从乌克兰引进陆战领域的技术相对较少,毕竟不是重点建设的方向。不过,还是有一些成果的。比如1999年,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T-84坦克的技术资料和6辆原装样车。T-84上面的125毫米滑膛炮、自动装弹机、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热成像仪等先进设备,都为相应的国产型号研发提供了参考。另外还有MBT-2000坦克用的6TD-2发动机,也为国产型号提供了参考,并用在了VT-4坦克上。

可以说,“双引工程”绝对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大局观的伟大举措。通过这个工程,中国抓住了90年代至本世纪初那十几年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处于混乱的窗口期,引进了大量靠自己无法搞定的技术。如果晚个几年,国际形势大变,再想有所作为就难了。

当然,“双引工程”进行的也不是特别顺利,期间遭到了欧美国家很多干扰。

说起来,欧美国家似乎也挺短视的。他们更愿意去阻挠中国获得现成的武器,比如“瓦良格”号航母(阻挠失败)、“光荣”级巡洋舰(阻挠成功)、图-160轰炸机(阻挠成功)、洲际弹道导弹(阻挠成功)。对于那些关键技术的引进,似乎不在乎。就好像UGT25000燃气轮机这么好的东西,难道就没意识到这是可以让军舰的性能获得极大提升的关键设备?技术引进被欧美搅黄的案例也有,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收购马达西奇公司股份的案例。马达西奇公司研发航空发动机的实力非常强劲,固定翼飞机发动机、直升机发动机、导弹发动机,都是它的强项,有“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之称。2016年中国决定收购其56%的股份,以提高本国的航空发动机研发水平。然而在注资45亿美元之后,乌克兰在美国的怂恿下,撕毁协议,让中国前期的努力全部打水漂,损失巨大。这45亿美元,好像还没还。

2 阅读:3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