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测亮散文:半坡遗址面面观

杨弘环球经 2024-11-24 18:36:39

半坡遗址面面观

作者:贺测亮

我曾N次参观过半坡遗址,以前大多数是陪军内外客人到访,他们中没有考古和研究史前文化的专家,这些人也只是猎奇慕名而来,急匆匆地随便看一下,打个卡,照个相就走了,有时甚至连讲解员都不让请。也许因为西安是千年古都,需要看的景点太多,客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时间节点,有选择的一个一个赶场子。所以,我这个“陪客”,也只能是带带路而已,对半坡遗址相关知识,我真不知一二。这不,退休了,有了大把休闲时间,就一个人去把半坡遗址的前前后后、角角落落,看个清清楚楚,弄个明明白白。哎,您还甭说,收获真的蛮大呢!

地处西安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是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它展示了人类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进程,揭示了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组织结构,是探寻史前文明的一扇窗口。

走近西安半坡博物馆,几根大木柱子装饰的大门,充满了原始村落的风格,有一种沧桑的远古时代感。‌进入大门不远处,有一个鱼池,耸立着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石雕。大门正前方高台上的遗址展厅,有郭沫若题写的“半坡遗趾”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有些人认为“趾”是错字,应为“址”。其实,郭老先生写的“半坡遗趾”中,之所以不用“址”,是因为在古代文献中,“趾”与“址”互通,郭用“趾”书写,更能彰显出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

宽敞的遗址大厅内,房屋遗迹、圈栏、窖穴,以及陶窖遗址和墓葬等,一一展现游人面前,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

文物陈列馆中的展品,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主要是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箭头、骨刀、骨针、鱼钩、陶钵、陶盆、陶碗、陶罐、以及尖底瓶等。

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由于地球气候变得温暖湿润,人类告别了昔日茹毛饮血、巢居穴处的生活,在河流阶地建造家园,并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当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的主要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禽都由她们承担,并负责抚养子女。男人则多从事渔猎,“生娃不管娃”。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面鱼纹陶盆是半坡遗址出土的半坡彩色陶器的典型作品,可称得上是镇馆之宝。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以及人与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感情。对于“人面鱼纹”,有“图腾说”、“祖先形象说”、“权力象征说”、“巫师面具说”,等等,林林总总,莫衷一是,这更加增添了其神秘魅力。

西安半坡博物馆,还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他们开展的“史前工场”,以青少年为活动主体,有“钻木取火”、“原始房屋搭建”、“神奇的尖底瓶”、“原始服装秀”等8 个常设项目,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欢迎。我参观的当天,正值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百余名师生前来参观,并开展研学活动,体验“钻木取火”等,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兴趣很浓。

漫步在半坡遗址的土地上,感受着史前文明的魅力,不由人心生敬仰,为先民的智慧所折服,激发起了每个前来参观的中国人的爱国建国情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