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病不满足军衔晋升要求,45岁离休,成最年轻休养员,休养45年

江舸 2025-01-18 04:53:05

2010年,刘竹溪走完了他传奇般的人生旅程。在火化结束后,家人们却意外地在他的骨灰中发现了28枚弹片。这些弹片如同时光的见证者,诉说着他硝烟弥漫的一生。

刘竹溪的军旅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他45岁那年,伤病无情地迫使他告别了挚爱的战场,开始了漫长的离休生活。这一休,竟然延续了45个春秋。

这样的经历,让人不禁感慨命运的无常,同时也对他那充满故事的过往,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一、早年投身革命

1920年5月3日,刘竹溪在北平降生。那时,中国正深陷北洋政府的混乱统治之中,政权更迭如同旋转木马,社会秩序一片狼藉。

年仅两岁时,他随父母回到了位于山东滨县刘六村的祖籍地。尽管山东是农业大省,但滨县的居民却饱受自然环境的严酷与封建社会结构的双重压迫,生活陷入极度的贫困。

在刘竹溪的成长历程中,他亲眼见证了乡邻们在贫困的边缘挣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时常备受欺凌。

这些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反抗的火种。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践踏东北三省,意图进一步侵吞中国。

随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无辜民众惨遭杀戮,家园被无情摧毁。山东亦未能幸免,刘竹溪目睹家乡沦陷,乡亲们流离失所,这些惨绝人寰的景象,更加坚定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

1937年4月,年仅17岁的刘竹溪,已是一名满腔热血的青年,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的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刘竹溪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那时胶济铁路的警员中也不乏爱国之士,他们对日军的暴行义愤填膺,却苦于缺乏组织和方向。

刘竹溪敏锐地洞察到了这股潜在的力量,他挺身而出,成功地领导了胶济铁路警员的抗日武装起义。

在起义中,他身先士卒,激励着每一位参与者,他们迅速策划并夺取武器,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这场起义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鲁东地区抗日的烽烟,打响了鲁东抗日的第一枪。

这次起义不仅展现了刘竹溪的英勇无畏,更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起义之后,刘竹溪毫不犹豫地投身八路军,正式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二、辉煌军事征程

1939年,刘竹溪被任命为三支队特务连副指导员,后又晋升为基干一营一连指导员。

初出茅庐,他那清秀的面容和温文尔雅的“书生”气质,让战士们心生疑惑,私下纷纷议论:

这样的人物,能带兵打仗吗?

面对种种质疑,刘竹溪并未选择口舌之争,而是将这些质疑深藏心底,决心以实际战绩证明自己的能力。

机遇不久便降临了,1940年,魏家堡战斗爆发,刘竹溪所在的部队与日军小队遭遇。战斗一触即发,迅速进入白热化阶段。

刘竹溪挺身而出,带头冲锋,率领战士们与敌军展开了生死较量。

然而战局变幻莫测,刘竹溪不幸右臂中弹,鲜血汩汩流出,染红了军服。虽然剧痛袭来,但他深知此刻正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时刻,一旦退却,将影响全局。

于是,他强忍伤痛,用左手紧握枪杆,继续指挥战斗。

在他的激励下,战士们士气高涨,勇猛杀敌。经过一场激战,他们成功全歼日军小队,俘虏了日军上等兵卫生员大喜正滨和一名朝鲜翻译,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这场战斗不仅为八路军在小清河北的抗战斗争打开了新局面,更让战士们对刘竹溪刮目相看。

他们终于认识到,这位看似文弱的指导员,实则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华。自此刘竹溪彻底消除了战士们的疑虑,赢得了他们的尊敬与信任,在军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为了摧毁抗日力量,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起了疯狂的“扫荡”和“蚕食”行动。

清河区作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敌人的重点攻击目标。

在这危急关头,刘竹溪被委以重任担任营长。他带领70余名精锐武装,从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垦区出发,踏上了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征程。

他们巧妙穿越青纱帐,小心翼翼地越过敌人的“封锁沟”,成功挺进沾(化)、利(津)、滨(县)(今滨州滨城区)这三县边区。

这片土地长期遭受日军铁蹄的蹂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八路军既有期待又存疑虑。

为了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刘竹溪以身作则,严格纪律秋毫无犯,同时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深入民间,为民解难。

在刘竹溪的不懈努力下,仅用三个多月时间,便将长期沦陷的敌占区转变为抗日游击根据地。

沾利滨边区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展至200多个村庄,部队人数也从70余人增至150余人。

1943年春节前夕,中共沾利滨三边工委、武装大队正式成立,刘竹溪担任工委委员、武装大队长兼政委。

至此沾利滨大队的活动区域已覆盖300多个村庄,他们如同插入敌人心脏的利剑,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刘竹溪历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29师85团副团长、团长,以及第三野战军二十八军83师247团团长。

在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中,他始终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揭开序幕,这场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转折点。

刘竹溪所在的85团接受了攻城西集团左路纵队左翼师突击团的重任。在战斗的最前线,他亲临馆驿街8连阵地,近距离指挥作战。

战火硝烟中,危险无处不在,突然一枚手榴弹在刘竹溪身旁爆炸,巨大的爆炸力将他重重摔在地上。

他的右下颌遭到严重伤害,7颗牙齿被无情夺走,鲜血立刻染红了军装,喉咙也被碎骨和血肉堵塞,无法发声。

但刘竹溪并未因此退缩,他以坚不可摧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拾起地上的石块,艰难地在地上书写,以此传达作战命令,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因伤势过重而昏迷,他才被战友们紧急送往后方救治。

仅仅两个月后,刘竹溪伤势未愈,却毅然决然地重返战场,投身淮海战役。

随后他又连续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平潭战役等重大战役。在这些战役中,刘竹溪率领部队屡建奇功,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卓越的功勋。

三、错失晋升,无奈离休

在刘竹溪漫长的军旅生涯中,他历经160余次战斗的严峻考验,多次身负重伤。每一次战斗都是生死边缘的较量,每一道伤痕都是他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烙印。

他身体内的这些弹片如同潜伏的定时炸弹,不时地折磨着他。

每逢阴雨天气,疼痛便如潮水般涌来,侵蚀着他的每一根神经。他常常疼得冷汗淋漓,却始终默默承受,不露声色。

长期的伤病折磨,不仅使他的身体变得虚弱,还引发了一系列并发症。

1954年,在南京军事学院参加面授时,刘竹溪突发疾病,被诊断出肝硬化。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令众人忧心。

在治疗过程中,他的病情几度危急,两次收到病危通知。然而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刘竹溪心中依然牵挂着部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这是对军人奉献与牺牲的崇高认可。刘竹溪因卓越战功被授予上校军衔。

当时年仅35岁的他已是师级干部,按功绩本有资格评为大校。家人对此感到不解,纷纷抱怨:

你为国家出生入死,怎只是上校?

上级和战友也表达了对他授衔偏低的遗憾,但刘竹溪本人却淡然处之,他历经生死考验,见证无数战友牺牲,在他心中,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才是最大的满足,对于军衔的高低,他并不介怀。

刘竹溪心中仍怀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继续为部队贡献力量,力争在40岁前晋升为大校。

他全力投入工作,担任南京军区一级炮兵射击场主任期间,他精研炮兵技术,不断创新训练方法,在他的带领下,军区的火炮技术显著提升,部队建设迈向现代化。

中央领导视察时,对他的工作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亲自与他交流,鼓励全军向他学习。

1959年,中央发布干部军衔调整通知,刘竹溪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南京军区升衔名单的首位。得知这一消息,他满怀喜悦,对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命运再次作弄,就在晋升在即时,长期的劳累和伤病复发,使他的身体彻底崩溃。他不得不遵医嘱回家休养,错过了晋升的机遇。

刘竹溪并未因挫折而倒下,他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坚持锻炼,渴望早日康复,重返工作岗位。医生建议他:

你身体过于虚弱,即便康复,也不宜过度操劳,不如提前退休。

但刘竹溪坚决拒绝,他表示:

我年仅40岁,正值壮年,怎能轻言退休?国家和部队还需要我,我要继续为军队建设尽力!

他不顾医生和家人劝阻,身体稍愈便即刻回归部队,继续勤勉工作。

五年转瞬即逝,1965年,国家再次考虑干部晋升军衔,刘竹溪晋升大校的通知已下达。

然而命运再次作弄,中央决定暂时取消军衔制度,他的晋升之路再次受阻。此时刚经历一场大手术的刘竹溪,身体极度虚弱,已无力继续工作。

经过深思熟虑,刘竹溪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申请离休。

上级领导和战友纷纷劝说他继续坚持,周总理也亲自电话慰问,并提出减少工作量的建议。但刘竹溪决心已定,他表示:

我不能因个人原因耽误部队发展。现在身体不支,应将机会让给更有能力的人。

最终在1965年,45岁的刘竹溪正式离休,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休养员。谁料到,这一休,竟是漫长的45年。

四、离休岁月,精神延续

离休后的刘竹溪,虽然告别了工作岗位,但他那颗对国家和军队的炽热之心从未降温。他始终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军队的壮大,时刻牵挂着党和人民的福祉。

在干休所里,刘竹溪被誉为“活着的史书”。他经常与年轻的战士们围坐一堂,缓缓道来那些战火纷飞的故事。

从胶济铁路警员抗日武装起义的壮烈,到开辟沾利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难;从济南战役中带伤指挥的坚韧,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的惊心动魄,每一个情节都蕴含着他深厚的爱国情怀,每一个瞬间都彰显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与顽强。

有一次,一位年轻战士好奇地询问:

刘老,您历经无数危险,多次负伤,是什么力量支撑您坚持下来的?

刘竹溪目光如炬,坚定地回答:

是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责任。当你目睹战友为国家和人民慷慨捐躯,当你看到百姓在侵略者铁蹄下饱受苦难,你就会明白,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勇往直前。

在这漫长的四十五载里,刘竹溪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用自己的伤残军人补助费和身后抚恤金购置了600余册红色教育图书,捐赠给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小学,并设立了“竹韧溪长书屋”。

这些书籍承载着他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从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五、写在最后

刘竹溪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

自青春年华便投身革命,他在战火纷飞中勇往直前,无畏枪林弹雨;直至伤病不期而至,无奈离休,他始终坚守着最初的信念。

虽然命运使他提前告别了军旅生涯,但他的精神,犹如一座永恒的纪念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他的事迹,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