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派融合偶像范:中国顶级大学中的顶级高手

文新聊情 2024-09-23 01:37:05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这所让人不得不仰视的学府,早已不再单纯是读书的好地方,事实上更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精神偶像。

解读北大的途径显然不能从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学术论著中去寻找——虽然在这些方面北大已无可争议地稳居中国高校的最前列。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像北大这样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保持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联。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北大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伟大的启蒙抱负、激烈的救世情怀作为北大的精神传统与其所标榜的思想自由学术独立一起,100年来延绵不绝,直到今天,“五四”仍然是这所大学最引以为自豪的精神资源,以至于绝大多数在这个校园里接受熏陶的人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精神状态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或者说他们大都觉得做一个北大人远不是刻苦学习、勤奋钻研那么简单,只有具有(至少是努力拥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才能与北京大学这个被赋予了很多历史光荣感的称号相配。

作为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百余年来,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从北大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顽强,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北大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大学,更是中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理科、文科和医科的国家重点学科数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量亦居全国高校之首。

一流的大学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流的大师,北大正可谓名师如林,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等指标均居全国高校第一。

北大校园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其基本格局与神韵至今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

从张中行的《红楼记忆》到孔庆东的《47楼207室的浪漫宣言》,我们还可以看到北大精神气质的另外一面,那就是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的治校理念所 孵化出来的魏晋风度在新时代的延伸和发扬光大:超然、飘逸、散淡,甚至慵懒,而当这种气质与北大古韵十足的校园如此恰切、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北大原来是一个懒散做梦的地方。当然,北大的这种名士风气是学不来的,要是将之放到其他高校学生身上,那可就惨了:自由散漫、缺乏上进心,至少也是没性格,简直不值一提,可在北大却是一种融诗意与哲学于一身的美感,很贵族,有品位,也很酷。

清华大学

在功利思想大面积消解精神品质与责任感的年代,清华在其对世俗的优越驾驱的表象之下,依然保有不妥协、不一味随波逐流的品格。清华培养出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群体,拥有国内最具影响的校友力量。在清华的天空中,有着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并培养了大批治国之才。

在清华,没有精湛的专业附着而能功成名就,是不可能的;外界把清华学子的刻苦攻读形容为“苦行僧”,那些特立独行又不想沦为异端和怪人的人们最终能在清华找到皈依。每次提起清华总令人想起麻省理工。“一骑绝尘,孤独求败”,既反映了清华大学在理工院校内的难以望其项背的地位,也体现了清华高远的境界。

清华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满清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校园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清华园内林木俊秀,西山紫气,东海碧波,无处不昭示着她的尊贵与庄严,无处不透露着她的贵族气质与王者之风。 清澈蜿蜒的万泉河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和小溪,贵族气息的工字厅,洁白神圣的二校门,庄严雄伟的大礼堂,繁茂如茵的大草坪,古朴高大的科学馆,典雅华贵的清华学堂,青藤拱窗的大图书馆,山林环抱的水木清华,宁静清灵的荷塘月色,滋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发展初期,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即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和“清华学风”,中国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中国近现代很多学科的萌发和兴起都是从清华起步的。1978年以来,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水木清华,人文日新。今日的清华正在恢复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界的脊梁,也是中国文科从复兴到走向世界所依靠的重要力量。点数清华文科,涵盖文、史、哲、法、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门类,汇聚了大批国内国际一流学者,并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跻身国内文科前列,多个学科跻身国内顶尖,且与国际教育培养模式相接轨。理工学科方面,清华是国内高校当之无愧的首席,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建筑学、力学等11个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多年来,清华以其独特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此外,清华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也名列第一,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被世界著名的《财富》杂志称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

在现代科技向着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清华利用其综合性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信息学科群、建筑学科群、能源学科群、环境学科群、航空航天学科群、材料学科群、理学学科群、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群等大的学科平台。这些学科群中存在着大量有待探索和求证的领域,并在整个科技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占据主导位置。在网上,有人说“清华的文科——异军突起;清华的理科——咄咄逼人;清华的工科——遥遥领先;清华的未来——无可限量”,我认为这样的概括是恰如其分的。

“学在清华”是北京高校顺口溜中对她的集体评价。人们只看到清华人不停地拿第一,而没有看到他们凌晨两三点还在实验室形只影孤地面对电脑的苦相;人们只看到清华人考GRE得了2300多分的“天文数字”,却没有看到他们把五六百页的词汇书翻成像馒头一样肿起来的“狼狈样”;人们只看到清华人订了赴美的机票才去美国使馆签证的“狂妄”,却没有看到他们挑灯夜战读破几尺书的艰辛……清华学习生活的主旋律不是自由和安逸,而是奋斗和挑战!

大学,就是一群天才聚在一起切磋学问、慢慢成长的地方。进入清华,就是选择了人生的高起点,选择了成为清华人的毕生荣誉,也选择了成为清华人所意味着的毕生责任。

清华,在她成长的早年,是国运衰败中的一个希望,一个梦想!

清华,在她辉煌的今天,是民族复兴中的一个摇篮,一个寄托!

清华“生产”未来。世俗的力量对一所大学精神的败坏也许比一场战争还要大,但清华可以雍容一些。她可以贡献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可以贡献国学大师;她可以造就国家领导人,也可以造就特立独行的天才;她可以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也可以不因一笔新的风险投资、一种新产品、一种现实利益而沾沾自喜。

“水木湛清华”,工字厅还在,一代代的清华人还在,荷塘月色还在,清华园便还是世俗中最独立最纯粹的一片净土。

复旦大学

一个即将离开复旦的毕业生在学校的BBS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自由而无用!这句话非常巧妙地阐释了复旦学生对于复旦的理解,有点自嘲,有点小资情调,但也精彩含蓄地解释了复旦学生的气质。

至少在今天,复旦学生没有立志要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急功近利,没有立志要充当精神领袖的所谓精英意识,也没有世俗社会的崇洋媚外。如果用个性化的比喻来形容,那么复旦大概是一个小资产阶级人家的少爷小姐吧,本领尽管都学着,但再有能力也没想到用它来养家糊口。在华洋杂处、商气浓郁的上海,复旦学生显得有些另类。

但是,这不能否定复旦学生的优秀,而且,复旦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优秀是独特的。复旦从来不是产生革命者、富翁、领袖的土壤,但是复旦培养贵族。每天早晨,你会看到那些骄傲而懒散的复旦学生穿过法国梧桐掩映的街道去上课的情景;黄昏时,草坪上通常会有许多躺着看书的男生女生;偶尔,一些摇滚乐手会在篮球场上演出,相辉堂上也常常会有先锋话剧;打棒球的、跳国标舞的……在这里,你肯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复旦的学生有些像复旦的校门,谈不上气派,但是每次在照片上看上去,总有一种时髦的味道。也许复旦在国内大学的论文评选中会永远在第一阵营里,但是从来不会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因为复旦的精华不在这里。

复旦是私立大学起家,马相伯先生创校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在众多家长、考生和中学老师眼里,复旦是排在北大、清华之后的中国高校“老三”,究其原因,应该是百年复旦深厚的文化底蕴、新颖别致的大楼、层出不穷的大师、文理通上的大课,构成了公众心里和口碑中的复旦。如今的复旦学科门类齐全,拥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尤以哲学、经济学、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医学、金融学等专业最为优秀。

复旦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建有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历年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始终名列全国前茅,在反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复旦是获得第一名最多的学校。

复旦校友邱毅敏说:“只要复旦在上海,只要这座大学还叫‘复旦’,复旦人还会是这个样子,浪漫和自由的生活,复旦总会在四年里改变你,让你拥有复旦的气质。” 也许是因为处在上海这样的一座城市里,复旦是温和的、精致的,而骨子里一直是骄傲的,并且是一种不动声色的骄傲。

上海交通大学

每所大学都有精神内涵,上海交通大学百余年的光阴铸造了独特的精神品格——“心系国家之信念、不言放弃之品格、治学严谨之风气、自主创新之道路”。

19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盛宣怀先生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一等人才”为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的MIT”。改革开放特别是直属教育部领导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进步。

驻足上海交大,能感受到浓郁的国际化办学氛围——学校要求每个学院至少和一个世界知名大学进行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还聘请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曼德尔等4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顾问。与20多个国家合作建立100多个校际合作项目,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建立国际交换生项目10多个,每年互派学生300多人;在海外建立10多个实习项目,为广大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说起来,上海交大学子也不怎么用功,但他们不仅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英语演讲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而且在篮球、游泳、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中勇夺桂冠,同时在大学生交响乐团、学生艺术团等方面饮誉全国。交大学生动手能力强,做事上手快,这是很多用人单位的共识。

上海交大是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若论思想之活跃,政治触觉之敏锐,终远不及一些文科类大学,所幸交大人也颇有点自知之明,自谓:“交大出去的人,经商虽然没有出现巨头,但却出了一帮实用人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不要命的上科大”。 今日的中科大,其几代人保持的刻苦学习的校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醒目的风景之一 。她的学生是一流的,学风是最单纯的,空气中也有一股竞争的味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创办之初就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强调求精不求全、求质不求量,坚持精品路线和精英教育。近30年来,一直是全国应届毕业生考取国际、国内研究生比率最高的大学,而且坚持本科生不扩招。当出国留学成为新世纪更疯狂的时尚,中科大在国外已有10000名校友,华尔街上就有500名。在加州理工学院读研和工作的,北大有40多人,清华有70多人,科大有50多人,加州理工目前只认中国的这3所学校,所以考生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中科大离北京远,但是距纽约近。”新东方学校师生中也流传着一个说法:“华尔街上的中国人,一半都来自中科大。”

中科大的办学理念之一是“理实交融”,以基础宽厚扎实著称,这也是科大学生受世界名校青睐、出国率稳居全国高校之首的原因。科大的宽口径表现在各个学院的数理基础都非常厚实,沿传了华罗庚、钱学森、严济慈等大师的教学体系。学校有数学、物理学、力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等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和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科大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在学期间学生有多次机会自主选择学院、学科类以及专业方向,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专门为学生建立了开放公用的大型教学实验中心,或进入中科院研究所的实验室,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

如果把北京大学比做哈佛,清华大学比做麻省理工,中国科技大学则更像是加州理工学院。此话并非空穴来风。加州理工的课程中数理课特别多,所有的专业都要上相同的数学课,就是因为数理基础打得好,所以能够在其他高科技领域领先,与科大很相似。两者类似的地方还有:第一,首先是一个研究机构,做一流的科研项目,学生创造力都很强;第二,学校的规模小;第三,不赶时髦,不把课程变来变去。中国科学院作为中科大的坚实后盾,优秀的学生无论用传统方法还是现代化手段都能教好。

南开大学

有人这样以兵器比喻中国的大学:“北大是锋芒毕露的青虹,清华是削铁如泥的利刃, 复旦是轻灵飘逸的短剑,南开是朴实沉稳的玄铁重剑。”南开校友、戏剧家曹禺先生说:“知中国者必知天津,知天津者必知八里台,知八里台者必知南开。”可是,在众多学子心目中,南开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大,不是因为南开真的不行,而是因为南开缺乏许多学府所具有的“江湖名声”。 在历年来的新生录取中,南开与同类院校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当北大、清华、中科大甚至南大、上交大、复旦把各地的许多高考文理科状元收于门下的时候,南开更多只能退而求其次。但南开人看上去还是平静、温和甚至有些无奈地接受了这一切,凭借其扎实而雄厚的功底,在稳扎稳打地充实着自己的力量,坚守着固有的阵地。

1919年,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严修先生在对美国诸多大学进行一年多考察后,创办了南开大学。文、理、商科首届共招收96名学生,其中第62号学生叫周恩来。这位俊眉朗目、英气逼人的青年人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总理。

其实,今天的南开有很多理由值得学子热爱:这里有世界最大的数学研究中心,有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超级计算机群“南开之星”,有被誉为“国家智囊团”的APEC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南开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艺全部13个门类,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一所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研究型大学,现有7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9大门类的4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8个省市级重点学科, 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南开很多学科居国内前列,除原有的四大支柱——经济、历史、数学、化学之外,光电子技术、生物、环境、统计等也在全国声名显赫,其中光学在全国领先。文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英语等专业实力较强。艺术类的绘画专业在全国排名靠前。此外,南开还与工科见长的天津大学有合作培养计划,如两校合办的光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在实力很强的南开学习理论,在天大实践动手能力,两校互认学分,资源共享,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成长氛围。

南京大学

南大创建于1902年,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今天的南京大学包括鼓楼、浦口、仙林三个校区,风景优美,建筑规模宏大,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优势学科中理工科专业有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声学等,文科专业有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商学院等,工科的某些专业和电子类、计算机类等专业在国内也是一流水平。

比较而言,南大似乎特别缺乏名牌大学常有的某种傲气。不管是炙手可热的网络英雄还是演艺名星甚至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地方文学青年,到南京大学来做演讲、宣传、交流,南大从不吝啬的掌声总能让他们深深感动。南大学生也喜欢逃课,但是往往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人还是坐在教室里,写信、看自己的书、做另外的作业……总之,在形式上让讲课的老师不至于太难堪。校外人进南大找人,找到人后第一句话往往是:南大的人真好,很热情。记者们最喜欢到南大找新闻,因为从来不会遭到拒绝。说南大谦和也好,儒雅也罢,你真的很难从南大人不温不火的风格中寻找到她这几年风头直逼北大、清华的原因。南大的温和气质,注定了她只能以集体的面目积攒力量、展露锋芒。

中山大学

上世纪80年代有内地考生心仪中山大学,却遭到父母拒绝:“广州这地方生活费用太高……”但是没过10年,家长们却拼命把孩子往中大送,因为就算是在内地某所大学就读,四年后最终还是会削尖脑袋往珠三角跑,“还不如提前进入阵地”。广州这座人气极旺的城市提升了中大在全国考生心目中的位置。

中山大学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在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上,身处南国的中大注重规则,但不若清华管理严格;预留空间,但不若北大推崇自由——介乎“严格”与“自由”(或“不严格”与“不自由”)之间恰恰成就了中大特有的魅力。

中大师生在广州的“炒更”大军中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从报社、出版社、电视台之类的文化单位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能见到不少中大人在做兼职:混得好的,兼职弄个经理当当都不稀奇,最不济抱着满纸箱的打口碟、洗发水满宿舍兜售,也不觉得丢面子。说起来,这也是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更何况还能赚点小钱。学校也为困难学生创造了许多勤工俭学的机会,但学生们大都觉得不过瘾——到广州的大码头上去混才刺激,才有派。不过话说回来,中大学生仍然是广州高校中综合素质最棒的,“赚钱不忘读书”是他们爱提的口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