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表面友好,但背后扔小鞋的同事,该如何应对?

涵山职职 2024-02-21 11:11:17

.

当成普通同事,作普通反应,即可。

这只是单位的正常现象,是大部分同事都会干出来的事。

小鞋更多与自我的态度、处世手段有密切的关系...与同事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关系不大。

平静态度,也平静使出手段。对方再三试探不成,也就自然退散。

.

.

首先表里不一是同事的正常反应,暗地里送鞋也只是斗争的手段。

同事没理由一定友好...当然也没理由无故就恶语相向。

作为社会人,作为竞争场的社会人,保持态度的温和,是安全生存的基本前提。

保持态度的温和,释放友好和善意,让自己尽可能、或至少能安稳地融入集体。

所以表面友好,其实、只是、单纯是,作为“同事”那个角色,表现出的正常反应而已。

大多数时候,并无特殊意义。

大多数时候,温和就是生存的工具、不得不戴上的面具,与内心的真想法真感受无关。 只是达成目的+维持社交的工具。

不认为绽开的笑容都是真情流露,是社交人的基本。

.

而暗里地送鞋,更多是斗争的手段。

不排除有些同事会因为嫉妒,莫名其妙就伸出对付人的手。

但只是少数。

大多数情况下,暗暗送出不合适的鞋子,目的只有一个——让同事行走艰难,最好是再也张不开腿。

少了竞争对手,或者竞争对手能量减弱,自己在单位的路,不就能更顺畅一些吗?

说不定会因为同事的跌倒,幸运瞬间就砸到了自己头上。

..

.

其次,成为一再被抛小鞋的对象,是因为对自我的态度、处世的手段,让人找出了纰漏。

同事不是一开始就扔小鞋,一来不敢,二来不掌握尺寸。

同事总得前后试探、左右衡量,再谋划几番,再实践几次,才有可能做出差不离的小皮鞋,差不离地抛到身上。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难缠的、奸滑的、反击力十足的,或者无利可图的同事,会被排除在外。

同事不想白费力气,同事更怕被反抽到脸上...除非是有巨大利益,否则不划算、不值得。

所以若一再接到同事的小鞋,一再被修理到哭都发不出声音,就有必要检查一下自己,看是不是处世太软、善良到过分让众人再无忌惮之心,还是日常说话做事不大谨慎、很容易就被人抓住了把柄。

检查要客观,从事实出发、从真实的自己出发...而非从解剖自己、否定自己的角度疯狂展开。

检查也不能立刻得出结果。这是个需要反复进行、不断思考的过程。

.

而之所以强调“一再”,是扔小鞋有个得寸进尺的过程。

刚开始一般是扔小布鞋,杀伤力不大,侮辱性也不强,借此观察反应。

如果反应剧烈,或反击力十足,那悬崖勒马,彼此以后还能做个表面上的好同事。

如果毫无反应,默默承受,那就继续扔。

鞋的材质还可以升级成铁皮鞋、钢皮鞋、倒刺皮鞋...总之量身定做,不断加码,直到脚烂到再也穿不进去,小鞋的试探才会中止。

当然,到那个阶段,试探已然多余。

下一阶段,只可能是明闪闪抽到脸上,左脸一下,右脸一下,左脸一下......

.

.

最后,平静态度,也平静送出手段。

单位是个文明的场所,所以在这里行事,无论如何要以文明托底。

比如:暗地里送出小鞋,而非拿着棍子直达目的(把同事逼到角落)。

粗暴而直白的手段,只会在自己身上刻出3个大字——人不行。

这个规则也同样适用于被套上小鞋的自己——虽然自己是受害者,虽然对方是道德的亏欠者。

平静态度。

无论如何,不要把愤怒写在脸上,更不要把直接的暴力现于掌心。

如果可以,尽量笑出来,至少面无表情。

只要情绪没被挑动,就赢了一半。

.

剩下的一半,则交给手段。

如暗地里反击,把小鞋捅破了送回,给小鞋上个带倒刺的鞋底子、再绕个弯送回去,等等。

总之办法很多。

一旦小鞋不起作用、甚至是反作用,对方就会停下试探,把目标转向别的地方。

还有一些小鞋纯属鸡毛,根本没必要理会。

.

但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建议别贸然反扔小鞋。

手段的掌握,同样是个需要大量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不是心怀愤怒便可支撑。

没经历过实践和思考,没练出丝滑的手段,没有狠辣的心肠,反扔小鞋搞不好会成二次伤害。

至少在反击之前,先给自己一些时间,再三思考和筹划。

.

总之,上一个瞬间还温和微笑的同事,下一秒就通过意想不到的渠道,送上量身定制的小鞋,在单位只能说是正常手段。

这更多是“同事”——那个天然的竞争对手,自觉不自觉发出的竞争信号。

至于小鞋能否送得成功,除了环境的作用力,更多取决于被小鞋者的具体反应和具体办法。

反应到位了,或者办法反抽得到位了,小鞋就戛然而止,只单纯成为同事相处的调味剂。

反应不到位、反抽也无力,小鞋就换个材质继续上。

这就是单位,这就是同事名为“消灭对手”的竞争手段,没什么特别的稀奇之处。

.

至于脸上明明笑着,背地里却送小鞋?

脸上当然要笑出来,这样明显更能麻痹人、哄劝人、捉弄人不是吗?

总不能把恶劣的目的摆在脸上吧,那不是明着找报复吗?

没人会那么单蠢,再不聪明也是。

.

这也论不上道德问题。

在竞争的地方,许多达成目的的手段,再不符合道德也只能称为手段。

就和化妆品广告上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画。

人们明明知道那不是真的,花重金买来抹脸上更多是安慰作用。

但也认定那只是名为“夸张”的宣传手段,从不认作道德问题。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