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奋斗险,猝死赔60万!中国平安翻车了

社说趣料 2024-11-30 04:05:34

保险,这一概念最能揭示社会、乃至人类所处于何种困境中。

14世纪,世界上第一张保险单诞生于意大利,彼时西方正处于海上贸易的热潮之中,这份以海运货物为核心的保单,揭示的正是人们面对大海上未知危险的困境。

1929年,我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其经营内容以水险、火险、船壳保险、汽车保险等为主,并酌量办理“玻璃”、“邮包”、“行动”、“茧纱”等险种,其揭示的正是在五四运动后民族企业于夹缝中求生的困境。

今天,当我们抱着一颗好奇之心去追溯保险的历史,或许很难理解与体会到前人的那种困境,但当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审视自身时,一款名为“996奋斗无忧险”的保险产品却悄然出现,裸露出我们当下的困境,足以让无数打工人为之破防与绝望。

●图源:微博@时间视频

996奋斗险,打工人的困境

所谓996,这一概念最早谁提出来的我们已难以考证,但可以确认的是,马云在2019年将这种工作模式“发扬光大”。当时,马老师在一个内部会议上表示:“如果你想在阿里巴巴工作,你必须准备好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否则,你不需要来阿里巴巴工作。”遭到了全网的怒斥与批判。

毕竟咱们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所以说,Jack马当时能将这种言论堂而皇之的说出来,确实是“飘了”,这或许是他这辈子说过最后悔的一句话。

但马老师在这件事上还不是最蠢最坏的,毕竟这番话是在内部会议上说的,他也没想到会有这么爆炸的威力。而在马老师在趟过雷后,还跟着996的节奏搞营销的品牌们,才是又蠢又坏到家了。

11月26日,据多家媒体报道,有网友发布视频,曝光了一款名为“996奋斗无忧险”的保险宣传牌,宣称为“无畏加班、熬夜险”,赔偿最高达60万元,涵盖猝死、意外、救护车费用,牌子下方落款显示为“中国平安”。此事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络热议。

中国平安客服回应称,该保险可能是第三方和中国平安联合推出的产品,目前公司官方商城并未售卖此产品。

而根据我的搜索调查,发现平安公司的官方商城确实并未售卖此产品,但此产品的倒也不是网友虚构出来,用来故意抹黑平安保险的,而是2019的一款产品,网友在未特别注意时间的情况下,将此图流传至网络平台。

对此,我通过网络平台搜索中国平安“996奋斗无忧险”,据了解,该产品投保年龄限制为18-60周岁,是一款专属成年人的意外险产品,一年保费最高为128元/年。保障内容主要涉及意外身故、意外高残和猝死等。其中,意外身故、意外高残和猝死保额最高达到60万元。

●图源:柠檬保

从时间上看,该保险出现的时间正和马云宣扬996的时机一致,其实从本质上说这款保险就是一款猝死险,但是打上了“996”与“奋斗”的旗号,想借此破圈宣传,但从结果上说,这种策略的营销确实出圈了,但肯定是适得其反,反而让中国平安惹了一身骚,遭到了一众网友的怒喷。

纯粹996批判

从社会道德的角度上说,无论“996”还是这款保险产品,都是极其低劣的表现,严重破坏了社会本该有的秩序,直至今天,仍有个别企业在偷偷使用“996”的模式,前段日子,还有所谓的“007”工作方式被提出来,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当我们褪去这款保险产品“996奋斗”的外壳,保留其猝死险的本质,咱们会发现不少职场打工人对这款产品还是有兴趣的。一个是因为当下不少人的工作压力确实很大,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休息、养生、锻炼,甚至要面对日夜颠倒的作息,确实会感到猝死压力,另一个,相关猝死险的保费确实不算高,而保额倒是相当可观。

这种险种潜藏巨大危害。试想,若此保险盛行,某些企业恐怕会更加肆无忌惮地逼迫员工加班。

●图源:小红书

员工为获取所谓“保障”或担忧被裁,可能无奈卷入更残酷的加班竞争,进一步加剧职场焦虑与内卷,这与打工人向往的良好工作环境背道而驰。

同时,该保险却将保障责任转嫁给员工自己,这可能导致企业逃避责任,让员工自己为加班风险买单。

从公众情感角度来讲,把“996”与保险捆绑,打出“奋斗无忧”“无畏加班”等口号,无疑是对打工人艰难工作状态的无视与讥讽,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感情。

此外,从法律角度上说,保险本应是基于合法合规的社会现象与需求而设立,在996工作制有可能存在违法情况下,“996奋斗无忧险”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存在?其条款是否合理、合规、合法?也都成了应该探讨的问题。

既然“996”不合法,那么同样的,“996奋斗无忧险”也不应当合法,这种营销噱头,实际价值有限的产品的一大负面作用就是给“996”背书,模糊了公众的视线与维权的决心,根本无法真正保障打工人权益,这样的产品不应被推崇。

保险,不能让打工人心安

基于对困境的不甘,让保险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的发明——它有效地将个人的风险转移到集体,让孱弱的人们有了敢于探索自然的勇气。

在保险的发生机制上,囊括了人类社会最美好的两种品质:象征着道德的互帮互助精神、象征着法律的契约精神。

但保险在我国还是有些“水土不服”的,虽然1929咱们就有了第一家保险公司,但在几十年的战争与社会变革中,我国的保险业务曾一度被关停,直到1979年才开始恢复。

在近十年,我们承认保险行业存在过一些乱象,比如说之前保险大军的迅速扩张,使得民众对保险的印象几乎等同于忽悠败坏了保险的名声;

再比如说保险条款晦涩难懂,连有些专职代理人都搞不太懂,别说普通客户了。加上各种负面信息轰炸,总觉得保险要坑人;

再加上保险是反人性产品——看不见摸不着,要用的时候买不了,能买的时候用不着。

以上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让不少人都对保险行业与保险产品存在误解与偏见。就以猝死险为例,猝死的界定其实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近年来有关猝死与企业之间的法律纠纷并不少见。于消费者而言,在选择保险产品时应谨慎考虑后续能否真正得到保障。

进一步说,正如我开头所论述的那样,保险这一概念最能揭示社会、乃至人类所处于何种困境中,但其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困境,其唯一可以做的,是在事后对没能突破的困境进行补偿。

但当悲剧已然发生时,所谓的补偿到底有多重要呢?所谓“996奋斗无忧险”确实值得批判,但各种猝死险则却有受众,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对风险进行转移,但更应该想办法突破困境,促进人类社会更健康的发展。

0 阅读:3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