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陷入“尊重陷阱”,记住:有3种事情就不用征求孩子意见了

兰妈谈育儿 2024-10-23 21:41:13

文/兰妈谈育儿

一直以来,兰妈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合格”

有人说,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成长,在学习这条路上越来越优秀

也有人说,教育孩子需要尊重和包容,你让孩子自由成长、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可事实上,这些东西都太过笼统了,就像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那效果就是完全不同的

有位妈妈就气急败坏地告诉我:为什么我事事跟孩子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可孩子反而不合心意就大哭大闹,行为上也越来越过分了,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与此同时,妈妈也在思考:尊重孩子的教育观念究竟还有没有必要

这是什么?这其实就是尊重教育里的一种“陷阱”:没有正确理解、也没有发挥应有价值

前不久,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一年级新生家长会,语文、数学、和校领导也针对自己的育儿观分享了独特的意见

其中,数学老师在尊重教育观念上的所作所为,简直是让在场的家长无不动容

数学老师说:

“以前经常会有家长问我,叶老师,你每天蹲下身跟孩子讲话你不累吗?我回答说:看看我现在略微驼背的身姿就知道了,因为我每天都要弯着腰和同学们讲话,在面对面的直视沟通下我能更好地通过表情观察,去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还有内心想法”

“不过,尊重是尊重、规则是规则,我从来不会混淆它们,尊重孩子的时候我也会蹲下身直到完整沟通为止,可作业完成程度、和课堂纪律方面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有错就要罚、有进步也会奖励,这也是我从事教育以来,学生们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喜欢找我倾诉,而他们也不会糊弄了事、得寸进尺的原因所在”

看吧,教育就是如此,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该有的规律、与方法过程

而教育之所以发挥不出该有的作用与效果,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家长的理解程度、耐心效果、还有方法与技巧上

所以,尊重教育不是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是我们家长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也只有先用对了方法,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尊重、并使自己产生改变

那家长如果不想陷入这种“尊重陷阱”,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恩威并施,特别是尊重教育里的某些事就不用再征求孩子的意见了

01

自己的行程

在规划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有人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孩子愿意体面,就给他体面,不愿意体面,就帮着体面,然后一直到成年

这句话刚听着好像有些难以理解

事实上,细细品味就发现,所谓的“体面”无非就是底线

记得大姑姐前段时间休完7天假要回去上班那天,外甥从吃午饭开始就各种别扭

比如,喊他吃饭故意坐着离爸爸妈妈很远的地方,夹菜也是什么不让吃就非要吃什么,还直接把那盘吃的直接端在自己的面前

之后呢,更是嘴里没有吃完的情况下,一筷子接着一筷子往嘴里喂,直到嘴里完全包不下、还到了吞不下的呕吐地步

那时候,大家都纷纷表示:“孩子就是那样,别理他,过会儿就直接好了”

有个表妹还表示:

孩子就是那样,总喜欢得寸进尺,就像我女儿,之前放学回家我都会问她“是先写作业、还是先洗澡”,没想到孩子想都没想直接选后者,然后洗澡的时候还带了一大堆玩具,在卫生间里玩了一个多小时,期间不知道催了多少遍就是不听”

没想到,大姑姐一听,立马表示:“这也要选择?难怪你的孩子不听话”

紧接着,大姑姐再看看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就亲身示范正确的教育方法:

•首先,她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必须要做的事情

•其次,她又深入解释说:就像七天长假结束了,妈妈要回去上班,这是妈妈的责任,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都不要带着情绪去看待这件事

•最后,她制定了和孩子之间的约定:妈妈答应你,等你放假了就把你接到妈妈工作的地方,到时候会带你去很多好玩的地方

果不其然,之前还说什么都满脸烦躁、故意对着干的外甥,听到这些话后直接换了一副态度

他开始往大姑姐这个妈妈身边靠近,然后又撒娇地说了很多话,静静地享受着剩下不多的团聚时刻

到了分别时尽管有太多不舍,可外甥还算是坚强的,强忍着泪水和妈妈开心地道别

后来,我又特意安慰外甥:“没关系,妈妈回去上班了,你还有我们呀,平时该写作业的时候写作业,写完了想去哪里玩儿,我们都会带你去的”

外甥想了想,然后告诉我说:“不用,我和妈妈约定过了,我期末考试如果考得好,她就会带我出去玩,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学习,根本就没时间出去玩”

听到这里我才终于明白大姑姐的教育意义:尊重不是满足,而是有规划的激励和改变

就像家长自己的行程规划,如果你跟孩子商量是上午走、还是下午走,结果无非是孩子不愿意你回去上班,还会因为这件事闹出很多不愉快的事情

还有孩子先写作业、还是先洗澡之类的问题,也是一样

如果你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肯定会选有利于自己、并且最简单的事情,等到真正进入必须且不可磨蹭的写作业时,他们就会因为先简单后难的先后不同体验,而产生畏难、焦躁、甚至忤逆心理

所以,尊重孩子归尊重,但尊重一定是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随便满足,特别是孩子必须要做、或者你自己的行程规划方面,态度一要明确且坚定

就像大姑姐那样,先告诉孩子必须要做事情的责任性、和需求性,然后再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或者和孩子之间有一个可以激励他们的小约定

02

原则性问题

不能打破的规则也是直接通知

孩子好不好管教,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方法有没有权威、和习惯性

当然,这里所说的权威,并不是所谓的暴力性服软,更不是威胁性的打压批评

有个亲戚家的女儿,每次出门都争着抢着要坐前排的副驾驶,可妈妈让她系安全带又不愿意

每次一说起这个话题,孩子都是又哭又闹、乱踹一通

刚开始的时候,妈妈跟她商量:“如果你乖乖听话地系上安全带,妈妈待会就给你买最喜欢的芭比娃娃”,女孩开心地答应了

可随着以条件交换作为妥协的方法用多了,别说孩子,最先受不了的就是妈妈

于是,同样再遇上想坐前排副驾驶、不想系上安全带,还不服管教地又哭又闹,妈妈没有再苦口婆心地劝说,而是大发雷霆地对孩子说:

“你系不系安全带,如果不系的话就给我滚到外边去,要还是哭哭啼啼地没完没了,你就直接滚回家吧,以后哪里都不会再带你去了”

自此,女儿虽然乖乖地跑到后排坐着,可她却因此记恨上了妈妈

平时妈妈跟她说什么时,她都故意刺激说:“你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实在不行,那我就滚一边去吧,最好永远不要出现在你的面前”

同样因为坐前排副驾驶而又不愿意系安全带这件事,也发生在兰妈的身上

刚开始的时候两个女儿都争着抢着坐副驾驶,脾气比较倔犟的大女儿不仅要坐副驾驶,还一百个不愿意系安全带

而面对大女儿说什么都一副“不听不听”的样子,我索性直接把汽车熄火,然后问她:“为什么不愿意系安全带”,她告诉我:“不舒服”

听完这个回答,我也没有生气,而是解开我的安全带,然后让她从副驾驶坐到正驾驶的位置亲自帮她系好安全带

体验了十几秒后,我又问她:“这个位置系上安全带,和你坐的位置感觉一样吗,是不是系上安全带同样都不舒服?”

女儿想了想,然后点点头

我没有再说什么,让她回到副驾驶后,又从网上搜索了交规理论、和一些交通视频给她看

而如此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坐车系安全带的原则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现交规所突出的安全性问题

特别是不小心发生交通事故时,坐前排系安全带、和不系安全带的防护指数完全不同,坐前排系了安全带、和坐后排系安全带的安全指数也不一样

当孩子真真切切了解这些、学到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后,她就没有再争辩过了,规规矩矩地跑到后排坐着还主动要求系上安全带

看吧,孩子就是这样,往往都是吃软不吃硬

我们尊重孩子也是如此,尊重虽然是为了体现出对孩子的重视,但这份重视一定是要建立在规则意识下

特别是有关安全、纪律、习惯等原则性问题时,就不要再征求孩子的意见了,因为就他们自己而言,肯定是不愿意被规矩束缚的

我们尊重孩子的,也是尊重孩子可以坐副驾驶的想法,但前提是必须要系安全带的原则性规定

如此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尊重,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引导

03

榜样性引导

影响就影响、不要上升到“提条件”

董宇辉曾在一次直播时表示:“教育无捷径,唯有榜样而已”

可事实上,榜样如尊重,我们提倡但也要避免陷入“尊重陷阱”

曾经和朋友聊天时,就聊起了这样一个妈妈

她为了让自己的女儿爱上看书,就跟孩子商量说:“你每天把作业早点写完,然后我们一起看书好不好”

女儿刚开始不太愿意,可又想到和妈妈一起看书就能多一些相处的时间,她就欣然地答应了

可到了后来,妈妈眼见着女儿每天都读书,也似乎把阅读当成了习惯,她就不再跟着女儿一起阅读

也就是让女儿单独读书的第一天吧,女儿发现妈妈没有跟着一起读书,而是躲在房间里玩手机后,她满脸气愤地指责妈妈说:“哼,骗子,说好了一起读书的,你倒好,把我晾在一边,然后你自己跑到房间里刷手机看视频,真不公平”

妈妈一听,也满是怒气,她不满地对女儿愤愤不平地抱怨:怎么着,还说起我的不是了,我让你学习是为了你好,你倒好,还埋怨起我了,读书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事情,凭什么要拉上我,我想读就陪你读书,不想陪你读书也是我的自由”

于是,在一言一语的争执下,母女俩陷入了不可言论的争吵中

女儿不理解妈妈培养“自主阅读”的良苦用心,妈妈不理解女儿“一定要陪着读书”的想法

事实上,这就是榜样性引导里的“尊重陷阱”:妈妈尊重女儿,希望通过榜样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把阅读当成习惯,可在这件事上错就错在无须多言

•首先,既然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性引导,那就从行为引导中慢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如果我们先征求孩子“写完作业就陪着一起阅读”的想法,孩子要么不愿意,要么答应了就形成依赖,家长在前面怎么做、孩子就会在后面怎么学,一旦有某天或者某事没有积极去做,孩子也如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完全没有行动的积极性

所以,榜样性引导无需多言,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率先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在每天的耳濡目染情况下,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影响

最重要的是这种无声无息的行为性改变,是建立在孩子的自主意愿上,家长们没有征求意见、也没有承诺过,那后期就不存在所谓的欺骗或不公平想法了

那么,关于“尊重陷阱”这个新鲜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