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是同样的24小时,一年是同样的365天,但你是不是时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在信息洪流与快节奏生活的双重夹击下,现代人的时间分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调查将现代人的时间分为个人生理必需活动、有酬劳动、个人自由支配活动、学习培训、交通活动以及互联网使用几个类别。根据调查数据,互联网使用的时间显著增长,成为仅次于个人生理必需活动和有酬劳动的第三大时间消耗领域。
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与娱乐的同时,面临着时间被无数碎片信息切割的困境。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自救”?
01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设备等日益普及,逐渐融入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中。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每日互联网使用的平均时间为5小时37分钟,比2018年增加2小时55分钟;互联网使用活动参与率为92.9%,比2018年提高35.9个百分点。
人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和网络世界带来的无尽便利与丰富娱乐。“每天下班后的时间才是属于我的,我会花很多时间浏览网络上的信息,或者和网络上的朋友交流,这样会让我觉得放松,觉得我拥有自我。”受访者小欣表示。
互联网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娱乐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享受音乐、观看视频,甚至进行在线工作和社交活动。网络仿佛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奇空间,满足了我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欲望。
02
然而,在这便捷的数字生活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在沉浸于网络世界的同时,自己宝贵的时间正被无数碎片化的信息无情地切割、吞噬。打开手机或电脑,各种推送、通知、广告便如潮水般涌来,不断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有时候我打开手机只是为了搜索资料,但跳转链接或者弹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让我忘记了一开始的初衷,网络搜索从节省时间逐渐变成了消耗时间的方式。”网友小Y已经有了切身体会。
社交媒体、即时消息和无尽的通知频繁打断人们的思维,使得专注于一项任务变得愈发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过载”。人们感到既期待新信息的刺激,又疲于应对无休止的信息流,陷入了一种“信息成瘾”的状态。
“我现在连小视频都很难完整看完”“以前小学的时候天天看课外书,现在做不到了”“小视频都倍速,长视频都要在吃饭或者洗澡的时候看,看完也记不住多少”……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察觉到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影响。
03
时间被网络占据,不仅减少了与家人朋友的面对面交流,削弱了人际关系的深度与温度。同时,过度依赖电子设备也侵蚀了人们的休闲时光,影响了睡眠质量,进而降低了整体生活品质。频繁切换于不同的信息源之间,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效率。长期以往,可能导致职业发展受阻、个人成长受限。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过载不仅影响普通人群,对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对于ADHD患者而言,信息过载会让他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因为他们更难以处理和理解大量的信息。
04
网络成就了许许多多的“信息富人”“信息巨人”,但只有拿捏好分寸,才能不让自己陷入“信息过载”和“时间贫困”。如何将自己从信息过载的漩涡中“拯救”出来?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倡导“信息节食”
与节食减肥的概念类似,“信息节食”是指在网络交往中,合理控制信息摄入,专注于与学习、工作相关的内容,同时避免浏览有害和无聊的信息。这种“节食”除了个人的自律,也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网络内容的监管,打击虚假信息,提升网络空间的质量。同时,主流媒体应发挥引领作用,提供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满足公众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
适当“数字排毒”
每天被海量信息包围,让人疲于应对。不如在周末给自己安排一天“数字排毒”,即设定固定的“无屏时间”,给大脑“放个假”。在“排毒”的时间段内,彻底远离电子设备,享受与家人朋友的亲密时光;或是沉浸于阅读、运动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之中。比如,在深秋的季节里,与家人一起“围炉煮茶”“捡秋”……找回生活的本真与乐趣。
提升“信息素养”
学会批判性思考是另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近年来,虚假信息、剧本内容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不仅误导公众判断,还严重侵蚀了社会的信任基石。因此,在信息接收时,我们更应保持警惕,多问几个“为什么”和“如何”,通过查找多方资料、对比不同观点,来构建自己的判断体系,避免被误导性信息所左右。
持续“迭代适应”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都在不断变化,不仅系统需要迭代更新,我们对于新事物的认知也需要不断迭代适应。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和学习,理解它们如何影响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将使我们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更有效地利用信息为生活和工作服务。
时间对每个人都公平
问题可能不在时间,而是“时间感”被海量的信息肢解、剥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也只有不断实践、反思和学习,逐步摆脱“时间贫困”,从而找回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来源:新江北全媒体记者 朱葛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