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我的房东爷爷(青年时光:1945-1968)

祺温谈文化 2024-06-11 03:20:28

凭天资学优沈阳城

因直言分配喀喇沁

(青年时光:1945-1968)

1.一名“畏罪自杀”的老师

1968年初春的东北,天气尚未转暖,长夜依然漫漫。

辽宁省沈阳市某学院,天刚蒙蒙亮,校园却异常喧闹。操场中央黑压压一片人群,正在围观着一位横躺在地上、早已断了气地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人。从众人杂七杂八的窃窃私语中,得知这是一位政治老师,在凌晨上吊自杀了。

校方通知其家属前来领取尸体,送达的通知书上,有这样八个字:逃避批斗,畏罪自杀。

要论到底因何罪,那还要从两年前的一节课说起。

1966年文革前夕,这位老师在一节政治课上,带着同学们思考国家时事,对于建国后的一些过激做法(大跃进、反右扩大化等)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号召同学们要具备批判性思维。

这位政治老师或许对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走向认识不清,就这么一节被后世看待再普通不过的时事政治讨论课,被人恶意举报到校方——这节课成为了他的生命转折点。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68年春天,校内文革派别停止内斗,搞大联合,想起了这位曾经在政治课上批判大跃进的政治老师。和当时国内一大批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一样,该老师再也无法在夹缝中求生存,被校方扣上了“右派”的帽子,剃了阴阳头,戴了高脚帽,一些平日里被他罚站的同学甚至对其拳脚相加。

对那个时代的失望并不能击溃这位老师活着的欲望,然而亲学生的反目才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子夜,他挪着沉重的身子,来到学校后面的小树林里,寻了一颗矮树,将围巾打成结,背朝教学楼,头伸进去后,毫不犹豫地将脚下石头一蹬,告别了这个世界······

2.XX爆发,青春搁浅

1966年,五·一六通知下发,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x'x爆发了。

因为我们党当时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执政立国不过17年,对于如何在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尤其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认识,也缺乏成熟周全的建设和发展经验。

而在革命战争中积累下来并经过战争检验的阶级斗争经验,因为惯性思维使然,使人们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领域和新矛盾上,依然习惯沿用阶级斗争经验。

人们陷入了阶级斗争的迷思,从而越信奉阶级斗争,反倒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于是,毫不奇怪,当时思想单纯的大、中学生则率先成为了文革这场运动的生力军。

1966年的五六月份,正值大学生的毕业季。

当每个人都梦想着被分配到工厂车间,去大干一场,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文革这场突如其来的运动,打乱了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也打乱了学校的正常节奏。

自然,毕业分配事宜也搁置了。这一代毕业班的大学生也是可悲的,他们的青春随之搁浅。

很不幸,我的房东爷爷,当时恰是21岁大好年华的阳光青年,就是这届毕业班大学生的一员。

3.生于旧社会,长于新中国

房东爷爷姓赵,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出生于1945年的早春。

当时,距离日本投降还有半年之久,东北大地尚处于日本关东军的铁蹄之下。在赵爷爷不记事的五年里,生于斯长于斯的沈阳城,相继发生了苏军南下、日本投降、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

所以,赵爷爷脑海里的最初记忆,便是经历了以上这一切之后的新生沈阳城。

与全国往上数三代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不同,赵爷爷从他的父母辈儿开始就已经不是农民了,其父母双亲都是能读书识字的知识分子。

而在当时,知识分子这种不亲身参与体力劳动的群体被错误判定为剥削阶级(直到1979年5月才由邓小平正式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赵爷爷从小背着剥削阶级的出身,在学校饱受欺负。

至今赵爷爷都难忘当时一件受委屈被冤枉的事情。

初中时候,14岁的赵爷爷上的是沈阳最好的初中之一,设施先进,干净整洁,每周都要进行大扫除。爷爷被安排一个人擦除全班的窗户玻璃,而当时班里一个头上长疤、人送外号“小台湾”的混小子,去擦玻璃黑板。爷爷任劳任怨,擦完玻璃,便开始收拾讲台下面的钢筋。

当时正值大炼钢铁时期,每个班的讲台下方都堆满了全班捐献的废旧钢铁,其中就有一段长长的钢筋,据爷爷说不知是哪个同学从工地上偷的,因为当时每个同学都有捐铁指标,不够的同学可能就去偷了工地的钢筋来顶指标。

正当赵爷爷拿起钢筋,“小台湾”自己不小心从凳子上跌下,磕坏了玻璃黑板,而后“小台湾”便向老师诬告是赵同学打破了黑板。赵爷爷气不过,就去找老师理论,老师后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说我知道是哪位同学干的,但他还不承认。在初中毕业的鉴定表上,这位老师也写下这样的一行文字“该同学出身剥削阶级,表里不一”。

不过,阶级出身只存在于他人的眼光里,赵爷爷从来都骄傲自己的父母是知识分子,也正是得益于知识分子父母的良好家教,所以爷爷至今谈起他一生都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也正因此,在已经76岁古稀之年的爷爷身上,高血压、糖尿病、咳嗽、眼花耳聋等老年常见病,都与他无关。

1950年代的沈阳,不仅是东北第一大城市,也是当时全国工业产值最高的城市,更是第一大中央直辖市。

所以,沈阳市民的生活水平,比刚解放一年的北京城还要好。

赵爷爷从小住着城市房,吃着商品粮。父母重视教育,早早就送了赵爷爷去上学,6岁读小学,11岁读初中,14岁读高中,17岁考上大学,21岁大学毕业。

因为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家教也好,他既没有辍学回家干农活挣工分的需求,更没有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的顾虑,甚至考大学都是一次考上,轻松拿下。当然,赵爷爷说上学期间也会被学校拉到沈阳农村,干上三个月的农活,但那属于城市孩子去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和本质的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孩子有本质的区别。

直到大学毕业前夕,赵爷爷的一生都充满了顺利,放在现在都令人羡慕。如果当时谁住在赵爷爷家隔壁,那赵爷爷一定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为邻居街坊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样。

如果按照这个路径继续走下去,爷爷的前途定会一片光明。

然而,命运终究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他21岁大学毕业之年,甚至就是在毕业之夏,文革爆发了。

4.真诚直言,分配山区

文革爆发之后,班里大多数同学都上街搞运动去了,赵爷爷被父母拉回了家。在当时知识分子被视为剥削阶级的年代,每个知识分子都不得不承受对自身命运的不可捉摸的担忧焦虑。

赵爷爷的父母同样也是如此,比以往更加低调,并严密地保护好儿子,不让赵爷爷上街运动,更不能对受批斗的叔叔阿姨表示轻蔑。是的,在那个政治运动裹挟人心的年代,底层人民依然保有一份真诚互助的良善之心。

但赵爷爷不可能一辈子都在父母的庇佑之下,终究有一天是要独自面对这个社会的残酷的。

而很快,这个时刻就来临了。

2年后,1968年的夏天,那位政治老师自杀三个月后,学校开始逐渐将遗留的大学毕业生召回学校,分配工作。赋闲在家两年的赵爷爷,保持着对未来一片光明向往和渴望,赶到学校,等待分配。

没成想,在分配之前,学校革委会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政审鉴定,对每个学生进行逐一谈话。一个空旷的教室里,一排排黑框眼镜下没有表情的脸,齐刷刷盯着一张青涩的脸。

“赵XX同学,听说三个月前畏罪自杀的是你的政治老师,请问你对该老师当年在课堂上的言论如何看待?”

“我觉得我的老师没有什么错”。

听罢这句话,一排排老师们叹了口气,在纸上画了几道,就冷冰冰地让赵爷爷出去了。这个23岁的青年,还不知道,就这么一句话,改变了自己今后的人生走向。

分配结果终于出来了。

一张巨大的分配榜单贴在了学院墙上。赵爷爷从上到下,依次看到了同班同学的单位,辽宁XX厅,沈阳XX局,辽宁XX厂,沈阳XX厂,除了外地同学被分配到家乡外,基本辽宁本地的都留在了沈阳。在当时,能在沈阳吃上商品粮,可比在北京拿到户口香。

赵爷爷的眼睛在榜单上扫了一个遍,终于在最后的角落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眼神却顿时失去了光芒,那个荒郊野岭的分配地方沉重地打击了爷爷的骄傲之心。

从小都是学习成绩最好,最听父母老师话,本以为会分到沈阳最好的工厂,赵爷爷却在他的名字后面看到了一个连名字都读不顺的地名——辽宁省朝阳专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XX染织厂。

从学院办公室沮丧地拿到了毕业分配表,同时还有一张政审鉴定表,看到鉴定表上的结果,赵爷爷一下子懂了为何全班同学只有他被分配到了边缘地带。鉴定表上写着“该生剥削思想依然存在,对历史问题认识不清,政治思想不坚定,不宜分配至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议分配至艰苦地区,再受教育”。

赵爷爷气愤地将鉴定表揉成了一团,噙着泪,回到了家。

5.弱冠三年,西别双亲

从全省最发达的城市到最贫瘠的山野,因一句之失,赵爷爷遭遇了人生滑铁卢。父母并未怪罪儿子的真心直言,因为他们始终教育儿子就是尊重每一个真心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老师,纵使他被批斗,被打压。他们能够对儿子嘱咐的除了在山区多穿点多吃点之外,就是要少说话多做事。

是啊,当年赵爷爷才23岁啊,从小学到大学,赵爷爷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读,在父母眼里还是一个从未出过沈阳的城市孩子,眼看着就要离开家乡,去大山边儿的一个农村小厂,定然是万分舍不得。据说当时赵爷爷在地图上找“喀左县”三个字,始终找不到,心里暗暗自忖,“这把我分配到什么地方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在地图上显示的是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整理好行囊,父母含泪将赵爷爷送上了西行的火车。赵爷爷趴着窗户,回看沈阳城,相见不知何时,只盼爹娘安。

这次分配山区,也着实教育了赵爷爷,甚至赵爷爷直到现在的不善于言谈的性格,都和那次经历有关。

1968年,赵爷爷来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一个小型染织厂,成了一名普通工人。喀喇沁地处辽宁西部,与内蒙的交界地带。辽宁自古东富西贫,地形多为山地丘陵,人民生活水平低,直到2019年才正式脱贫摘帽。不过也正是得益于远离城市喧嚣,这里倒也没有像中心城市那样深受文革影响。

对于赵爷爷这种当时算作出身不好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世外桃源。

赵爷爷年轻时候使用的老日汉辞典

在染织厂里,赵爷爷成天与机器打交道。当时的很多机器都是日占时期遗留的,说明书和机器铭文都是日语,而作为厂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赵爷爷学习能力极强,白天上班,晚上自学日语,加上懂技术,会画图,很快就成为了青年骨干。

当地的工人在业余时期,会经常见到一个大学生,左手拿辞典,右手拿铅笔,站在机器旁,写写画画,不用猜,那一定是新来的小赵了。

过往经历让赵爷爷沉默寡言,但优秀能力却使他出类拔萃。

是的,赵爷爷的优秀再也不是他的沉默就能掩盖得住了。不久,染织厂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个农村女孩,便爱上了这个从沈阳大城市过来的小伙子。

赵爷爷即将进入人生的第二个片段(1968-1998):成家生养儿女全,纵横辽蒙三十年。

1968年,这一年,距离我的房东阿姨出生,还有8年。

后记

声明:本文转自我最喜欢的昭昭同学!

之所以开篇对文革部分浓墨重彩,是因为对于每一个出生于40、50年代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来讲,文革是一页永远无法回避的人生片段。而这段历史,也的确成为了赵爷爷的人生转折点,不讲清楚这段历史,便无法深刻理解赵爷爷在当时真诚直言的难能可贵。

此外,文革史作为党史和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革史的反思也是一种“四史”教育,理应被重视。

赵爷爷1968年之后的故事,将在《我的房东爷爷》(中年时光)和(老年时光)继续讲述,敬请期待。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