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7岁时赋诗一首,让那些炫富的人,无地自容

飞兰说情感故事 2024-12-02 04:40:41

有钱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要拥有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财富来源于社会,亦当回报社会,这样赚钱的过程才能得到升华,让曾经的奋斗和努力变得更加有意义。

一个守财奴,是世界上最蠢笨的人,因为行将就木之时,他什么也带不走。

最终,那些财富必然会通过其他形式重回社会,再一次流转。

如果商人能够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职业,放下自身的优越感,与作家、画家、歌唱家、农民、修理工等同权,尽本分的同时多一点温情,为其他人创造出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元素,那这样的商人是值得敬重的。

因此今天我们读一首黄庭坚7岁时所作的诗。

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尊杜甫为圣,同时也填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

同时,黄庭坚还是“二十四孝”最后一孝之人,即“涤亲溺器”。

因黄庭坚性格耿直,正骨千秋,一直为后世之人所敬重,与苏东坡亦师亦友的感情,同样被人津津乐道,视为美谈。

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黄庭坚还是世界上第一位收藏化石标本的人,即一块距今4.6亿年的“中华震旦角石”,现为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他祖上煊赫,世代为官,祖父一辈13位兄弟,其中10位考中了进士,时人称为“十龙”。他的父亲黄庶同样是进士出身,官康州太守,所以黄庭坚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天资过人,5岁时就把《六经》背得滚瓜烂熟。

七岁那年,家里来了客人,因黄庭坚的父亲诗名就极盛,故所交之友也都是风雅名士。他们听闻小黄庭坚自幼就饱读诗书,出口成章,便决定考一考他,故而以“牧童”为题,让他赋诗一首。

黄庭坚略加思索后,便写下了那首颇有讽刺意味的《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诗意浅白,但立意不薄,所蕴含的道理更是连大人们都颇为惊叹,不得不拍案叫绝: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从山村走过,他吹着横笛,笛声悠扬,隔着田垄就能听到;想想长安城里那些机关算尽,逐名逐利的大人物们,还不如一个小童活得逍遥自在。

名利是一把双刃剑,得富贵可优生活,得声望可受人敬重,但因名利之争而忘掉了本心,那么名利场就成了樊笼,失去的只会比得到的更多。

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言,努力赚钱,让财富变得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很积极向上的事,“金钱”从来都不是原罪,一切皆在于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

许多人为了金钱放弃了原则,丢掉了本心,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的钱本身就是一种业障,总有一天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通过黄庭坚这首诗,我们也顺便了解一下他的生平,虽然他才富五车,且家世显赫,但仕途并不顺利。因与苏东坡交好,黄庭坚多受牵连,尤其是“乌台诗案”以后,更是屡屡遭到排挤,后更被列入“元佑党籍”,数次贬官。

即便这样,他也从未向权贵们低过头,始终和苏东坡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晚年,苏东坡被贬儋州,遇赦后调为永州安置,此时苏东坡的《寒食帖》几经流转,到了黄庭坚手上,因许多年未见,睹物思人,便为此帖手书了一段序跋: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这段话把苏东坡一通夸,末了想想,如果东坡将来见到此跋,一定会笑我太能吹,所以“笑我”两个字写得很特别,真的就像笑得摇摇晃晃。

字可见心,文可见性,虽然他与苏东坡已多年未见,但这多像老朋友间的絮絮叨叨。

遗憾的是,苏东坡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这段话了,公元1101年,苏东坡在给黄庭坚写完最后一封信后,就于常州病逝了。

等黄庭坚收到信,东坡已经入土为安,所以黄庭坚展信落泪,一字一泣。

因此,在了解苏黄的感情后,再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两句诗,内心无限感慨。

人活一世,必须有自己要守护的东西。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2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