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一心不乱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有何关系?听听祖师的开悟

溪边青石冷 2024-12-13 13:01:15

【引子】

唐代有位名叫怀感的禅师,他原本是禅宗的修行者。

一天,他向莲池大师请教:"一心不乱与明心见性,是同是异?"

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修行人。

在修行的道路上,有人专修净土,有人独习禅宗,两者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

莲池大师是如何为怀感禅师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的?

在唐朝盛世,佛法昌明的年代,长安城里有一座净业寺。

寺中有位年轻的禅师怀感,他自小聪慧过人,十五岁就开始研习禅法。

怀感天性纯善,对佛法有着强烈的向往。

他每日精进用功,从不懈怠。

在禅修上也颇有心得,常常能入定数个时辰不动。

寺里的师兄弟都称赞他是个修行的好苗子。

可是随着修行的深入,怀感心中渐渐产生了疑惑。

他发现寺院里有不少修习净土法门的僧人,整日念佛,看起来也都法喜充满。

这让他很是不解,心想同样是追求解脱,为什么修行的方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一日,怀感在经藏室翻阅经典,突然看到一句话:"若人专念弥陀佛,现前当来必见佛。"

正好这时,一位年迈的印度高僧智藏路经此地,是位深通经论的大德。

怀感抓住机会,向智藏大师请教:"弟子修习禅法多年,一直追求明心见性。但看到《阿弥陀经》中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不知此'一心不乱'与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有何关联?"

智藏大师微笑着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在一个深山里住着两个兄弟。哥哥在山顶开垦了一块地种菜,弟弟在山脚种了一片稻田。"

"有一天,哥哥下山看望弟弟,见弟弟正在插秧,就问:'你天天在这泥水里忙活,不觉得辛苦吗?'弟弟笑着说:'不觉得累,种出的稻米可以让我们有饭吃。'哥哥说:'我在山顶种菜轻松多了。'"

怀感认真听完故事,陷入深思。

智藏大师见他似有所悟,又说道:"弟子啊,你在寻找什么?为何对净土法门如此疑惑?"

怀感低头沉默片刻,抬头道:"弟子总觉得,念佛太过简单,如何能与禅宗的直指人心相比?"

智藏大师听罢,轻轻叹了口气:"简单与复杂,只是世人的分别心。一滴水与大海,本是一味。你可知道,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曾说过:'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方?'"

怀感一听,更加困惑了:"那岂不是说念佛无用?"

智藏大师微笑着摇摇头:"六祖此言,正是说明心的问题。罪从心起,还须心灭。念佛也好,参禅也罢,都是为了让这颗心归于清净。"

智藏大师的话虽有道理,但怀感心中还是有些疑虑。

这时,一位同参的师兄从旁走过,看到怀感愁眉不展的样子,上前问道:"怀感师弟,你在烦恼什么?"

怀感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师兄。

师兄说:"我知道有位大德正好能解答你的疑惑。他就是莲池大师,以'禅净双修'著称。我曾听他开示,获益良多。"

怀感眼前一亮:"莲池大师如今在何处?"

师兄详细告诉了他莲池大师道场的位置。

怀感听完,当即决定前往请益。

他向智藏大师告别,踏上了寻访莲池大师的旅程。

一路上,怀感走访了不少禅寺净院。

他发现有些寺院是禅净双修,有些则是专修净土。

每到一处,他都会留心观察当地僧人的修行状况。

在一座古寺中,他遇到一位老修行者。

这位老者虽然不识字,但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十年,面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

怀感向他请教修行心得,老者只是笑着说:"念佛的时候,妄念就少了。"

这简单的回答让怀感若有所思。

他想起智藏大师说的"心的问题",似乎有了新的理解。

经过数月跋涉,他终于来到莲池大师的道场。

莲池大师看着怀感说:"你可知道,为什么《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而禅宗讲'明心见性'?"

怀感摇摇头。

大师从禅床上站起来,缓缓走到院子里。

庭院中有一口古井,大师指着井水说:"你且看这井中的月亮......"

井中一轮明月清晰倒映,波光粼粼。莲池大师说:"当水波不兴时,月影如何?"

怀感答道:"水波平静,月影如镜。"

大师用手轻轻拨动井水,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月影顿时破碎。大师问:"现在你还能看清月亮吗?"

怀感恍然大悟:"一心不乱就像平静的水面,明心见性就像清澈的月影。只有水波平静,才能照见明月。"

莲池大师欣慰地说:"净土宗讲求一心不乱,就是要让心如止水。禅宗追求明心见性,就是要照见本心。当你的心完全平静下来时,自性佛就会清楚地显现,这就是所谓的'心水澄清,月现全体'。"

大师继续开示:"《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这净,就是一心不乱;这光,就是明心见性。净到极处,自然放光;光明通达,必定清净。二者本是一体,只是方便说为二法。"

"一心不乱是明心见性的基础,明心见性是一心不乱的圆满。就像这井水和月亮,看似是两个东西,实则是一体。没有平静的水面,就照不见月亮;没有月亮的光明,水面的平静也失去了意义。"

大师又说:"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非都是对治众生的妄心。念佛到一心不乱时,那个清清楚楚的觉知,不就是你的本性吗?禅宗参究看似高深,其实也不过是把心安顿下来,让本性显现。"

怀感听到这里,想起智藏大师讲的种菜种稻的故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他终于明白,一切法门都是回归本心的方便。就像种菜和种稻,表面上方法不同,但都能得到收获。

莲池大师见怀感有所领悟,又说:"无论是持名念佛,还是参究向上,关键是要真实用功,老实修行。当你真正用功时,就会发现念佛是谁,参禅是谁,到了究竟处,还是这个!"

从那以后,怀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真实的修行上。他深深体会到,修行贵在真实,不在法门的高下。就如莲池大师所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这才是学佛的究竟之道。

莲池大师用井水月影的比喻,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真理:净土与禅宗都是回家的路。就像月亮在天,影现众水,水清则月现,水浊则月隐。我们的自性本来具足,只是被妄想所遮蔽。一旦妄想平息,自性自然显现。

正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当我们真正放下对法门的执着,专心致志地修行时,净土与禅宗的差别自然消融。一心即是明心,见性即是净土。这个道理,也正是怀感通过两位大师的开示所领悟的终极智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