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枉的蜀汉名将魏延

大葡子 2020-07-01 15:53:33

在《三国演义》里,魏延是个脑后有反骨的人,诸葛亮料定他必反,马岱杀魏延的时候,杨仪出城说,你敢喊三声“谁敢杀我”吗?魏延说我怎么不敢呢,谁敢杀我!马岱后来说我敢杀你,一刀把魏延砍了。这个并不是历史,《三国演义》的确是在我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千万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看,这个不是历史,里面每一个人物罗贯中都有新的定位。上面的那个故事不仅冤枉了魏延,也冤枉了诸葛亮,我们来看看《三国志》上记载的魏延的故事。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在病逝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秘密的榻前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杨仪,姜维,费祎,诸葛亮说,我死了以后这个北伐就不能再打了,你们撤回蜀中,让魏延断后。然后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魏延不服从这个撤军的命令,你们别管他,你们自己先撤回去。三国志上的记载是,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费祎就去向魏延传达这个命令。这个魏延果然不服从这个命令,而且魏延和杨仪关系非常不好,不愿意为杨仪断后。魏延对费祎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耶?就是说魏延准备继续北伐。费祎这个时候忽悠魏延说,那这样吧,我回去劝一下杨仪,让他继续北伐。魏延说好啊,你去吧。刚把费祎放跑,魏延就后悔了,赶紧让人去探查杨仪那边的行动,结果回报说,杨仪他们准备执行诸葛亮的命令,把魏延丢在那里,自己先开拔了。魏延听后怒火万丈,于是抢在杨仪的前面往南撤。而且走一路烧一路,把桥啊路啊都给毁了,杨仪一看,魏延先走了,而且把桥也烧了。杨仪带着部队也往回撤,然后赶快砍山上的树,再搭桥。

然后魏延和杨仪两个人都上书朝廷说对方谋反,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刘禅就把这个董允、蒋琬找来,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蒋琬他们的意思是这样的,说杨仪是不可能谋反的,因为杨仪是个文官,不会打仗,而且手里没兵,这个魏延呢,手上有兵权,而且很会打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魏延谋反了嘛。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带宿卫营,就是禁卫军,北上去拦截魏延。这个杨仪也带着部队南下,去追击魏延。这个时候王平到魏延的军中,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这样。魏延的手下一听,觉得自己错了,一哄而散,魏延只好带着几个亲信又往南逃,逃到汉中,被马岱所杀。马岱杀了魏延以后,把魏延的首级送到了杨仪的跟前,杨仪把魏延的脑袋扔到地上,用脚去踩,然后夷延三族,就是灭了魏延家族三族。这就是《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事情经过。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这个魏延没有往北进军,而是往南进军,是因为以魏延当时的地位、威望、功绩,如果杀了杨仪以后,接诸葛亮班的就该是自己。如果自己能够接了诸葛亮的班,他就可以继续北伐了。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所以说魏延谋反一案不是谋反案,是内讧,是窝里斗。魏延和杨仪一直关系都不好,因为魏延非常受刘备的宠信,这个魏延大概也就是在刘备和诸葛亮面前要收敛点,在其他人面前都是非常跋扈的,当然他功劳很大,别人也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让着他,而且经常拿话去讽刺魏延,和魏延争辩,这个魏延也是个暴脾气,嘴上说不过,就把刀拿出来威胁杨仪,这个时候杨仪就泣涕横集,吓成这样,这个时候一般都是费祎去拦着他们两个吵架。所以杨仪积怨太深,天天都盼着魏延早死。

我想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觉得魏延这人心术不正。因为三国演义还有这样一个情节,说当时刘备派关羽去攻打长沙,和黄忠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结果魏延把自己的主子韩玄杀了,把城池献给了关羽,诸葛亮就准备把这个不忠不义的人杀了,刘备说现在杀了这个降将,那其他投降的人恐怕要心寒了,所以就没杀。这个事情也是小说情节,《三国志》里没有这个事情的。其实魏延在刘备军中是很有威望的,当时刘备打下汉中后,要回荆州了,需要有一个人来镇守汉中。这个时候大家都觉得要留张飞在守,因为刘关张三兄弟关系最好嘛,这个战略要地当然要选最信得过的人来镇守,这时关羽已经在守荆州了。结果刘备破格提拔魏延来守汉中,说明刘备有多么信任魏延,而且魏延把汉中守得固若金汤,曹操都不敢打汉中的主意。

杨仪在文官里面也是很有能力的,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进行规划,筹集军粮,进行计算统计,安排部署,这样一些事都是杨仪在做。而且杨仪非常快,他就不假思索,一会儿功夫他的工作就办完了。所以诸葛亮对于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都是很赏识的,他非常欣赏杨仪的才干,也非常欣赏魏延的骁勇。偏偏魏延和杨仪他两个又是死对头,所以诸葛亮也头疼,叫做“常恨二人之不平”。所以诸葛亮病逝前,知道魏延不会去给杨仪断后,所以才有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命令。

这件事情里魏延是非常冤枉的,而且结局也很惨,所以后世的历史学家多半都对杨仪进行抨击,说这个杨仪以私愤杀大将,罪浮于延,魏延对蜀汉功不可没,杀了他还要去踩他的头,而且灭了他三族,这个量刑肯定重了,量刑这么重完全是杨仪的原因。而且杨仪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因为杨仪撤回成都以后是非常得意的,他认为第一个他把丞相留下来的军队安全地带回来了,他还把一个反贼给杀了,这下蜀汉丞相该我当了吧,结果接替诸葛亮职务的是蒋琬,他在官场的资格他是比杨仪低的,然后给杨仪弄了个闲职,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军队的。所以杨仪牢骚满腹,见了所有人都是没有好脸色,朝廷当中所有人也不敢跟杨仪说话。只有费祎跑去安慰他,这个杨仪就大发牢骚,最后杨仪说:早知道这样的话,我还不如跟着魏延一块儿跑了算了,费祎就把这个话如实报告给朝廷,朝廷就把杨仪罢了官。那么杨仪还不安分,他就在流放的地方他又继续发牢骚,诽谤朝廷。结果朝廷下命令,把杨仪抓起来,杨仪自杀了。

诸葛亮和魏延之间在军事战略上有很大的分歧,这也是诸葛亮料定魏延不会服从撤军这个命令的原因。《三国志·魏延传》里说,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要求分兵,“如韩信故事”,就像韩信当年一样,韩信帮刘邦打夭下,就是韩信带一拨部队,刘邦带一拨部队,但是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就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小泊事,叹限己才,用之不尽,算是怀才不遇了。而且这个事清,它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武功。第三条路在斜谷,终点在陈仓。魏延就提出来说丞相给我一万人马,我魏延带着这支人马,走子午谷北上,十夭功夫就可以到长安。长安这时是谁在守着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夏侯秘。夏侯秘是个纵垮子弟,吃喝玩乐可以,打仗不行,如果夏侯秘发现末将的军队从夭而降,肯定吓得屁滚尿流,弃城而逃,末将就可以拿下长安,丞相自己带着大军从斜谷北上,这样我们两军会合。结果诸葛亮不听,设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策,因为诸葛亮打仗的风格就是稳扎稳打,从不弄险。这个子午谷奇袭的方略如果半路上被敌人发现,连跑的机会都没有了,人家在山谷里偷袭放箭,你连躲的地方都没有,肯定全军覆没。

所以魏延一直觉得打仗没打过瘾,这下诸葛亮死了,总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打仗了。所以诸葛亮觉得魏延多半会不听命令,并不是因为觉得魏延会谋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