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做AI和互联网公司有啥区别,一个是做噱头,一个是未来

幸福聊文化 2024-12-15 17:26:32

在当今时代,AI 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显著趋势。全球范围内,AI 正加速从理论研究迈向大规模的实际应用,深度融入各个行业领域,推动生产力变革。

在国内,AI 建设已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持续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企业界成为 AI 建设的主力军,互联网巨头凭借海量数据优势,在智能语音、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新兴的 AI 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聚焦于特定行业应用场景,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但是在AI建设上,国企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没有看到国企的身影出现。

国企做 AI其实是在做噱头,互联网公司是把 AI当成未来去做。

国企做事,往往与领导层的业绩挂钩,其目的可能更多是为了展示企业形象。现在看国企搞的AI,感觉就是搞个形象工程。他们可能弄个高大上的计划出来,但真要落到实处,那就有点儿力不从心了。感觉他们就是跟着潮流跑,要说真正扛起AI这面大旗,那还真差点儿意思。

再看看互联网公司,那可就不一样了。他们对AI是认真的,把它当成了未来的希望。最近任正非、马云、马化腾,都纷纷出来站台,把 AI 作为企业未来的核心。这不仅嘴上说说,实际行动上也一点儿不含糊,每家大公司都要投入几十亿元搞研发,从底层技术到应用,样样都下功夫。这些互联网公司,那是真的在用心做AI,出的产品一个比一个牛。互联网公司做AI,其核心目标是抢占市场份额,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它们将AI视为业务增长的新引擎,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互联网公司的AI研发更加注重商业价值的实现,追求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实际效益。

说白了,国企搞AI,有点像是在台上唱戏,热闹是热闹,但真要干点实事儿,就显得有点儿虚。而互联网公司呢,那就是实打实地在台下练功,一步一个脚印,是真的想在这个AI的未来里占个位置。

国企做 AI领导不敢高投入去做,互联网公司做 AI是不惜血本去做。

国企在投资决策上往往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对于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项目,国企可能更加谨慎,这限制了它们在AI领域的探索和投入。

一方面,国企的决策流程较长,需要层层审批,这可能导致在快速变化的AI技术领域错失先机。

另一方面,国企领导对于项目的失败容忍度较低,因为高投入若未能带来预期效果,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

相比之下,互联网公司在AI领域的投入则显得更为大胆和坚决。它们通常愿意不惜血本进行投资,因为互联网公司深知AI技术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领先,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互联网公司的灵活性和对风险的较高容忍度,使得它们能够更快地决策,并愿意在AI研发上投入重金,以期望获得长远的市场回报。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者在AI领域的发展速度和深度。

国企做 AI 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互联网公司做 AI是不惜重金挖人才去做。

国企在AI领域的另一个挑战是人才招募。由于体制和激励机制的限制,国企往往难以吸引到顶尖的AI人才。即便是有志于投身AI领域的人才,也可能因为国企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等因素而选择其他更具吸引力的互联网公司。

相反,互联网公司在AI人才的争夺战中显得更为积极和果断。它们不惜重金挖掘和吸引行业内的顶尖人才,提供高额薪酬、股权激励以及充满挑战的工作机会。互联网公司通常拥有更加灵活的人才机制和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吸引和留住AI领域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公司在AI技术上的快速进步和领先。

国企做AI,更多其实就是使用者,很多大的央企都是采购互联网公司的大模型平台。他们有数据,也应用场景,所以长期来看,可能在某些领域能够产生一些应用价值,但很难成为AI创新的领头羊。互联网公司搞AI,那就是冲着未来去的,技术更新快,应用范围广,很可能成为推动AI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未来AI的突破,还是得看互联网公司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