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前起兵平定福建与两广,凑成统一江南的最后一块拼图

吕布省愚 2024-04-02 09:42:53

四十岁前的朱元璋系列合集之(11)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7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2 分钟)

系列内的前面十辑内容,我们讲述了四十岁前的朱元璋的成长轨迹,从“朱重八”这个略有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的名字开始入手,把历史上那些关于他成长路上的纷纷扰扰,都以正史并且符合正常思维逻辑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当然,这里面难免还是有疏漏之处,如今,这些文字依然静静地躺在这互联网的角落里,如果您在不经意间发现了省愚前序文章中的纰漏,还请多多指教。

回到章节内容中,在公元1367年那个时间节点里,朱元璋几乎已经掌控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按照如今的秦岭-淮河的南北界线作为区分,在当时的南方汉族聚居的地区,仅有四川、云南、福建与两广尚未进入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从广义上的统一江南地域的概念上讲,朱元璋下一步显然会乘胜追击,把两广与福建想办法纳入自己的控制领域。

断壁残垣下的历史悲壮

那么史书上,又是如何记载朱元璋平定闽南与两广的历史事件的呢?省愚可以很肯定地说,您看的历史教科书不会讲述这样的内容,还请给在下一点时间,在今日,为诸位看官,慢慢道来。

·陈友定不是陈友谅的亲戚

公元1367年,这一年是为元朝至正二十七年,也是朱元璋吴政权吴元年。这一年的农历十月,时任割据政权吴王的朱元璋,三十九周岁,以非凡的气魄与稳重的军事头脑为基础,伴随手下诸位猛将军师的辅佐,在整个江南地区一家独大,仅有福建与两广暂且不在势力范围内。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地点,朱元璋做好准备后,向福建大军开来。

当时的福建,是陈友定的势力范围。这里就不得的介绍一下这位陈友定,他可不是陈友谅的亲戚。陈友定当时正式的官职为:元朝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曾经我在《红巾群雄小传》中就介绍过,元朝的地方行省的平章政事意味着什么呢?简单说,相当于省长。

但是我们又可以推测出更多的细节,作为草原民族的蒙古人,他们显然不懂得如何治理东南沿海,所以这也是元朝时期东南沿海贸易发达的根本原因。换言之,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与经济行为是会客观遵循经济学规律的,所以,作为福建省当地最高权力的地方大员,陈友定本质上讲更像是一个割据政权的头目。掌控着福建八州经济命脉的他,每年为元朝上贡数十万石粟米。

吴王朱元璋灭亡张士诚与方国珍后,为统一江南,派遣征南将军汤和等人兵分三攻福建。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平章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安吉、宁国、南昌、袁州、赣州、滁州、和州、无为等地方护卫军从江西取福建。这里先不得不介绍一下胡廷瑞,这位先生也可算是一代传奇,他有一位外孙非常有名,便是朱元璋的第十二子,以一场大火了却自己清白的湘王朱柏。没错,换言之,他还算是朱元璋的岳父,不过朱柏的母亲是只算朱元璋的普通妾室胡顺妃,因此人们更多的记住的还是胡廷瑞是朱元璋麾下的一位悍将。而胡廷瑞后来在史书上被称为胡美,那是因为必须要避讳朱元璋的表字“国瑞”,胡廷瑞不得不改名。

现在部分不太严谨的史料称朱元璋派胡廷瑞征伐福建的原因是胡廷瑞曾经做过陈友定的丞相,所以对于福建军队的情况非常了解。省愚想说,上述论断过于草率了,我们看看《明史》如何记载的:

“胡美,沔阳人。初名廷瑞,避太祖字,易名美。初仕陈友谅,为江西行省丞相,守龙兴。”

胡廷瑞曾经做过陈友谅的江西丞相,而非此处福建地方军阀陈友定的幕僚。

虽说胡廷瑞并非某些非严谨史料的说法那般了解陈友定的军队,但毕竟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话事人,以胡廷瑞和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为首的先遣部队,很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李文忠等从浦城出发,也即是今浙江浦城,首先攻击建宁,这里的建宁便是陈友定把控的今福建建瓯。四十五天过后,当年十二月十六日,朱元璋又命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师自明州由水路攻取福州,分水陆进取福建。这里的明州是何处呢?这个地名如今很少能见到了,明州便是今宁波市。

·水路两击,势不可挡

水陆两军凶猛袭来的态势下,似乎实力的悬殊昭示结果仿佛难以更改。

胡廷瑞部首克杉关、光泽两地。当时,陈友定为防止朱元璋军队前来攻打,环城外筑堡垒,每隔五十步筑一台,进行严守。满以为这样的严防死守能有效控制事态的恶化,但是客观层面上,飞沙走石很难抵挡住长枪利炮。

挥洒书写历史的细节

朱元璋掌控的吴军突破杉关的信息被陈友定得知后,他留下同佥赖正孙、副枢谢英轴与院判邓益率兵二万守卫福州,亲自率精兵守卫延平,延平这个地名是不是也很熟悉呢?后来郑成功父子曾被隆武帝封为延平王,这个延平便是今福建南平。仔细看这里的史料细节,福建地方老大陈友定与他信赖的福州守卫团同佥赖正孙、副枢谢英轴与院判邓益,都是汉人。彼时彼刻,汉人如此这般效忠于元朝,在元末江南乱世的情况下,显得些许异类。

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下,汤和率水师抵达福州,攻入五虎门,在南台河口驻军。本着“不战以屈人之兵”的信念,这位朱元璋儿时好友汤和,先派使者入城劝降,但是没有成功。先礼后兵,随即汤和决定弃舟登岸围攻福州城,守将曲出率军出南门交战,但是被吴军指挥谢德成打败,退回福州城。

当天晚上,巨大实力差距下,陈友定这一方,有人坐不住了。陈友定属下参政袁仁归降吴军为内应,吴军入城,杀邓益等。朱元璋的吴军顺利攻克福州,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地位。

·俘获陈友定,汤和入延平

汤和攻克福州后,那位立下汗马功劳的袁仁再次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袁仁也算是那个时代小范围内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名字音同“元人”,但是最终自己是个汉人,做出了正确的历史抉择。

汤和利用袁仁对于福建当地情况的了解,随即派袁仁招降附近各县,又同时分兵攻取未下的县城,并且亲自率领主力围攻延平。此时的延平,还藏着个省长陈友定呢。

延平被围,陈友定认为,吴军精锐所以很大程度上希望速战速决,所以陈友定想作持久战,便不许诸将出战。诸将多次请求,陈友定认为袁仁都能投降,便怀疑这些请战的将领都有投靠光明的意味,认为他们有叛意,所以杀死了猛将萧院判。可能陈友定没怎么读过历史,这种战前大忌,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手下的猛将全部推给了汤和,军士们认为报效陈友定与元朝已经无希望,于是纷纷出降。

另一方面,汤和加紧攻城,这时城内军器爆炸,汤和督军急攻,城内守军开门投降。史书读到此处,说是战场,不如说是舞台,这个舞台下唯一的观众便是陈友定。

吴二年,也即是1368年正月初一,吴王朱元璋正式即位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洪武元年正月,汤和军攻入延平城,俘获陈友定。

在水路军由东向西挺进时,陆路胡廷瑞、何文辉率军由西向东连克邵武、建阳、建宁。两路大军同时进取东南,准备挺进广东。洪武元年二月初一日,汤和再度攻克漳州,二月初二日,胡廷瑞攻取汀州与宁化,这里的汀州便是今福建长汀。

至此,福建全境被明军夺得。此战胜利,使两广被明朝三路大军的包围。福建的战事结束,接下来便是两广地区了。

·三路大军围两广,三路进军围靖江

刚刚登基不久的朱元璋制定的攻取两广的策略为,三路大军会师广州。何解?

朱元璋首先以小岳父征南将军胡廷瑞所率攻打福建的军队从海上直趋广东;其次以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率领

的荆湘军队进取广西;再者以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的军队从韶州攻打德庆府,然后三路会师广州。这里简单解释下,韶州便是如今的广东韶关,而德庆府便是如今的肇庆。

小范围的局部战役,一直从1367年十月打到1368年四月,过程中,朱元璋的明军也遇到了当地元朝军队的抵抗,但是南方元军大多数都是明白人,朱元璋明军并未遇到太大的阻力。农历四月十七日,明军攻克永州,随即夺取靖江,此刻,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拿下。

·两广既定,江南安宁

1368年,二月初二日,皇帝朱元璋派平章廖永忠、参政朱亮祖为正副征南将军,率军从海路攻打广东,要求攻下广州后,留兵镇守,与杨璟合兵取广西。记住朱亮祖这个名字,后面他的一生命运都与广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廖永忠、朱亮祖一路连克潮州、东莞后,于当年四月初八,进占广州,元朝江西行省右丞何真归降明朝。其实此时的何真更像是一个孤家寡人,他手里只有一个元朝的宝印,并无拿得出手的军事力量。

南京明故宫不可一世的朱元璋苦心经营的明故宫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历史弄人,谁能改变?

陆仲亨攻下英德、清远、胥江、连州、肇庆、德庆后,顺利地与东路大军会师广州。此时,基本上可以认定,广东已经被纳入朱元璋的控制范围。

东路、中路会师后,向西进攻广西,攻克梧州、廉州、容州、贵州、南宁。随后,东路中路联军与杨璟会师。当年七月二十日,三军合作攻下象州,平定广西。

在元末乱世喧嚣的气氛下,朱元璋与平定闽广的战役中,基本上未损失将帅与兵士,其实这基本上可以被认定为是一个历史必然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象,原本的两广福建一带,就不太可能照搬元朝草原上那一套生态体系进行繁衍,所以在元朝无暇顾及的情况下,东南沿海与南部海滨的两广福建,自然形成一套独有的经济体系。因此,当朱元璋挥师南下的时候,固有的生活模式与经济体系并未被打破,甚至可能还能得到更好的改善,自然也就“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

那年那月,那山那水,至此结,《四十岁前的朱元璋》系列到此结束。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