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方孝孺被腰斩、灭十族:是刚烈忠贞还是迂腐自私?

安哥百事 2024-08-30 15:06:57

前言 方孝孺被腰斩,灭十族

方孝孺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段颇具争议的篇章,他的名字常常和“刚直不阿”、“忠烈之士”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方孝孺是明朝初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也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要辅臣。然而,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夺取了皇位,而方孝孺却拒绝为新朝服务,甚至在朱棣要求他起草即位诏书时,他以血书“燕贼篡位”四字,最终激怒了朱棣,不仅自己遭到残酷的刑罚,连同其家族乃至师生关系在内的十族都遭受牵连。成为历史上被灭十族第一人。

​对于方孝孺的行为,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方孝孺的举动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他坚守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即使面临死亡也不妥协,这种精神是读书人应该学习的典范。方孝孺的选择不是简单的愚忠,而是对个人信念的坚持,是对“道”的一种追求。

另一些人则批评方孝孺的做法过于迂腐,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在他们看来,方孝孺本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态度来应对局势的变化,或许这样不仅可以保全自己,还能减少无辜者的牺牲。毕竟,一个人的死虽然可以唤起一时的同情,但并不能改变历史的大势。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现实主义的生存智慧,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保存实力比一时的抗争更为重要。

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方孝孺的坚持虽然令人钦佩,但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多少无辜的人受到牵连。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因为他的选择虽然维护了自己的清誉,却让很多无辜的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 回看历史:方孝孺的选择

方孝孺,明朝初期的学者、政治家,因忠于建文帝而被明成祖朱棣处死,并牵连了十族,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一般最严重的都是灭九族。为啥方孝孺被灭十族?

当初,燕王朱棣带领人马势如破竹,直捣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被迫出走,不知所踪。朱棣夺取皇位,天下已定,好多朝中王公大臣自动拥戴朱棣登基称帝。

姚广孝留守北京,朱棣带兵离京时姚广孝嘱咐说,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若是遇上他不肯听命,千万别杀他,可用怀柔政策使他归附。

​所以等到大局已定,朱棣也为尊敬天下读书人,专门请来方孝孺,让他写登基诏书。方孝孺不但不写,还打骂朱棣“逆贼”、“燕贼篡位”等。

朱棣数次耐着性子好言相劝,要他认清形势,况且这都是我们朱家自己的事情,你只要当好自己的官就行。可是方孝孺宁死不从,说自己听从太祖遗诏,只侍奉建文帝一人,你是篡位,大逆不道,我死也不会写什么诏书。

朱棣大怒道:你不写,我就灭你九族!方孝孺倔劲十足:灭十族又如何?朱棣彻底大怒:好!就灭你十族!

于是,除了方家上下九族男女老少数百口之外,又多灭了方孝孺师生一族,成为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

当时刑场哭声震天,哀怨不断,号呼不绝。朱棣亲自监斩,最后又问方孝孺:你写还是不写?现在答应还不晚,十族免死!方孝孺口吐血水,宁死不从。朱棣面色阴沉,大手一挥:斩!方孝孺被腰斩,方孝儒父亲,母亲,妻子,孩子,哥哥,弟弟,子孙等九族,加上师生一族,共十族一共873人,全部惨遭屠戮,真是惨绝人寰。方孝孺年仅46岁。

三 方孝孺为何拒绝为朱棣?

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儒家忠君思想

方孝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尤其是忠君爱国的观念根深蒂固。他认为朱允炆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属于正统,而朱棣通过政变夺权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违背了他所信奉的儒家忠君思想。

对朱棣的反感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这一行为在方孝孺看来是不仁不义之举,违背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核心思想。因此,他对朱棣本人及其行为持有强烈的反感。

维护正统与气节

方孝孺作为一个忠诚的儒者,他坚信并维护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 在他看来,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就是对其篡位行为的承认和支持,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违背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由此可见,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是因为他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对朱棣的政变行为持有强烈的反感,并坚决维护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与个人气节。

​四 方孝孺其人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台州宁海人,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他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师从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致力于以学问名世、倡仁德治世。方孝孺的著作丰富,如《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集》等,均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文化造诣。

五 后世争议

方孝孺是气节可嘉,还是迂腐自私的酸儒?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方孝孺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对士人阶层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建文帝登基后,试图进行改革,减轻百姓负担,加强中央集权,而方孝孺是其重要的支持者和助手。

建文帝的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引发了靖难之役。最终,朱棣胜出,即位为明成祖。

在这样的背景下,方孝孺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他选择忠于建文帝,拒绝为明成祖效力,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冒险。他的坚持,被一些人视为有骨气,展现了读书人的气节,因为他坚守了自己的信仰和忠诚。

可是,也有人批评他迂腐,不懂得根据社会形势变通,认为他的死是无谓的牺牲。

事实证明,方孝孺就是迂腐,死脑筋,看不到大势,认不清形势,自己死不足惜,还连累那么多无辜的人跟他送死。燕王朱棣具有雄才大略,即位成为明成祖,任用旧朝百官,安抚天下百姓,保卫边关,迁都北京,励精图治,人民安定,国家昌盛,名垂青史。

朱棣取代侄子朱允炆夺取皇帝和唐朝李世民和大哥宫斗一样,都是自己人内斗。作为皇族,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别人真是管不着,方孝孺何必那么认真呢?为什么不学学魏征,一看大势已定,及时转变思路,辅佐新皇帝,不照样留名青史?后世只知道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丞相,名臣,铮臣,谁还记得魏征曾经一心辅佐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势不两立?

方孝孺无用的气节坚持,虽然体现了个人的道德勇气,但也给很多无辜的人带来了灾难。以至于后世包括现在好多人都在骂方孝孺,说他自私自大:凭什么为了自己的一点所谓气节,自尊,让那么多少为他陪葬?他难道就不羞愧?难道他去了阴间不愧对列祖列宗?都说家族繁衍,开枝散叶,方孝孺这一行为,彻底埋葬了当家数百年来的努力。这一点,是我们在赞扬他的同时,也应该深刻反思的:谁都不能,也没有权利为了自己不管他人,特别是家族人。这要被骂多少年?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方孝孺的坚持也体现了他对道德和信仰的执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选择了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即使这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精神,对于后来的读书人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他的坚持,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权力面前,一个读书人的独立和尊严。

方孝孺的故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包含了忠诚、信仰、牺牲、悲剧等多种元素。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他的行为,而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全面地看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读书人在面对权力和道德的抉择时,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可以从方孝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也可以从中看到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沉重。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要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更加明智和审慎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安哥写于2024年8月25日

欢迎评论,转发,点赞,请关注安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哦,谢谢。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