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那年,常沙娜嫁给了建筑大 师的儿子杨伟成。短暂的婚姻后,杨伟成变成了钱钟书的女婿,和他的女儿钱瑗结了婚。
可是,在常沙娜的自传中,她甚至没有提过杨伟成这个名字,对这段婚姻也只一笔带过。
因为,她不需要用钱钟书的名字来让世人知道自己,更不需要作为杨伟成的前妻来被人八卦议论。
只凭借“常沙娜”这个名字,她这一生就足够传奇精彩,世人更不会忘记她的卓 越贡献!
1937年,6岁的常沙娜跟随母亲,在父亲的催促下,坐上邮轮离开了她的出生地法国,回到祖国的怀抱,就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她的父亲常书鸿,本来是法国画界闪耀的新星,有一幅作品还被里昂博物馆收藏。
然而,因为在书摊上看到了一本外国人编著的《敦煌石窟图录》,大为心痛和惭愧:中国的艺术瑰宝竟然被外国人窃取!
于是,他抛下了一切回国,成为了“敦煌守护神”,心想总有一天,他要以中国的名义,让世界认识到这份独特悠久的美!
恰逢北平艺专来信让他任教,常书鸿便提前一年回到了祖国。
一家人相聚后,本该共享回到祖国的欢乐,谁知,他们却立马从巴黎闲适的生活里,陷入到了逃难生涯!
“七七事变”爆发后,常书鸿一家几经辗转到重庆。一路上,他们自己喂鸡喂羊保障生存,生活陷入了艰辛,四处飞溅的炮火,更是向他们展示着战争的残酷。
然而这些磨难,没有击垮他们。
常书鸿每到一处,悲愤之下都会用画笔记录下日寇的罪行。常沙娜被父亲深深影响着,就此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1942年,常书鸿接到任务,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副主任。
他兴奋地收拾行李,飞奔到了魂牵梦萦的敦煌。半年后,常沙娜跟母亲和弟弟,也去追随父亲。
从卡车到牛车,母 子三人颠簸了一个月才到敦煌。看到眼前的一切,常沙娜的心里不禁生出酸楚。
父亲的工作环境并很是艰苦,黄沙漫天,缺水少油,平日就吃面条,连蔬菜也没有。
好在,一家三口都被绚丽的壁画迷住了,精神的愉悦多少缓解了一些物质上的窘迫。
1944年,常沙娜到酒泉河西中学上学。课余时间,她就回到石窟里,学着大人的样子临摹壁画。
父亲看女儿很有天分,便手把手教她,怎么构图、人物比例怎么设置、人物特征如何寻找,讲解得十分细致,常沙娜也因此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不久后抗战胜利,父女俩一起举办了画展。当人们看到这些精美的摹本,不敢相信它们竟然出自一个14岁的少女!
常沙娜的才华,吸引了外籍教师叶丽华。在她的资助下,常沙娜得以到美国留学,进一步打开了她的视界,为着希腊罗马的艺术倾倒。
即便如此,她也始终铭记着父亲的嘱咐,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敦煌人!”
在叶丽华举办的展览上,她为美国观众讲述敦煌古老的故事;
站在波士顿的街头,她身穿旗袍,凭着记忆默出敦煌壁画,让围观的外国人对着来自东方的艺术惊叹不已。
然而,留学还没结束,她却主动辍学回国了。
抗美援朝爆发后,中国学生在美国受到了很多歧视。常沙娜气愤之下,辍学回去报效祖国。
恰逢一个契机,她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个贵人:身为建筑师的林徽因!
1950年,常书鸿在北京,为敦煌文物举办艺术展。得知林徽因梁思成夫妇莅临,他便让女儿常沙娜前去接待。
林徽因认识常沙娜后,认为她很有天分,便把她招到清华大学,给自己做了助教。两年的时间,常沙娜变成了林徽因的弟 子,艺术之路转向了工艺美术设计。
那时,林徽因被肺病折磨得只能卧床,她便指导常沙娜,把敦煌的图案,像是飞天、祥云之类,绘制到盘子、罐子身上,让古老的敦煌艺术,有机会走进千家万户。
后来林徽因组织设计亚洲太平区域和平会议的礼品,她建议常沙娜在丝巾上加入敦煌的鸽子元素,而不要用毕加索的鸽子,结果收到这礼物的外宾纷纷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在林徽因的亲自教导下,常沙娜技术越发熟练,对工艺设计也有了独特的见解。
可惜,林徽因未来得及完成遗愿就去世了,常沙娜却把恩师的愿望放在了心上。
1959年,常沙娜成了中 央工艺美院的一名教师。1983年,凭借着出 色的教学,她被提拔为院长。
这些年,她在实践和理论中快速成长,站在讲台上把敦煌的艺术魅力传递给一代代学生。
更重要的是,她完成了林徽因的遗愿,编制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一书,让敦煌的文化印记留存了下来。
如今,90高龄的常沙娜,依旧没有停下来。
父亲去世后,她就接过了衣钵,担当起宣传推广敦煌艺术文化的重任,活跃在一个个演讲和展会上,向世界讲述敦煌的文化故事。
@紫衫书舍
常沙娜和父亲的坚持和热爱,让原本鲜为人知的中国文明闪耀世界!
经过父女两代人的努力,敦煌璀璨的艺术文化,得以被永 久保存下来。
即便莫高窟有一日消失了,敦煌文化,也早已经屹立不倒!
致敬在时间长河里,躬身默默贡献的艺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