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新药优异的早期临床数据,往往能激发大药企的并购热情,成为BD交易的重要催化剂。
在创新药领域,不乏药企在重要会议上公布亮眼数据后,随即被大药企收购的案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胜利的天平会倾向大药企。毕竟,创新药的研发充满变数,不确定性才是最大的确定性。
最近,吉利德就在一场价值49亿美元的BD赌局中,彻底“认输”。
2020年3月份,吉利德科学掷下重金,以4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专门研究针对CD47靶点免疫疗法的ForthSeven。
日前,在公布一季度财报的同时,吉利德更新了管线进展,其中关于CD47单抗Magrolimab的6项实体瘤临床被全部剔除。
考虑到今年2月份,Magrolimab的血液瘤临床已经被全部终止。这也意味着,吉利德已经彻底“认输”。
作为CD47抗体研发最快的选手,Magrolimab出局无疑令人扼腕。当然,CD47靶点的研发还在继续。
/ 01 / 逐梦者吉利德
PD-1,这一十年难遇的大靶点,成就了默沙东,也吸引了无数想要逆袭的后来者。免疫治疗时代,大家都希望找到下一个吸金靶点,CD47就被视为这样一个机会。
作为杀死肿瘤细胞的“安全卫士”,巨噬细胞的活性受“吃”和“不吃”的信号控制。肿瘤细胞表面可能会表达“吃”信号(例如钙网蛋白),使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并消灭它们。
为了抵消这种可见性,狡猾的肿瘤细胞,往往会表达高水平的CD47蛋白,它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SIRPa结合,可以传递“不要吃我”的信号。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各大药企们开始着眼于研究针对CD47靶点的药物,希望通过阻断吞噬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让吞噬细胞正常工作,杀灭癌细胞。
由于CD47蛋白的过度表达,在所有类型的肿瘤中都很常见,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结直肠癌或胃癌、肺癌等。研究表明,这与更具侵袭性的疾病和较差的存活率相关。
也正因此,CD47靶点被视为一个有前景的靶点。Forty Seven在2020年ASCO年会更新的Magrolimab一线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Ib期临床数据显示,ORR分别达到64%和91%,更是点燃了这一赛道,吸引了吉利德等一众药企的入局。
在大家的设想中,CD47抗体药物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血液肿瘤为基石,探索实体瘤潜力”。初步实现 POC的血液肿瘤领域(如AML/MDS,临床需求迫切),并进一步将CD47相关药物作为联合疗法的基石拓展至 MM等其他血液肿瘤适应症。
在此之后,则是联合现有SoC后线治疗免疫治疗不敏感的实体瘤患者,或与PD-1/PD-L1抗体、SHP2抑制剂等联合解救治疗常规免疫治疗失败的实体瘤患者。
这也是ForthSeven选择的方向。只是,目前来看,吉利德的下注并不成功。
/ 02 / 先驱变先烈背后
任何一个靶点的成药都不容易,CD47更是如此。
CD47蛋白广泛表达于我们的正常细胞中,而不仅限于癌细胞。
虽然仅仅阻断CD47-SIRPα的相互作用,不足以引发吞噬作用,还需要钙网蛋白等“吃我”信号的助攻。但在肿瘤细胞、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阻断CD47-SIRPα的相互作用会直接引发吞噬作用。
CD47靶点难以成药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与药物的亲和力远远高于肿瘤细胞,导致血液毒性难以避免。如何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避免误伤到红细胞,成了一个棘手问题。
吉利德的Magrolimab,采用的是非常原始的一个路线:“惹不起,躲得起”,仅在IgG4抗体上去除了Fc端ADCC效应。
大家知道,抗体的真面目是IgG(免疫球蛋白)。因为二硫键数目和位置各不相同,免疫球蛋白共有4个亚型:IgG1、IgG2、IgG3、IgG4。
这些不同亚型的抗体,在血浆中含量不同,功能并不一致,对红细胞的杀伤力也有所差异。总体来看,IgG4抗体似乎是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红细胞毒性的一种亚型。
只是,目前来看,这个改造似乎不足以解决CD47抗体的血液毒性问题。
Magrolimab需要依靠费劲的“预激给药”方案来减少毒性问题。从过往的临床数据来看,虽然Magrolimab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贫血,但其血液毒性的表现依然让人揪心。
同时,因为Magrolimab结合红细胞的特性而产生的“抗原沉没效应”又间接影响了其临床疗效。
抗体的改造并不成功,或许是吉利德停止Magrolimab研发的核心原因。
今年2月7日,吉利德宣布已终止Magrolimab用于治疗AML的III期 ENHANCE-3 研究,FDA将所有 Magrolimab 针对MDS和AML的研究(包括相关的扩展研究项目)置于全面临床搁置状态。
原因在于,IDMC评估最新数据发现Magrolimab+阿扎胞苷+维奈克拉无治疗效果,且增加了死亡风险(主要由感染和呼吸衰竭引起)。
/ 03 / 探索仍将继续
作为先行者,Magrolimab的出局,虽然令人扼腕,也一度令市场担心CD47的成药问题,但是,CD47靶点的探索之路并不会因此而终结。
在面对CD47靶点的挑战时,海内外药企已经展现出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减少CD47药物与红细胞的结合以降低潜在的副作用、放弃CD47抗体的直接杀伤作用以寻求新的作用机制、开发双特异性抗体以及探索联合用药策略等。
不同的研发思路催生了多样化的药物分子,这些分子在生物学特性、临床安全性和疗效上各有千秋。
因此,单一药物分子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不能够作为评判整个靶点价值的终极标准。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从早期CD47分子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新一代CD47分子的药企,仍然有机会在这场竞赛中取得成功。
当然,吉利德的这次经历也给市场敲响了警钟,提醒着后来者:在创新药的研发道路上,成功并非易事,药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对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有所准备,以科学的态度和审慎的策略,应对研发过程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