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依旧面临着许多困点难点,尤其对我国来说,作为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发展型国家,在当时主要依靠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发展,虽然要注重国家经济建设和基建水平的发展,但是农业毕竟事关四万万中国百姓的家庭温饱,所以粮食问题不容小觑,也不敢小觑。
为了在新时期推行农业发展和建设,国家也曾有过许多有益尝试,当然有实验就必定会有成功和失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时,中国农村曾掀起一阵包产到户的农村体制改革。
作为这次包产到户背后的有力推手,田家英在政策实施前夕也曾做过多次试点和实验,不过面对着世界上第一农业大国,实际运行中还是有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甚至主席还曾对田家英的有关做法大为恼火。
那么这次包产到户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毛主席又为何会大动肝火呢?
田家英种种努力1922年,田家英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带,3岁时家中突遭变故,父亲因病而亡,这也让田家英少年之时一直缺少父爱的陪伴,好在父亲在世之时有不少来往密切的好友,在这些叔叔共同的帮助下,小小年纪的田家英到了药铺当了学徒。
虽然每月靠着微薄的薪水供养家庭,但每每到月底还能留下不少闲钱买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田家英平常涉猎的书十分广泛,但在这些之中,田家英尤其以国学名著最为喜爱,尤其是像《资治通鉴》《红楼梦》这样的名家大作,更是让田家英爱不释手。
抗日战争爆发后,田家英和许多有志青年也投身到爱国主义运动之中,他们摇旗呐喊,揭露日本人的罪行。
但这些行为多少引起了学校的担忧和害怕,田家英所在的学校为避免麻烦不得已将这些学生开除,但也正是这次机会让田家英有机会和共产党走到了一起。
来到延安的田家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他的作品在延安报社上刊登,就连毛主席都被其中慷慨激昂的陈词所折服:“年轻人可是了不得啊,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后继有人。”
毛主席对田家英的重视不止体现在言语上,当时毛岸英正从苏联留学回国,因为对国家局势和发展的不了解,还需要为他请一位老师。
毛主席正发愁选谁之际,碰巧看到了田家英出版的文章,两人年龄相仿又都是爱国青年,应该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就这样田家英当上了毛岸英的老师。
做事细腻稳重的田家英展现了在写文章外的其他优点,后来主席更是破例安排他做了自己的工作秘书,那时的田家英也不过才26岁的年纪。
包产到户的先行建国之后田家英的工作重心也有所改变,1958年中央提出了干部下放政策,为了让干部更好了解基层工作,方便开展工作,但田家英却被主席半强制的留在了中央。
但主席并不是要给田家英搞特殊,三年过后,田家英带着毛主席的指示领着一支队伍前往浙江,调查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尤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田家英选取了不同地点的村庄进行详细调查,但当他把调查报告拿给当地省委政府时,却换来了意外的不理解,人们都说:“你一个没种过几天地的书生,懂什么是农作物种植吗,懂什么是管理吗。”
尽管面临着种种风险,田家英还是把这封报告原封不动的交到了中央,一时间也引起不小的反响,毛主席看完后深思道:“你这一趟去的很有价值,对于你说的食堂问题,确实有必要认真考虑下。”
除了这件事之外,在此次基层调研的相关工作中,田家英还得到了另外一个消息 那就是有些地方的村民对“包产到户”的想法。
因为各地一些缺乏劳动力的社员,还有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的妇女老幼等情况频频发生,田家英斟酌万分后还是给主席写去一封信,说明了基层面临的情况,尽管在当时他和主席还是反对包产到户的。
1962年3月,田家英带着另一支检查组到了湖南地区,作为毛主席的家乡,田家英选取这里调研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更相信这里的村民能如实反映出当前的具体情况。
这次调查研究让田家英等人大吃一惊,当地百姓对分田到户早就翘首以待,人们纷纷说着:“只要分田到户,农民一定能把产量搞上去,这样一举两得,农民也高兴。”
这番话一说完,只留下错愕的田家英等人面面相觑。
4个月之后,在权衡各方关系利弊之下,田家英还是把早就准备好了的《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的调查》这篇文章发表在了中央办公厅的《简讯》上。
在文章中,田家英延续了往日措辞激烈,直点问题的特点,敢刊登在中央办公厅的文件之上,证明田家英心中早已对包产到户有了自己的看法,他心中也清楚明白,自己的想法和当时大多数领导的主流思想完全相左,秉持实事求是的他没有退缩,但他却没想到等待自己的竟是一场未知的轩然大波。
毛主席的不解7月上旬,主席在回中南海后第一时间召见了田家英,田家英的这篇文章他当然早就看过了,对于田家英提出的种种想法主席非常担忧。
会面之时,田家英慷慨激昂的陈说着自己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如今全国已有接近30%的农民正在逐步推进包产到户的产业政策。
虽然和现有的责任制不完全相符,但为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可以逐步放开相关政策。
听完后主席缓缓的点了一支烟:“家英,你说的这些是你个人的想法,还是同志们一致的想法。”
田家英说:“主席,这是我个人和调查组同志们一起工作后得到的结论,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主席把自己的想法和田家英简单交流后说道:“现在还不是搞包产到户的时候,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没有考虑到深层次的危害。”
田家英还想说些什么,但主席的言辞一下变得严厉起来:“干工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有些事不能全听群众的,这点道理你还不明白吗。”
印象之中田家英很少见到主席如此生气的模样,田家英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些什么,以他当时的眼界来看,群众想要什么做什么党不应该完全支持和帮助他们吗,主席为何要发这么大的脾气。
在1个月之后的北戴河会议上,毛主席又重新谈起了这件事情,对包产到户提出了新的反对理由。
其实主席对包产到户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按照如今的情况来看,主席提出的包产到户可能产生的贫困差距过大、土地私有化、阶级分化、土地多贪多占、地主卷土重来,甚至危害村干部和党员这些当时不被理解的问题都是经过历史和实践证明绝对正确的看法。
主席批评田家英说他这是“本本主义”,但当时这番话对于理解和认知有限的田家英等人来说并未完全理解,很长一段时间内田家英都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自耗之中,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产生的不可兼容的冲突也让田家英十分苦恼。
本来这件事情主席认为很快就会过去,但他没想到田家英是个非常爱钻牛角尖的人。
在1966年田家英负责记录主席杭州谈话的相关内容时竟擅自删改其中内容,引起主席的强烈不满,有心之人更是在背后对田家英进行资产阶级行为的抹黑和诬陷。
5月,田家英在家中悬梁自尽,结束了悲惨的后半生。
结语:身处不同时代背景,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尽相同,对于田家英来说,面对究竟是包产到户更好,还是集体生产更有力,他以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和调研要求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即使最后被证明是有不少局限性和缺点,但是对于田家英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意见的想法和精神还是要值得肯定的,遗憾的也是他英年早逝,错过了更多为共产主义献身奉献的机会。
史料来源:[1]郑明武: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J].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