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百姓挣扎,再不警觉和改变就危险了

张闿看很久 2024-11-14 15:00:46

为什么老百姓修复房屋,种田挖地、开沟渠,退耕还林退林还耕,虾稻连种,住了半辈子房屋突然被违建被认定占用耕地,且一旦认定必须拆除,连执法人员都直拍额头:

“我连自己都不能说服。”

透过这篇文章你就能明白,这几年,为什么各地总出现“老百姓房屋违章遭强拆”“田间作物被毁”“鱼塘变耕地”“耕地变林地”等让人匪夷所思的情况;透过文章,更能深切明悟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造成了这一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文章很长,我梳理总结大家可以静下心看看。

榆树市司法局官方账号

这是一位基层调研者5月份去到北方的相关实录,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被执法人员安排去“拔树”,原因是他们正在进行所谓“耕地流转整改工作。”

打击各种违法占地行为,保证耕地数量。

他们确定违法占用土地方式很简单,就是通过头顶卫星拍照执法,用文章说法是,卫星图片上耕地影像呈现绿色,若在耕地上动工建房,影像就变成土黄色,一旦某个地方发生变化,系统就会自动提取图斑,这些图斑就是所谓“违法项目。”

具体判定性质,则根据2009年二次国土调查和三调统计数据。

也就说,依据二调和三调(2009年-2019年)原本国土样板,如果在这之后出现和原本不同的地方就认定占用耕地。

基于前提,他们就是去处理图斑上拔一片几亩的林地。通过对比这一处应该是基本农田,但了解后,实际情况更复杂因为这片区一开始就是耕地。但此前当地为防沙曾推行平原造林,但为保持耕地面积不变,这块地耕地是从林地硬生生挖来的,后当地感觉影响美观,又种上了树,现在需要还原耕地。

看出什么问题了吗?耕地变林、林地变耕地反反复复不知疲倦。但他们只认卫星拍摄,而且前后具有明显矛盾,此前卫星认定是耕地因为小树苗没长大,现在小树苗长大卫星认定是林地就必须整改。

这前前后后,是在反复折腾人。

文章中还提到“撂荒”两个字,魔幻的是,林变耕地之后规定不能撂荒,但此时老百姓已经放弃种地,因此还得求着花钱雇人种地,让人啼笑皆非。

造成这一结果,除卫星图斑变化和人的影响,另一个因素是技术落后。

用调研者说法:乡镇干部普遍对耕地流转和卫星图片执法工作叫苦连天。因为他们必须配合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和防止一般农田“非农化”,但往往很多时候,卫星拍摄并不准确。

卫星只能拍实际情况,但人是有基本判断的。

所以他们经常用于检测老百姓:占用农田种树、搭棚、挖池塘养鱼、建房、修路等行为。但这有一个问题,耕地耕地,为什么要处处限制老百姓耕种东西。

虽说,分基本农田和永久农田,但乡村耕种不该是百花齐放?

农村经济,走计划经济行的通吗?

为把握耕地红线,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困扰,基层干部也叫苦不迭。而卫星判断不精准常常导致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相符。比如,一二调结果冲突这就是技术原因。

简单理解,之前卫星精度一般拍摄也就一般,后来精度上去了什么都拍到了。

但这时二调与一调结果矛盾,依据规定二调所有不符合的全都要拆除。同时还体现在卫星拍摄的滞后性,最具代表性例子就是农民住了十几年的房屋,突然被认定是占用基本农田。

文章中提到,卫星拍摄偶然性、片面性。

也就是说卫星拍摄生成规则让人捉摸不透,仅凭图斑说明不了问题,还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可能你祖辈都居住的房屋,突然就违建。

可明知卫星存在很多片面性,为什么执法人员还要一意孤行?这主要源于上层考核监督与漫长反馈周期矛盾导致。

用一位基层人员话说:老百姓主动违法情况特比少,大部份是被划错了。“我连自己都不能说服”。纵观全文,最突出的矛盾点是,技术带来的对错之分和各地考核问责造成,但实际上后者更突出,也是这一切的根源。

为完成考核,很多时候不管对错就只是为完成任务了事。

文章中有段执法人员和农家对话,堪称经典,执法人员说,我去农家做工作,人家一句话把握噎住了,农家:我这鱼塘自己用了十几年了,怎么突然变成农田了?我的老房子,住了几十年,为什么划成基本农田了呢?

这说明什么?问题不一定出在老百姓本身,人家认定你违建,你就违建。

这是种种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这一过程中老百姓有苦难言又无可奈何,而机械式执法更为这一行为笼罩上一层雾霭。基层管理,可不是一管了之。

那如何做到既符合国家利益,又不伤及百姓利益是目前首要解决问题。

人,才是这一切的关键,科技手段只是辅助不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标准。如何做到既“俯视众人”又“目中有人”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管理者,更需要合理把控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