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诗在当下文坛是个奇迹。试看有几个人能靠诗歌吃饭,甚至安身立命呢?毫无疑问,余秀华用她的诗歌证明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实力,赢得了诗友们的拥护和尊重。本期我们分享她的一首佳作《和妈妈一起回家》。
《和妈妈一起回家》
诗 / 余秀华
村里扩建公路,路基都毁了
连同一直挂在天上的月亮也毁了
一场雨,把刚刚踩出的一条小径毁了
一个年老的女人拉着一个走路不稳的女人
一双沾满泥巴的脚拖着另一双陷在泥巴里的脚
一个声音说走错了,另一个声音说没有错
40岁的生日在不远的一个深夜里等着
妈妈说40岁的生日不给我过了
妈妈说我离婚了,40岁的生日过得没意思
妈妈拉着我的手回家
拉得那么紧,不允许我颤抖
妈妈说的那些话铿锵有力,不像一个病人
回家以后,妈妈房间的灯很快就熄灭了
我一夜没有熄灯
以为这样,就能早一点触碰到黎明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时不时就想起了小时候牵着妈妈的手跟妈妈到处走,由妈妈带着探索这个世界。看这个题目里就让人想起了童话、母爱、温馨,想起了一首叫《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通读一遍这首诗,我们发现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成年的女人——也就是女诗人自己,和她的妈妈在当下这个人间历经生活里重重困难后的几个瞬间的沉重感触。它里面有母爱,却是烟火满地中的爱,根本没有童话里的场景。
这首诗每三行为一节,总共有五节。
第一节里诗人先铺排场景,以景寓情。这一节的语言看似平平无奇,却在似乎平平无奇的语言中构勒出诗人绝望、无奈的心情。她这种心情通过三行诗每行里的最后两个字“毁了”形成了一种灵活的排比句式,这句式旨在增强女诗人迷茫无助的感觉表达。
路毁了,月亮也毁了。这些事物形象充满象征和暗示的意味,暗示着女诗人对前途、未来的渺茫感。路没了,光明也没了,她在这人间该何去何从呢?由此,引出这首诗中的主题诗意:跟妈妈一起回家。
第一节既是当下农村修路场景的实写,也是女诗人用心择取的富于暗示她糟糕得不是滋味的心情的侧面烘托式描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歌里的意象、形象的并非凭空而造,亦非牵强附会,而是从最熟悉的身边事物中择意而选取,自然地寓情其中的。
还好有妈妈带着——在诗人心灵遭遇黑暗的时刻,妈妈带她回家。多么温暖的诗意片段呐。第二节照应主题。
第二节里并没有提到“妈妈”两个字, 一开头诗人通过年龄特征和举止的对比描写让人自然明白了谁是妈妈,谁是女儿:“一个年老的女人拉着一个走路不稳的女人”。前者自是慈爱的妈妈,后者自是倔强的女儿,一个跛脚的孩子。
谁的孩子不是宝呢?这位妈妈拼了一生护佑自己女儿,养她长大,为她成家。这中间含辛茹苦,作为女儿的余秀华是完全明白并心痛着的。老妈妈怕没人照顾女儿,招一个上门女婿完全是为了她以后的生活着想——妈妈不可能陪跑一辈子啊。诗句很平实,对比效果生动、鲜明、感人。
母女俩一路走来的情形也通过诗句中的对比、隐喻手法达到了折射人物形象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效果:“一双沾满泥巴的脚拖着另一双陷在泥巴里的脚”。
沾满泥巴的脚象征着老妈妈, 因为劳动而变得灰头土脸、风尘仆仆的妈妈,为自己女儿操碎了心的妈妈,此时此刻正在伤心的妈妈。陷进泥巴的脚象征着已经大龄的女儿, 陷进痛苦婚姻的女儿,踏进生活漩涡的女儿,在十字路口徘徊、瞭望的女儿 。妈妈刚强有力地想把她那走路不稳、还陷进人生泥巴窝的女儿拽出来,让女儿走向正常的人生道路。
此时此刻的女儿执迷不悟,依然倔强。由此,引出了第三行诗:“一个声音说走错了,另一个声音说没有错”。
第三行通过母女两人对人生方向对错的争辩来体现她们俩各自的抉择,而最终是妈妈带着她回家。
第二节每一行的前一部分写妈妈,后一部分写女儿,让人一眼看出这是一对互相深爱、却各执一念的母女俩。这位老妈妈的护犊之情是盖过她的孩子对她的爱的,是一片天。而这女儿的执拗是盖过妈妈的执拗的,她总想飞出一片天,捅破一片天。这一节最明眼的就是对比技巧的运用,让母女两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体现出女诗人的矛盾心理感受。
前两节是顺承关系。第三节则跳跃开去写妈妈对年龄已大的女儿的忧虑。三行诗里的每一行都不离开词组“ 40岁的生日”,以此重复的技巧展开女诗人对她母亲的忧愁心结的体察和心疼。
40岁的生日在一个不远的深夜里等着女诗人,也包含了女诗人自己的忧郁感。过了40岁,老将至矣。诚然,当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说不给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内心是充满复杂的情思的,不管这个孩子乐不乐意,难不难过。而最终的原因是这孩子惹妈妈生了气:“妈妈说我离婚了,40岁的生日过得没意思”。
通过第三节第三行诗意的交底,前三行诗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个孩子,女诗人余秀华,一个任性的孩子,让她妈妈的心愿碎了一地,让妈妈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前途在哪里,正应了诗中的暗语“挂在天上的月亮也毁了”,“路基都毁了”,“刚踩出的小径也毁了”。这个妈妈一心为孩子操办好的婚姻结束了,被这个孩子毁了。可这位妈妈没有责骂她,只是说她女儿即将到来的生日过得没意思。 任谁都能猜出来这位妈妈的伤心至极。
第四节再次反复照应主题。与第二节从侧面响应主题的细腻摹写相比,这一节重在从正面描摹妈妈的一言一行的伟大和慈爱, 从而透露出诗人对母爱的沉重感觉。在妈妈眼中,不管女儿有多大,都是自己的女儿;不管自己有没有病痛,都会先为女儿打足劲,带好路,守好家。
第五节再次以对比手法来表现母女俩对诗人的人生大事所生的分明不同的感觉。到了家后,妈妈暂时心安了,也疲惫了,为了自己的女儿,为了明天的生活,早早地熄灯休息了。而她的女儿则彻夜未眠,以为很快就有美好的将来,虽然在焦虑中等待:“回家以后,妈妈房间的灯很快就熄灭了 / 我一夜没有熄灯 / 以为这样,就能早一点触碰到黎明”。
纵观余秀华这首诗,在章法结构大巧若拙,浑然天成;在语言上朴实无华,技巧浑融。它让人间烟火再现,灼烫灵魂;体现人生抉择之难,让人百感交集,真是一首写母亲的佳作。诸位诗友读了感觉如何?欢迎一起讨论交流。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