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朝鲜险些对我国开战:边境集结大军,连教材都删改了

审度 2024-01-02 16:20:35

这段历史很少被提起,但读起来却让人心情复杂。

1958年底,当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即将回国之际,朝鲜民众纷纷拿着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把志愿军要经过的道路围了个水泄不通。

为表达自己对这些伟大的中国军人的感激与尊敬,有朝鲜百姓甚至当场取下了自己的结婚戒指,当成告别礼物送给志愿军。可见在那个时间点上,经过战火洗礼的中朝两国的友谊是绝对亲密且纯粹的。

然而谁能料到,仅短短11年后,朝鲜竟近乎忘恩负义地与我们反目成仇,在鸭绿江边大量屯兵,东北国境线局势一度十分紧张。据说在“老大哥”苏联的暗中支持下,当时朝鲜高层是下了全面开战的准备的,以至于朝鲜方面做了许多准备,连教材中对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的讲述都删改了。

这段往事说来也并不复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事情要从抗美援朝结束说起。

彼时,虽然中国人民志愿军近乎奇迹般地击退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国际社会中一举站稳脚跟,但这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当时新中国国力衰弱的局面。即便如此,对于朝鲜这个“小老弟”,我们还是尽最大努力地展现着真诚与慷慨,甚至在相当一部分本国百姓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对朝鲜输送了一万多吨粮食。

至于其他方面的援助更是无法计数了:据相关资料统计,战争结束头几年,中国便为朝鲜人民建设房屋超过4万座、桥梁4000多座;仅1954年~1957年,短短4年内,中国无偿提供给朝鲜的各种援助总价值接近人民币8亿元。

另外一件事更加触目惊心:1961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国家财政出现了约10个亿的赤字,可我国依旧勒紧裤腰带,如期足量地将援助送到朝鲜。然而,朝鲜方面却在当年底突然提出“增加煤炭供应”的要求,无奈之下,我国只能减少对国内企业和民众的煤炭供给,硬凑出8万吨送了过去。

除此之外,朝鲜大量公路、铁路、工厂等设施,都是由我国承建的。毫无疑问,那会儿我国当真把朝鲜当做“自家兄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如此真心并没能换来对方的真心,反而令“斗米恩担米仇”的尴尬故事再次在历史中上演。

原来在1947年,美国凭借一纸“马歇尔计划”迅速扩大着他们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两年后,苏联方面也针锋相对地出台了“莫洛托夫计划”,于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冷战时代,美国和苏联两位“带头大哥”最大的区别在于,在瓜分利益时,美国必须确保分到大头,小弟们只能跟着喝口汤,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不会过多地干涉小弟们的“家事”;而苏联对小弟的帮扶是倾尽一切、毫无保留的,但前提是小弟必须“听话”,对苏联的命令亦步亦趋。

因此,经互会名义上是要搭建一个各加盟国互帮互助、互通有无的平台,实际上却成了苏联一手分配阵营内部资源的工具。

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莫斯科放出消息,称考虑让朝鲜也加入经互会。后者十分明白,一旦获得了苏联的青睐,他们能够获得的利益要远大于中国提供的。因此,在对华态度上,朝鲜出现了动摇。

另一边,自从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苏联国力不断上升,逐渐达到极盛状态,与之相应的是,莫斯科也拿出更加强硬的外交策略,以近乎大国沙文主义的手段强行干涉别国内政。

这段时期,中苏两个“红色大国”就意识形态和路线等问题上出现分歧,且矛盾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分道扬镳,夹在中间的小弟们不得不选边站队。此时,苏联对朝鲜的援助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超中国,苏联方面更是批准朝鲜延期偿还战争时期欠下的巨额贷款,免除利息。

在无法拒绝的诱惑下,朝鲜毫无悬念地抛弃了我们,倒向了苏联。

如今想想,那段历史时期中国的处境实在令人后怕:我们不但要对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更要同苏联和它的一帮小弟斗法,可以说是要凭一己之力对抗两大阵营。而即便环境如此险恶,中国硬是直挺挺地闯了过来,由此不得不感叹前辈们的坚韧与勇气。

话说回来,有了苏联这棵参天大树可以依靠,朝鲜便急不可耐地同我们划清界限,仅一组数据便可以说明一切。

1966年,中朝两国的贸易额约为2亿美元;1968年,该数字便拦腰截断。1969年,两国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已跌破1亿美元。另外一些史料也能够说明当时两国关系的紧张:朝鲜政府甚至修改了教材中对于抗美援朝历史的讲述,关停所有与中国相关的企业,驱离中方人员,似乎一切都奔着断交和开战去了。

与之对应的是,就在当年,苏、朝两国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议,苏联承诺会在未来6年内向朝鲜提供大量援助,其中包括大额贷款、巨量的石油、钢铁等,一手为朝鲜打造重工业体系,而条件是朝鲜必须“听话”。

事实上,这轮利益交换却确实让朝鲜吃了个盆满钵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国经济实现了腾飞,成为当时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显然,朝鲜方面忘恩负义的做法确实过分,我国民众得知后气得不行,后来两国陈兵边境对峙时,不少百姓特意跑到边境上怒骂朝鲜军队。而对方也不甘示弱,架起喇叭凶猛还击,两边你来我往打起了“骂战”。

与此同时,双方私下里也是小摩擦不断,擦枪走火的事情时有发生。

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苏关系高度紧张,朝鲜政府受到莫斯科指使,在中朝边境集结大量集结军队,对我方施加压力。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早在3年前,朝鲜就炮制过一次几乎一模一样的危机。

试想,当一个国家在自己都饿着肚子的情况下,仍硬挤出物资帮助另一个国家,而后者却在吃干抹净后翻脸不认账,反而在遇到更富有的“下家”后反而背刺一把。绝大多数国家陷入这样的处境,想必都很难咽下这口气。

然而,就在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我国再一次拿出了“以德报怨”的大国气魄,用令人难以置信的气度化解了危机。

1969年国庆节前一天,我国突然向朝鲜政府发出邀请,希望朝鲜方面派遣代表团参加新中国成立20周年大庆。对方在接到邀请后当即召开高层会议,经过讨论,朝鲜政府最终决定应邀,代表团在当天便抵达北京。

国庆节当天,毛主席亲自接见了朝鲜代表团,明确表示中朝两国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积极向朝鲜方面传达和平信号。显然,我国的这一番操作极大程度地打消了朝鲜政府的顾虑,没多久,对方也礼尚往来地邀请周恩来总理访问朝鲜。

对于这次访问,中央领导展现出了极高的重视,演讲稿由周总理亲自完成,并专门找到毛主席校对,两人一起修改润色。1970年4月,中国代表团专机抵达朝鲜,金日成在机场迎接。

在其间的多次会谈中,双方间的许多误会得到化解,两国政府在多数问题上达成共识。在这次访问中,两国领导人还共同祭奠了志愿军烈士,共同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两国关系毕竟经过了血与火的淬炼,还是有些感情的。

我方代表的诚意打动了朝鲜政府,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也非常坦诚地向周恩来总理表示:其实朝鲜并非有意同中国作对,而是苏联那边给的实在是太多了,朝鲜急需要那些援助来建设发展。对于朝鲜接受苏联援助等问题,毛主席大方地表示理解。

随后,笼罩在中朝边境的乌云散去,两国关系终于回到正轨。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不方便做过多的评价,但毫无疑问,它又一次印证了那句真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11 阅读:2629
评论列表
  • 2024-01-03 08:06

    真要想动手靠诚意行吗

  • 2024-01-03 08:11

  • 2024-01-03 08:11

    真的假的难道鲜血没有凝成友谊反倒结成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仇恨了?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