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打开手机,看到一群美国网友涌入中国社交平台,讨论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其中不少人的故事竟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有人为了支付医疗费被迫放弃治疗,有人拼命工作却依然住在摇摇欲坠的拖车里,还有人要靠借钱给孩子买午餐……
这是中美网友在小红书上对账后发现的美国部分网友的生活现状。
为什么人均GDP高达6.5万美元的美国,底层民众却过得如此艰难?
当基础民生成了资本牟利的工具,普通人的生活究竟会有多糟糕?
以医疗为例,这个领域在美国堪称“吸血产业”的典型。
美国的医疗系统完全市场化,病人需要支付高额的保险费用,而即便是投了保险,也远远不能免除看病时的大额开销。
而这还不是最糟的部分。由于医院、药企和保险公司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看病账单往往高得令人咋舌。
一场普通的急诊手术可能需要支付上万美元,而患一次重病,轻则让家庭债台高筑,重则彻底摧毁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医保制度显得友好得多。
普通人每年支付几百元医保费,看病时大部分费用由医保报销,重大疾病还有减免措施。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对医疗系统进行干预,防止医疗成本被资本推高。
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医疗问题,但显然,整体的医疗负担远低于美国普通家庭。
教育方面,美国底层民众面临的困境同样严峻。
在美国,一名普通大学生一年需要支付1万到3万美元的学费,为了完成学业,大部分人选择申请助学贷款。
而中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中国大学学费普遍较低,普通高校每年仅需几千元,国家还提供免息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后再偿还本金即可。
美国人听到这些数据时,往往目瞪口呆,感叹中国的教育成本实在“太良心”。
再来说住房问题。尽管中国房价高企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家庭住房拥有率仍高达96%。
相反,美国的住房拥有率仅为65%,其中很多人依然背负着沉重的抵押贷款。
更糟糕的是,美国的房租高得惊人,一套普通的公寓每月租金超过1500美元,对于月收入仅3000美元的家庭来说,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收入都用在了住房上。
而每年需要缴纳的房产税、房屋保险更是让人雪上加霜。
这种经济压力迫使许多家庭选择租住破旧的拖车房或其他廉价住所,即使这样,依然有人因为支付不起租金而无家可归。
基础设施的费用更是让美国底层民众喘不过气。
水电费是必不可少的开支,但在美国,平均每月超过200美元的水电费让许多人感到吃力。互联网和通信服务费用同样不便宜,每月动辄上百美元。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做到普惠。
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和电力供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地区的居民往往要支付额外的高额费用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似的服务。
相比之下,中国电网和互联网的普及性大大降低了普通人的生活成本,即便是边远农村地区,也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接入这些服务。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美国这样一个经济体,民生成本却如此高昂?
答案很简单:基础民生行业全面私有化。
这种模式虽然追求效率和利润,却忽略了普通人的基本需求。而更令人心寒的是,美国的高成本生活并非完全是市场规律的结果,更多是资源分配的错配。
想象一下,如果这些资金能够用于减轻普通人的医疗费用、教育成本或住房压力,美国底层民众的生活会改善多少?
此外,美国的高额贸易战成本也是民众生活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通过提高中国商品价格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但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最终伤害的是美国普通消费者。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许多低技能岗位将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这对美国的底层劳动者来说无疑是另一场生存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的干预和保障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美国政府目前的政策重点似乎并未放在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上,而是继续将资源用于军事和国际干预,这无疑让人对未来感到担忧。
对比中美两国的民生现状,显而易见的是,政府干预的力度直接决定了普通人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虽然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基础民生的保障体系显然更有效率。而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总量,却让大部分普通人深陷成本的泥沼。
这并不是说一个模式优于另一个,而是说明市场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基础民生成了资本的“吸血工具”,受害的永远是最普通的劳动者。
或许,这才是美国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一个社会的真正成功,不在于它创造了多少财富,而在于财富如何分配,民生如何保障。
如果将资源更多地用于满足普通人的基本需求,美国也许能摆脱现有的困境,走上一条更加平衡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