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这几年,我发现,影响孩子成长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都藏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里。
如果不想和孩子剑拔弩张,一天天的鸡飞狗跳,就得把诸多小事拎清楚:
把孩子眼里的小事,特别当回事
把我们眼里的小事,别太当回事
有的小事,可以推动孩子的成长
有的小事,只会消耗孩子的能量
01
儿子把手蹭烂了,大声地喊叫道:妈妈!我的手烂了!流血了!啊啊啊啊,好疼啊!
我听见流血两个字,心头一惊,赶紧跑过去查看。
哦,确实烂了,手腕那里蹭破了皮,其状......如一粒沾了番茄酱的芝麻。
嗯,对,就芝麻粒那么丁点大的伤口。
儿子左手扶着右手,右胳膊紧紧贴着身体,一动不动,五官挤在一起,哭哭唧唧起来。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骨折了呢。
我赶紧表达关心:哎呦,真的流血了呢,这得多疼啊。
儿子撇着嘴说:妈妈,我的手动不了了,可能写不了作业了。
听到这,你可能会下意识觉得,他就是借题发挥,其目的是为了逃避写作业对吧?
其实不是的,这个小小的伤口在孩子眼里,真的是很严重的大事。
他害怕、疼痛的感受也是真的,并不是装出来的。
这是认知水平的局限,而非矫情。
我对儿子说:你很害怕这个伤口对吧?我有个能让你的伤口变好的主意,先贴上创可贴,保护伤口。
儿子紧接着说出了另一个主意:然后早点睡觉,让细胞修复伤口。
贴上创可贴两三分钟以后,他惊喜地说:妈妈,我觉得我的手能动了,伤口好像没那么疼了。
然后,他开始写作业了,入睡也很顺利。
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在婴幼儿阶段的时候,如果手烂了、摔倒蹭破了皮、流血了。
都会惊慌害怕,哇哇大哭,仿佛天塌了一般。
但是父母总会认为孩子小题大做,不够勇敢。
在孩子的眼里,伤口再小,也是伤口,疼痛再小,也是疼。
但在父母眼里,伤口分大小,小伤不值得哭,大伤哭了也没用。
我们总是会对孩子在意的小事不以为然。
孩子喜欢的玩具丢了,嚎啕大哭,我们会说:
丢了就丢了呗,给你再买一个不就行了,哭两声就行了,别没完没了的。
孩子好不容易搭起来的积木倒了,生气爆哭,我们会说:
不就是个积木嘛,你重新搭就好了啊,至于吗?
我们否定了孩子在意的小事,也否定了他们的感受。
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应该有生气、担忧、恐惧等不好的感受。
如果出现这些感受,就是错误的,应该要感到羞耻。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原生家庭对孩子最大的祝福,是让孩子学会信任自己的感受。
我的感受没有错
我的感受能被父母看到
我的感受能被父母接纳
孩子眼里的小事,以及因为这些小事产生的感受和情绪,我们得当回事。
当回事不仅仅是说:我懂你。
还要延伸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深度。
这样一来,情绪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02
晚饭时,儿子说:妈妈,我觉得你和别的妈妈不一样。
我好奇地说:怎么个不一样呢?
儿子说:我同桌不小心把本子撕烂了,她就说完蛋了,回家要被妈妈揍死了,如果我要是不小心把本子撕烂了,你就不会揍我。
老母亲很是欣慰啊,看来我没有给儿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把本子撕烂了,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没必要把孩子揍一顿吧?
之前有一句话传播度非常广,叫做: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比如孩子吃饭掉一桌子米粒,父母就指责孩子浪费粮食,然后搬出困难年代吃不上饭的经历来作对比。
孩子洗漱水龙头开得大了点,父母赶忙关小,批评孩子浪费水,说这些水都是钱买来的,又说世界上哪个地方的孩子都没水用。
孩子在纸上画画,没有画满就换了一张新纸,父母立刻制止,教育孩子要节约用纸。
任何一件小事,都能让父母逮住,纠错,上纲上线。
不浪费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纸等细小的习惯,是需要给孩子培养起来的,这本身没有错。
错的是很多父母采用了一种指责、批评的消极方式传递给了孩子。
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错误的,都要被纠正。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畏手畏脚,他想做但又害怕自己做错,担惊受怕,小心翼翼。
这些小事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都会重复出现。
次次被纠正,件件做不对,这才是消耗孩子的地方。
消耗掉的是孩子积极探索的欲望,不怕失败的底气,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松弛、乐观的态度。
即便真的是孩子做错了,我们也要点到为止,减少批评的部分,放大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部分。
本子撕烂了?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如何做能弥补这个失误,比如拿胶带粘一下?
牛奶洒地上了?这确实很糟糕,别着急,我们一起来收拾,你觉得我们需要什么工具?纸巾,还是拖把?
孩子认知水平低,大脑发育不够完善,很多我们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他们是真的做不好,做不到。
那些孩子暂时做不好、做不到的那些小事,我们就别太在意。
别让喋喋不休的指责占满孩子的心理空间。
03
我特别喜欢看儿子放学。
都是些一年级的小豆丁,背着书包,甩着胳膊,认真地向前踏步走。
老师手里拿着贴纸、牛肉干等小奖励,看到哪个孩子走得端正,就及时奖励一个。
每天儿子都能从口袋里掏出牛肉干、跳跳糖、贴纸等小礼物,自豪和喜悦溢于言表。
你以为孩子是真的喜欢吃牛肉干、跳跳糖吗?
不是,或许你家买的牛肉干他一口都不碰。
他就喜欢吃老师给的。
因为只有被老师表扬了、认可了的孩子才能拿到牛肉干和跳跳糖。
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无关奖品大小。
没想到吧,老师们就是用这些小小的零食,拿捏住了孩子们,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的。
小奖励,大认可。
我能行,我真棒。
孩子们要的不过如此。
我见过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不好好吃饭、注意力不集中的案例。
每一个案例中,父母都吝啬于表扬孩子。
你们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某一天我们情绪好,夸了孩子一句。
立马发现孩子像被打了鸡血一样,咔咔咔把作业写完了,又快又好。
孩子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自豪地对家长说:太简单了,我还想再写十道算术题。
你要是再给他一个拥抱,一个亲亲,一个赞的手势,今天这作业就跟开了外挂一样丝滑。
一个小小的零食,一句短短的表扬,都能极大地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
能给孩子带来胜任感、成就感的小事,我们得多做,常做。
《儿童恐惧心理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儿童成长的家庭氛围就如同他们呼吸的空气。
这一氛围会进入他们的身体,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这将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
尊重孩子的小感受,包容孩子的小错误,认可孩子的小进步。
这样的家庭氛围,其实我们只要小小的改变一下,就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