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西汉南越国玉盒

文字绘者青青 2024-09-09 01:14:44

这是一只非常小巧的玉盒,高7.7厘米、口径9.8厘米、壁厚0.3-0.4厘米,青玉质,晶莹温润,内外光洁,有部分褐色沁斑。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玉杯,就像我们四川人喝盖碗茶的那种盖碗小茶杯。后来了解到它的器身与器盖扣合得非常紧密,显然不是茶具,而是存放珍贵之物的玉盒。

图片来自网络

存放什么珍贵之物呢?出土时该玉盒就在墓主人头部附近,不过很遗憾,盒中空无一物。但在墓主人的脚部附近,另陪葬有一银盒。银盒中有药丸残存。

所以研究者多认为该玉盒也是用来存放珍贵丹药的,与银盒互相呼应。

盒盖隆圆,顶部立一桥形钮,内穿一绞丝纹圆环。钮高8毫米,环径2.8厘米。

别小看了这一活动圆环,它背后的工艺可不简单。盒盖和圆环本是同一块玉料,需要分别雕刻,然后在二者连接部分掏空。这样才能使圆环套接且活动自如。

图片来自网络

盖面纹饰分3区:中心饰八瓣柿蒂纹,中部饰勾连谷纹,外缘饰四组勾连云纹和花瓣纹相间。

柿蒂纹,是传统的吉祥纹饰,特点是“一尖两弯”,与柿蒂相似而得名。

因柿树的寿命长,“柿蒂纹”也被赋予了永久、兴旺的美好寓意。

图片来自网络

盒盖里面饰变形的凤鸟纹。

可以看到盒盖一侧原已破裂,有一道较大的裂痕。古人在裂痕两侧钻有两组对称的小孔,并在内侧刻有凹槽,以线绳把破片连缀起来。不过如今展厅所见的,应该是以现代方法连缀的。

盒盖内外线图 来自网络

除了修补的四个孔,另一侧差不多的对称位置也有两个稍大点儿的孔。

个人猜测,当初修补时,不只是用线绳连缀,可能还在孔洞里嵌入了玛瑙之类的。为了保持平衡美观,也在对称位置打孔装饰。

盒身如碗,圈足低矮。外壁亦饰3圈纹饰:上圈饰四组勾连云纹间花瓣纹,中圈饰丁形勾连云纹,下圈饰绹索纹。

这件小小的玉盒在破损之后还被修补使用,且被南越王珍爱有加,精美绝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珍贵。

当然,古玉都很珍贵,但特别对于地处广州的南越国来说,玉料更是稀少。甚至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都是第一代南越王从中原带去的战国玉器,并非在南越国制造的。

这个问题还有待专家研究,但玉料在南越国特别珍贵是毋庸置疑的。

如此珍贵的玉料,制成容器就更显奢侈了。玉容器,和陶容器、铜容器的制作原理完全不同。

陶容器,直接用泥巴捏成然后烧;铜容器,将铜浆注入模范中铸造。二者都可以称为“增材工艺”,浪费很少。

而玉容器,则是个“减材工艺”,要使用掏膛技术把玉料内部掏空,才能形成空间容物。工艺复杂不说,那些掏出的玉料可都成了玉渣,完全不能用了啊。这也是为什么玉容器出土较少的原因。

底部 图片来自网络

这件玉盒还有个绝招,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盒盖和盒身扣合得非常紧密,几乎严丝合缝,是存放丹药的最理想器物。

你说,南越文王赵眜怎么能不爱呢?就算是盒盖裂了,想换也没有替代品啊!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汉,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南越文王赵眜墓,藏于南越文王博物院。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