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法拍房量价齐跌,中国房价筑底成功?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5-01-14 16:04:37

今天想问大家一个问题:2024 年,中国房价见底了吗?

作为一个高达 500 万亿人民币的超级市场,过去三年,中国房地产经历了超过 25% 的深度回调,让人不禁感慨:“房子还值钱吗?” 房价是否触底,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在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今天,我们结合最新的法拍房数据,为大家梳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并大胆预测未来趋势。

2024 年,全国各类法拍房共挂拍 76.8 万套。法拍房,一直被视为房价真实供需关系的 “地心引力”,供给激增,价格自然承压。而 2024 年,全国法拍房数量依然维持高位,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法拍房的挂牌量几乎是成倍增长。

为什么这数据这么重要?它不仅是 “便宜货” 的代名词,更是房地产市场困局的晴雨表。当一个市场中法拍房数量维持高位时,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上的压力正在逐步传导到房产领域,这直接影响了二手房价格和新房成交量。

当前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征:

二手房库存高企:无数房源挂了大半年,价格降了又降,仍无人问津。甚至有些房主自嘲:挂牌就像 “摆地摊” 。

新房市场失色:开发商的促销口号已经从 “买一送一” 变成了 “白菜价甩卖”,但效果依然有限。过去那种 “买房即赚钱” 的时代,早就变成了 “买房即亏”。成交量低迷,市场像冻住了一样,成交量徘徊在历史低位,交易活力几乎消失殆尽。价格呢?不用大风吹,只需一点时间,便像沙堆一样自然崩塌。

回看过去三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硬着陆似乎已走到一半,全国房价平均下跌 25%,很多人对此感到恐慌。但即便如此,降息、降首付等利好政策也没能扭转市场下行的趋势。这背后的原因,藏着两个大问题:

收入跟不上房价:过去 20 年的房地产繁荣,靠的是高杠杆和高预期。然而,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收入增长根本追不上房价,高杠杆的美梦,成了许多人不堪重负的噩梦。

信心危机:当房价一再下跌,买家和投资者的信心也随之破碎。“房住不炒” 的大势所趋,让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被大大削弱。说白了,现在谁还敢把买房当理财?

那么现在泡沫挤干净了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虽然房价下跌显著,但房产库存和债务压力依然沉重,特别是对于一线城市和重点二线城市之外的地区,市场的调整尚未结束。

法拍房数量对整个市场有两大关键影响:

对二手房的价格冲击:法拍房的低价如同一块沉重的砝码,直接压低了二手房市场的心理预期。当买家发现市场上到处都是更便宜的选择时,那些原本挂牌的二手房就更加无人问津。一句话:为什么要多花几十万买二手房呢?

对新房销售的间接影响:开发商为了抢占市场,不得不大幅降价,与法拍房抢夺购房者。然而,这种降价并非灵丹妙药,在当前购房意愿极度低迷的情况下,开发商的努力更像是用力过猛,却换不来热烈掌声。

法拍房市场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个体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也暴露了房地产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房价还能反弹吗?这个问题就像每个寒冬中人们对春天的期待。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长期看: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已经大幅削弱,即便房价能反弹,幅度和速度都很难再回到过去 “一天一涨停” 的时代。

短期看:政策是否给力依旧是关键变量。但现实是,政策的 “药效” 似乎在逐渐失灵。降息、降首付的组合拳没有换来成交量的明显回升,各地松绑限购,市场反应平平,购房者依然观望。一句话总结:反弹希望渺茫。

从日本经验看中国房价的未来

让我们回顾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崩盘,它像一本警示录,为我们提供了三大启示:

长期横盘不可避免:日本房价在泡沫破裂后,经历了长达 20 年的横盘甚至下跌。市场需要时间消化库存,也需要时间重塑信心。

城市分化加剧:东京等核心城市的房价相对坚挺,而地方城市的房价则几乎归零。中国未来可能也会面临类似的区域分化。

投资逻辑转变:房地产不再是 “一夜暴富” 的工具,而是回归到居住属性。

2025 年 1 月 7 日,官方发布了 2024 年法拍房数据。数据一出,市场一片哗然。

2024 年,全国共挂拍 76.8 万套法拍房,实际成交 17.6 万套,总成交金额 3308 亿元,同比减少约 6.7%。

乍一看,数字或许显得平平无奇,但背后的含义却让人心头一紧。

细看住宅部分,成交 11.7 万套,单次拍卖的成交率仅为 18.4%,比 2023 年略低。住宅成交总金额 1635.9 亿元,同比减少 1.9%;成交均价 9128 元 /㎡,又跌了 1.1%。不论是价格还是成交率,双双下滑,法拍房市场依旧延续 “量价齐跌” 的态势。

稍有亮点的,是清仓率略微上升。2024 年,法拍房的清仓率达到 31.4%,比 2023 年的 30.3% 高了一点点。但这背后却有 “隐形之手” 在操作。2024 年 10 月,《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司法拍卖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回购了一部分法拍房,将其用作保障性住房,这才稍稍改善了清仓率。换句话说,没有这层 “托底”,法拍市场的数据恐怕更难看。

2024 年,法拍房的挂牌总量虽然比 2023 年少了 7000 套,但全年新增 16.9 万套。每一套法拍房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失去住所的故事:

・有的是创业失败,企业倒闭的老板;

・有的是因失业、裁员而无力还贷的家庭;

・有的是房价高位杀入,杠杆太高最终赔光积蓄的年轻人。

这些房子,变成了一场场低价拍卖的标的。

2023 年,全国法拍房的平均成交价为每平方米 5255 元,而到了 2024 年,这一数字已经跌至 4611 元,同比下降了 12.3%。成交价格只有市场评估价的 72%,在 2023 年成交价格还在八成左右,到了 2024 年就只剩下了七成左右,2025 年的成交价可能要向六成靠拢。

银行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变化。曾经,银行对断供者毫不手软:拍卖、收房、追债,一气呵成。但如今,法拍市场流拍频频,房子根本卖不出去,银行反而成了烫手山芋的持有者。于是,策略逐渐软化,保住业主,就是保住房子;保住房子,就是保住资产。这样的新思路正在成为主流。宽限还款期限、减免部分罚息,正在成为银行化解风险的主要手段。这不是因为银行变仁慈了,而是他们清楚 —— 一个循环流拍的市场,只会让自己深陷泥潭。

对购房者来说,法拍房代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 资产可能继续贬值,甚至带着法律纠纷的风险。在市场情绪低迷的背景下,谁敢轻易接手这样一笔 “烫手的山芋”?

2023 年,法拍房的成交价还能勉强维持在八折左右;到了 2024 年,这个比例已经跌破七折。而到了 2025 年呢?六折、五折,会不会真的变成常态?

法拍房,正在复刻日本的 “泡沫教训”?

提到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例子。曾经的繁荣,如今却成为了经济学反面教材。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曾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反思。

当年的泡沫破灭,经济影响立竿见影。最初,日本央行的反应如何?答案令人唏嘘 —— 对于那些陷入危机的银行,他们迟迟没有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直到八年后,才开始重新注资,试图让银行恢复资本化。而这八年,已足够让日本经济陷入 “失落的二十年”。

今天的全球央行们,显然吸取了这一教训。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的书中明确提出,一旦泡沫破裂,必须迅速干预。这不仅是为了稳定资产价格,更重要的是保护信心!是的,比黄金还珍贵的信心,没有信心,市场便失去了灵魂。

泡沫破灭后的连锁反应

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崩盘,带来的不只是房价的暴跌,还深刻影响了人口和经济。很多人忽略了一点:泡沫破灭让生育意愿下降,劳动人口减少,购房需求也随之萎缩。人口减少叠加快速老龄化,直接导致了对未来人口增长的悲观预期。

人口不增,企业投资扩张的意愿就会下降,进一步削弱借贷需求。没有投资,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价格就涨不上去。于是,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 “怪圈”:企业不扩张,反而存钱,或者将资金投向海外,国内经济活力渐失,GDP 增长率从 1981 年的 4.7%,到 1991 年之后的仅 0.7%。投资萎缩、需求不足,通缩成为了经济的 “常态病”。即使采取零利率、负利率政策,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早已破裂,经济也无法提振。

由此可见,“高房价抑制经济发展” 的说法在日本案例中并不成立。房价始终是 “果”,而非 “因”。真正的关键,是房产背后的杠杆问题 —— 那是一场政府、企业、家庭三方的博弈。

中国会走日本的老路吗?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 2023 年迎来了剧烈下跌。本以为年初的低基数会让 2024 年迎来复苏,没想到跌幅依旧是两位数!二十多年积累的信念,在短短三年内土崩瓦解。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的观念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房子是消耗品,是 “会贬值的消费品”,只能租,不能买。这种心理,与日本泡沫破灭后年轻人的想法如出一辙。

如今,中国的房地产销售量已经 “硬着陆”,但房价呢?虽然下跌了 25%,还算不上 “硬着陆”。问题是,如果市场持续低迷,流动性崩溃,那就危险了。一旦遭遇类似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冲击,长期积压的卖盘可能引发 “抛售潮”。届时,流动性枯竭,将进一步侵蚀家庭资产和经济预期。

房子,是连接经济三大主体的纽带。政府、企业、家庭 —— 房地产是连接这三者的核心环节。政府通过卖地融资,企业通过开发挣钱,家庭则通过买房储蓄或投资。这是中国房地产财政的底层逻辑:政府借未来的现金流能力换取现在的基建发展。这种模式曾经被认为是 “刺激经济” 的良性循环:政府用卖地收入完善城市基建和招商能力;企业通过开发拉动就业;家庭则因房产升值增加财富。最终,所有人都受益,经济得以高速增长。

但如今,这一模式正逐渐失效。降准、降息为何不灵?因为货币已经失去了承接的主体:

・政府失去了高价卖地的市场;

・企业失去了开发的热情;

・家庭则失去了对房产升值的信心 。

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急剧降温,犹如一头 “灰犀牛”,其冲击力远超预期。这场危机不仅波及了经济,更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信心和民众的资产负债表。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急剧降温,政府已祭出多项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民间对这些政策的信心逐渐减弱,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以 “收储” 政策为例,虽然旨在稳定市场,但其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引发了国有资产流失和道德风险的担忧。

在中国,房地产长期以来被视为重要的财富保值增值手段。数据显示,中国家庭财富的 70% 以上都与房地产相关。一旦房价出现大幅波动,将对居民财富产生巨大影响。房价下跌 25% 意味着居民财富大幅缩水,这将严重打击消费信心,进而影响整个经济。

关于房地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房地产是经济发展的引擎,能带动上下游产业,促进就业;也有人认为,房地产的高速发展挤压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日本的教训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最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硬着陆,像是一头猛然出现的灰犀牛,带来的冲击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期。这个冲击不仅波及经济,更深刻影响了社会信心和百姓的资产负债表。更让人无奈的是,政策似乎已经打光了手中的 “好牌”,而民间对这些政策也渐渐 “不买账” 了。就连 “收储” 的尝试也迟迟没有水花,甚至还伴随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隐忧和道德风险的担忧。基层缺乏动力,政策工具的效力似乎进入了 “冰点”。

但我们不能不关注,房地产对财富效应,对百姓消费,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不仅是过去三年的关键因素,也将成为未来十年的重要因子。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日本的经验,你就明白了。

先给大家一个可能并不熟悉的数据:中国家庭财富的 70% 都集中在房地产上!剩下的,才是理财、股票、债券、现金等等其他资产。想象一下,当房价下跌超过 25%,意味着所有人都被强行 “减负” 了一次。这种财富缩水对消费和经济的打击,可想而知。

那么,房子到底是经济发展的阻碍,还是果实?这是一个在网上争论不休的话题。一方认为,高房价和高房租正在抑制经济活力;另一方则觉得,有了房子才有货币宽松,才能刺激经济增长。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日本的教训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疯狂的上涨。从 1980 年到 1990 年,短短十年时间,日本股市涨了两倍,大城市房价飙升 130%。然而,泡沫的破裂总是突如其来。1990 年,日本股市开始暴跌,这股跌势迅速传导至房地产市场。从 1991 年到 2005 年的 14 年间,日本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指数下跌了 76%。

1985 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签署了 “广场协议”,通过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逆差问题。这一协议直接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出口造成冲击。为了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压力,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连续降息,以刺激内需。然而却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短短几年内,日本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泡沫膨胀至极。

到了 1990 年,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并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连续加息,将利率从 2.5% 提高到 6%。同时大藏省(现财务省)也开始控制不动产融资总量,类似于今天中国的 “三道红线” 政策,限制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最终紧缩政策导致房地产和股市迅速降温,资产价格开始暴跌。大量企业和个人因无法偿还贷款而破产,银行也面临大量坏账。

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被称为 “失落的十年”,甚至延续至今。在 1990 年,日本的城镇化率突破 75%,而人口增长率已低于 0.3%。二十到四十九岁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1993 年时,日本的户均住房数量为 1.11 套。此时的日本,仿佛与今天的中国经济困境有所相似:经济长时间低迷,GDP、人均 GDP 等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偶尔出现负增长,资产缩水,企业贷款困难,失业率上升,社会生产和需求动力双双不足。

1993 到 2004 年间,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一直在下降,经济无法扩张。1999 年至 2021 年,GDP 年均增长率仅为 0.9%,人均 GDP 增长率为 0.8%。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房地产价格下跌了,大多数日本家庭的负债率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意味着,日本的家庭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一直在 “死扛” 房贷。很多家庭直到现在依然在承受沉重的债务压力。而这种杠杆化的经济模式,不仅让企业苦苦支撑,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和 “躺平” 现象的出现。去杠杆的痛苦使得大量企业和金融机构破产,工作岗位大幅减少,失业率迅速攀升并维持高位,民众信心丧失。日本的完全失业率直到 1994 年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此后经济依旧艰难复苏。

回头来看,中国的房地产 “硬着陆”,以及土地财政模式的困境,毫无疑问也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政府、企业和家庭都必须面对深刻的改革。哪里有钱赚,哪里该省钱,哪里又该回避?这些问题需要深思熟虑。这不仅是一个短期的局面,更是一个可能持续长达十年的周期性调整,涉及结构性转型与经济转型。简单总结就是:去杠杆、还债务、失业率上升、收入下降、出生率低迷、人均收入增速放缓。

这种经济现象或许很多人不愿接受,但历史的规律就是如此:在人口带来的巨大红利周期之后,最终由人民承接。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经济转型期需要保持清醒。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时候考虑以租代买,避免背上长期的沉重债务。如果某个投资项目无法为你提供超额回报,不妨把更多的钱花在能带来幸福感的地方 —— 吃喝玩乐、自我体验,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而不是那堆冷冰冰的钢筋水泥。

对于企业主,切勿盲目扩张,也不要随意挥霍资金。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稳定是最重要的。坚持核心业务,确保现金流稳健,才是生存之道。同时,不妨拓宽视野,寻找外部增量市场的机会,探索出海发展,资源整合、合作共赢,能让你在挑战中看到更多的机遇。

对于投资者,回顾日本泡沫破灭的历史,那些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过的人深知市场的寒冷与残酷。现在是时候反思和学习,深入了解全球大类资产的配置逻辑,建立起更具系统性的投资思维,不再单纯追逐短期收益,而是追求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

对于广大打工人,最重要的就是保住工作,但同时也别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适度减少提前消费,理性储备,为未来的未知做准备。生活不仅仅是工作,它还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

孟子曾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当人们有了自己的资产和稳定的收入预期,他们才会心安理得地工作、生活。而当这些 “恒产” 进入下行通道,大家就会开始焦虑、恐慌,甚至纷纷抛售。在这个时刻,房地产市场的风暴随时可能席卷而来,经济的脆弱性和反身性就像一把双刃剑,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持警觉。

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大家都在渴望找到那个 “拐点”。可 “拐点” 何时到来,如何应对,如何把握,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的课题。历史上,经济总会经历周期性波动,命运总是反复交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些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断前行。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时代,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风雨中挺立,在风暴中寻得属于自己的方向。

0 阅读:55
评论列表
  • 2025-01-15 08:11

    把炒房客一锅端的时候到了,正式进入温水煮青蛙模式。房子是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什么都可以炒作,唯独涉及民生基本生活保障的不能去炒,你是利用了比别人先有资本,就去买下囤积垄断式的鼓吹炒作和疯狂对外洗脑,让人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失去理智,让后面无数家庭高位买房或者根本买不起房,性质不亚于泰国缅甸诈骗恐怖组织,害惨了无数家庭。炒房的行为是可恶的,建议全部枪毙。人口出生大幅暴跌主要还是因为房地产问题。(警惕: 房吹和炒房客会告诉你,会通货膨胀,钱贬值,买房才是保值,但现在看呢?通货膨胀没起来,很多东西反而变便宜了,钱更值钱了,还有请问是谁规定了钱贬值房价就一定涨的?是强行挂钩忽悠吧?现在房价呢,基本腰斩了吧?腰斩了还不一定卖的出去。还说房价下跌就对经济不好,简直就是谬论,你买个车是不是车行还要给你保价啊,不然经济就不好了,简直可笑至极。还有就是学位,我就问一句,有钱还怕上不了好学校吗?有钱还怕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吗?非要买房才行?简直胡扯。房子是商品,卖不出去喊破天都没用,房子实际建造成本是非常低的,不管哪个城市,房子都是越来越多,叠加人口出生大幅暴跌,只会越来越难卖,越来越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