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后复盘,导致一个集团灭亡

含双谈历史 2024-01-05 09:29:05
前言

对于一个成功的战略家而言,打赢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肯定会进行战后复盘,因为能从这个战后复盘中取到一定的经验。

而战后复盘的主要议题就是对方为什么会失败,我方为什么会胜利?朱元璋亦是如此。

但龙湾之战的复盘却直接引发了一场灾难。

第一次正面面对陈友谅

朱元璋渡江占据南京的时间是在至正十六年,而从至正十六年到至正十九年的这三年时间里,朱元璋的主要纠缠对象是张士诚。

陈友谅不是起义军第一吗?为什么第一个打朱元璋的不是陈友谅,而是张士诚呢?这一点下面会提到。

张士诚与朱元璋是怎么爆发战争的呢?毕竟但凡是一个有远见的人,都不会在自己立足未稳之际,向别人发起战争。

因为当地你熟悉的就只有你当初带过来的那一支班底,其他的都不熟悉。

就这种环境,你怎么敢胡乱动弹?

其实朱元璋也不想,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与张士诚交好,但是张士诚不但将他的使者扣下来,甚至还攻打他的镇江。

原因很简单,原本江南地区就这么大,现如今又冒出个朱元璋,这不就是明摆着来抢蛋糕的吗?结果呢?攻打不下来。

你无情,那就别怪我无义,此时距离至正十六年已经过去一年的时间,朱元璋转过头来就攻打张士诚的常州。

而这一打,张士诚根本无法招架,因为他的主力已经在攻打镇江那一战中筋疲力尽,无法再参加到常州保卫战。

因此,他只能求饶。

这就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

但朱元璋提出来的条件可谓是相当的苛刻,求饶可以,条件是每年定期上交五十万石军粮,一千两黄金,600斤白银。

这简直是要张士诚的命,别说一千两黄金,六百斤白银,单单就是这五十万石军粮就已经足够一支十万大军一个月的开销,张士诚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出来的。

因此,常州被攻陷。

而朱元璋属实争气,竟然一口气直接打到张士诚的家门口常熟。

更加要命的是,朱元璋的军粮方面是没有隐患的,因为人家是从人家的领土一路打到你的领土,这一路上畅通无阻。

乍一看,张士诚危在旦夕,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元璋就全军撤退,为什么呢?难不成是陈友谅从后面攻打朱元璋?不是。

因为张士诚投奔了元朝,而对于元朝,他是肯定得罪不起的。

要知道,他后来一直到南方平定,才敢对元朝动兵,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元朝的体量太大,要是没有元朝一样的体量,是肯定不敢对元朝动兵的。

而当时的他要是敢继续攻打张士诚的话,元朝一定会下场,到时候他将会陷进腹背受敌的境地,这是肯定不行的。

这一场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时间是在至正十七年,而在这之后的至正十八年里,他没有什么大的战事,主要的任务是蚕食张士诚的地盘以及元朝的地盘。

毕竟只要不是灭国战争,元朝是肯定不会下场的。

要是他们协助张士诚灭掉朱元璋的话,那岂不是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而短暂的风平浪静迎来的将会是狂风暴雨,至正十九年,朱元璋的好日子到头,因为陈友谅已经率领十万大军顺流而下,要将他灭掉。

要知道,当时朱元璋可动用的兵力也才仅仅五万左右,而陈友谅又是处于他的上游,可以说他是处于绝对的劣势。

是什么原因引起陈友谅的突然爆发呢?因为池州之战。

这一战陈友谅命令一支不到一万士兵的军队攻打池州,结果呢?大败而归。

这一场战败很容易理解,毕竟池州作为朱元璋面对陈友谅的第一线,镇守池州的可不是普通将领,而是朱元璋的手下第一大将徐达以及第一先锋常遇春,陈友谅根本没有任何的胜算。

原本这是一场平平无奇的战争,问题出就出在常遇春竟然敢违背朱元璋的命令。

朱元璋命令他将俘虏陈友谅的三千名士兵押解到南京,以备将来与陈友谅谈判,而常遇春竟然敢直接将这三千名士兵坑杀。

“及使者返,遇春已杀之。”——《明史纪事本末》

这就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朱元璋对着陈友谅说,我杀了你的士兵,你又能怎么样?

这口气陈友谅吞得下吗?肯定吞不下,于是十万大军顺流而下。

一场战败引发的连锁反应

十万大军打朱元璋的五万大军,按道理来说,胜利是属于陈友谅的,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陈友谅大败而归,整整亏损三万大军。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陈友谅的登陆地点不对。

朱元璋埋伏在龙湾,而陈友谅登陆的地点就是在龙湾,以至于朱元璋以逸待劳,打了陈友谅一个措手不及。

要知道,南京整整有东南西北四个面,而龙湾位于南京的东面,朱元璋是怎么肯定陈友谅在龙湾登陆的呢?因为陈友谅要在龙湾之外登陆,就必须冲破江东桥。

而江东桥在此之前已经从木桥变成石头桥,要想冲破,就必须先对桥的根基进行破坏。

而当时正处于凌晨时分,要等你陈友谅破坏江东桥,恐怕已经天亮。

而天一亮,士兵就得投入战斗状态,一天一夜没睡的士兵投入战斗状态,可想而知士气会低到什么程度,战力会低到什么程度。

因此,必须要先找一个地方过夜。

而陈友谅的弟弟陈友德已经在龙湾登陆,龙湾当地的朱元璋大军已经被他击溃,除此之外,已经没有再好的登陆地点。

因此,他选择在龙湾登陆。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陈友德击溃的是朱元璋的疑兵,朱元璋真正的主力埋伏在龙湾的狮子山上,直到他登陆完毕,这一支大军才杀出来。

而他在此之前完全没有迎接这一支大军的准备,迎接他的当然是失败。

而这一场失败给他带来的结果相当的严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尝试到了什么叫作四面楚歌。

位于他阵营的丁普郎、傅有德、欧普祥接连投降朱元璋。

要知道,这三位在他那一方可都是属于一方诸侯的存在,丁普郎、傅有德占据着安庆,而欧普祥占据着江西西部。

这三位的投降,对于他而言,真可谓是打击不小。

为什么一场战败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呢?因为他的内部原本就不安稳。

陈友谅的上位之路真可谓是血淋淋,他与朱元璋、张士诚从始至终自己都是领头羊不同,他原本只是他那一方的一名将领。

而他能成为他那一方的一把手,靠的只是一点,那就是心狠手辣。

倪文俊是天完政权的丞相,也是他的恩人,因为当年提拔他的就是倪文俊。

而随着倪文俊在与皇帝徐寿辉的斗争中落败,他直接一刀结果了倪文俊,将倪文俊的首级送到徐寿辉那里。

但他都夺权之路并没有停止,他开了一场鸿门宴,将在天完政权里排得上号的赵普祥整死,成为天完政权里排名第一的存在。

此时的徐寿辉只能说是他的傀儡。

“寿辉不能制。时友谅方强,兹为战争之始。”——《明史纪事本末》

而就在他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朱元璋的过程中,在采石将徐寿辉一锤砸死,自己登基称帝。

按照陈友谅的行事作风,如果不出意外,下一个要么是欧普祥,要么是丁普郎,要么是傅有德,但迫于陈友谅的实力,他们不敢闹事。

而类似于陈友谅这种用强权去压制不安定因素的情况,只要强权一旦松动,那么这一群不安定因素一定会一拥而上,事实也是如此。

而朱元璋从中也察觉到了不对,因为他那一方也有不安定因素。

大清洗

朱元璋集团虽然是一个整体,但这个整体是由四个集团组建而成的。

这第一个集团就是朱元璋的老乡淮泗集团;第二个集团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士绅集团;第三个集团是以傅有德为首的降将集团;第四个集团是郭子兴的旧部龙凤集团。

在这四个集团里,第一个集团是肯定不能动的,这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后来的开国六公爵全部都是出自于淮泗集团。

而第二个集团也是不能动的,要知道,封建王朝有一句话叫作得民心者得天下,但这个民心说的扎心一点指的不是百姓,而是士绅阶层。

因为只有士绅才能将百姓调动起来,浙东集团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士绅集团,你倘若动他们的话,那就是以天下的士绅为敌。

后来的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他与天下的士绅为敌。

淮泗集团不能动,浙东集团不能动,降将集团也不能动,因为你倘若动了他们,将来还会有谁会投降,那就只剩下一个龙凤集团能动。

事实上,也正是这个龙凤集团对朱元璋的威胁性最高,毕竟他们都是郭子兴的旧部,而朱元璋与郭子兴可是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郭子兴的长子郭天叙,次子郭天爵都是死在朱元璋的手里。

而更加扎心的是,朱元璋竟然还将郭子兴那唯一的一个亲生女儿纳为妾。

这个女人就是那个将金川门打开,迎朱棣进京的谷王之母郭惠妃。

有着这样一层关系,谁都保不准龙凤集团会不会突然间闹事。

更何况,龙凤集团在当时的朱元璋阵营中势力可不小。

众所周知,徐达、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一流大将,而当时朱元璋的手下还有一名大将与徐达、常遇春并列,这一名大将就是邵荣。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明史·常遇春》

而邵荣就是出自于龙凤集团,要瓦解龙凤集团,就必须先铲除邵荣。

而要动手,总得需要一个理由,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时恰好元朝投降过来的蒋英叛乱,朱元璋命令邵荣前去平叛,结果邵荣的人一回来就被朱元璋抓起来。

为什么抓呢?因为他的部将宋朝开说他要谋反。

这明显就是扯淡,他要谋反,怎么可能会挑选一个这么敏感的时期谋反。更何况,他既然要谋反,为什么还要回来。

朱元璋对此没有任何的解释,仅凭宋朝开的一面之词,就将围绕在绍荣身边的龙凤集团将领一锅端掉。

结语

朱元璋的这个做法,可谓是毫无人性,毕竟人家跟着你混了那么久,从来没有闹过一回事,结果仅仅只是因为你的疑心,就要了人家的命,你说这去找谁说理?但要是从大局的方向出发,朱元璋做的并没有错,毕竟他的实力原本就不如陈友谅,要是不将他的内部扭成一股绳,拿什么跟陈友谅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