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似是天地间的素笺,岁岁年年,择一契机,洋洋洒洒飘落在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而当它轻覆于大召寺那古旧的飞檐、斑驳的墙垣之上时,便晕染出了一幅独属于中式美学的丹青长卷,让每一个有幸目睹之人,沉醉于这份不加雕琢、质朴且深邃的美之中。
大召寺,伫立在青城的时光深处,往昔的烟火与梵音早已氤氲在每一寸砖石、每一道梁枋之间。平日里,日光倾洒,它是历史的沉稳“讲述者”,朱红的门扉、金黄的经幡,在湛蓝天空下,透着庄重与肃穆,往来信徒的脚步、喇嘛的诵经声,编织起现世安稳的脉络。可一场雪,仿若按下了时空转换的“机关”,刹那间,将其切换至另一番清冷、悠远的情境。
踏入雪中的大召寺,恰似步入一个被尘世遗忘的“雪境桃源”。仰头望去,雪花挣脱了云层的“怀抱”,簌簌而落,如细密的玉屑,带着几分悠然,几分决绝,奔赴这场与古寺的“约会”。它们先是温柔地栖于檐角那灵动欲飞的瑞兽之上,像是给这些守护神兽披上了一层松软的“毛氅”,使其少了几分威严冷峻,多了些许憨态可掬,却依旧不减往昔镇护古寺的笃定。
再看那寺院的红墙,往昔岁月里,它承载过多少祈愿、看过多少人间聚散,岁月摩挲,颜色愈发深沉厚重。雪至,犹如巧手画师轻点的“留白”,一片、两片……渐渐堆叠,直至勾勒出一幅天然的“雪景图”。雪与墙的缝隙间,偶露几处斑驳的墙皮,恰似历史故意透出的“小秘密”,呢喃着往昔的修缮、风雨的侵袭,每一处纹理都成了岁月的“注脚”。
庭院之中,石板路已被雪填平,往昔僧众、香客的足迹全然隐匿,唯留下一片茫茫“雪毯”。几株古树,平日里葱茏如盖、庇佑过无数炎夏的清凉,此刻枝干嶙峋,被雪包裹,似是银白珊瑚,又似是水墨笔下的写意勾勒,伸展着、静默着,向天空诉说着冬的寂寥与深邃。偶尔有雪从枝头坠落,“噗通”一声,打破静谧,惊起的雪雾飘散在空中,如梦似幻,却又旋即归寂。
古寺的钟声,在雪落间隙悠悠传来,平日那穿透尘世喧嚣的声响,此刻裹挟在簌簌雪声里,竟多了几分绵柔、几分空灵。它仿若一道无形的“丝线”,串联起古与今、僧与俗、尘世与净土,让围裹在厚重大衣里、呵着白气的行人,心也跟着沉静、澄澈起来。在这方雪境之中,无需过多繁文缛节、无需高谈阔论,只需静静踱步、默默凝视,便能体悟到中式美学里,那对自然、对岁月、对信仰的尊崇与敬畏。
呼和浩特这场雪下在大召寺,不止是装点了一座寺院,更是唤醒了沉睡在城市心底那份对古老文明、传统美学的眷恋。它不似名山大川雪落时的壮阔,亦不若江南园林雪后的精巧,它有着北疆独有的豪迈与质朴,于天地苍茫间,守着一座古寺,用雪的笔触,续写着千年未绝的文化长歌,让每一个邂逅此景者,心间都凝下一抹永不消融的“雪韵”,在往后余生,念起青城,念起大召寺,念起那场簌簌而落、美至灵魂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