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八季“醍醐灌顶”被网友封神

爱追剧的小夏子 2024-10-17 17:26:52

可以说,这8年来,许知远的《十三邀》,让我学到了很多,也开始思考有关人生,社会制度等等内容。

最近一期《十三邀》,许知远邀请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而林小英的“真实”和“真话”让这一期被网友封神,一些出圈的“言论”也引发热议,比如:林小英说:什么学习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朝夕那么漂亮,你看夕阳就快上来了,干嘛不去看看?

林小英还说:我天生就含蓄,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下说话。你可以说我情商不高,可是我为什么要高呢?事实上,林小英反对教育的“卷”。她说:你可以去世界各地转一圈,挺好的。康德一辈子没走出那么镇,不也挺好的吗?林小英的意思是说,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独特的,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和本土生活,没必要跟着别人一起,谁规定你去遨游世界,我也得照做?

许知远问林小英,到底是为什么现在如此的“卷”,在教育上,似乎孩子自己都相信,只有不断地做题,不断地刷题,才行。

林小英给出了答案,她认为是“评价体系”出了问题。这一段大家可以去《十三邀》第八季第六集去看具体林小英如何去说,她的语言、用词特别准确。02我用“人话”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评价体系就是大家都觉得一种集体的价值观。比如,A去了世界旅行,B也得去。A要成绩好,卷,做题,B也得照旧。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个体差异。林小英说,为什么我们要用单一的价值来调动所有人呢?比如,大家在一起交流,就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正因为知识的不同,大家一起交流,才会产生信息交换,思想交流。这样做,每个人都能得到扩展,知识的扩展,幸运的话,兴许还能获得认知的提升。但如果,大家的知识都一样呢?那还交流什么?反正都一样嘛!

就像现在的教育,大家学得都一样,都要去卷最好的,刷题,努力,可很多孩子却十分迷茫:我们为什么努力呢?难道就是为了跟别人一样?林小英说,人这一生真的不能只为谋生,否则,你就是一个苦役。她还说,如果人这一生能不为谋生而做的事情越多,越会幸福。换句话说,除了必要的谋生,你能做越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就越幸福。

林小英强调个人知识的分立性,由此感叹一些县中孩子学习的时候,大家什么都一起,还规定时间。比如,吃饭一起,五分钟,挨着一块跑步等。其实,整个事件来源于曾经的“十三·连跳”事件。事件后,林小英参加了一个“工人在职教育与发展”的项目。在这个项目里,林小英发现,这些在工厂的工人十分自卑,而访谈之下,她发现这些工人有一个共性:大都是来自于中部省份的县域。这些人只读过县级中学,就被分流,到了工厂。他们生活节俭,流水线工作,个体十分卑微。而林小英看到更多,她说,这个群体是从未被厚待过的。他们收到林小英带过去的作为礼物的小耳机,欣喜若狂卑微道谢。林小英说:我做这些根本不值得他们这么感谢。03她说,其实很多工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本可以过得更好,而不是耗在流水线上。由此,她想到其实教育更应该尊重个体。个体之间有差异,未必学习差的,人生就该差!小夏子身边很多小学生,父母与他们之间的交流,最多的就是考试成绩。我总发现,有些孩子可以轻松得到满分,但有些总考95、96分的孩子,即便再努力,也得不到100分。也有些40分50分的,经常挨打挨骂。有时候我就在想,难道一定要考到满分吗?难道这些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就没有特长吗?难道,他们小学时期的成绩差,未来的人生就一定差吗?成绩,只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被排名的你,不过就是成绩单上的序列号......而已。人生,很长,所以,学习的时间也很长,不用,急于一时。千万别因为一开始的所谓的“差”,放弃真正美好的自己。或许,真的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