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肾病尿蛋白不算高,但尿毒症风险很大!

迎夏看健康 2024-06-07 07:39:11

今天,我接到了一位糖尿病肾病病友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他的尿蛋白没事了。当我询问他具体的尿蛋白数值时,他回答:

“现在是2.7克。”

“2.7克就没事了?”

他解释说:“我之前尿蛋白5.9克,降了很多啦!”

首先,这位病友的病情确实有所好转,实现了尿蛋白的“部分缓解”——即尿蛋白降幅50%以上。我也为他感到高兴。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极具进展风险的疾病。别说尿蛋白降至2.7克,即便是降至0.7克,尿毒症的风险仍然比一般的肾病要高,仍未达标。长此以往,肾功能必然会丧失。

2022年发布的《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中,针对糖尿病肾病新增了明确的管控目标。

指南建议: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控制目标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以下,也就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5g以下、尿常规阴性。

进展风险更高的肾病病种,控制目标自然需要更为严格,这是由高达50%以上的尿毒症发生率所决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肾病类型,即使尿蛋白量较少,肌酐也可能持续升高,这需要我们特别警惕。例如:

1.病理类型差的肾病

如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病等。除了尿蛋白外,这些疾病还伴有其他进展因素,如肾小球硬化、系膜细胞受损或多种并发症。因此,即使尿蛋白量不高(1-2克以内),病情也可能迅速进展。

2.小管、间质性肾炎

漏蛋白是肾小球漏出来的。而这种病变主要损伤的是肾小管和肾间质——即使发生病变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尿蛋白(可能只有零点几克,甚至阴性)。但随着肾小管、间质发生纤维化,肌酐会逐渐升高,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3.晚期肾病

当肾病进入晚期阶段时,尿蛋白量会减少。这是因为大部分肾小球出现硬化、大部分肾小管出现纤维化,导致排泄通道受阻。此时尿液会逐渐变得清澈如水,既阻碍排出肌酐等毒素、也阻碍排出蛋白质。

4.糖尿病肾病

这种疾病的进展因素多、并发症多,因此尿毒症风险较大。

糖肾共5期,在第1期和第2期,尿蛋白正常;到第3期时尿微量白蛋白才会升高。

文章开头说的那位患者,是糖肾第4期(显性蛋白尿期),患者的尿蛋白量已经相当高了,此时尿毒症透析风险不亚于其他肾病的第4期(肾衰竭期)。只是由于糖肾的高压力、高滤过(肾脏加班更加疯狂),提前透支、压榨肾功能,所以此时肾功能不一定异常,常常是正常的。

糖肾常常到5期(相当于其他疾病的尿毒症期),肌酐才刚刚开始升高,但透析风险和其他尿毒症并无二致。由于肾功能已经提前透支,此时肾功能下降速度是其他肾病的3-5倍,而且并发症比如心力衰竭等更常见,往往需要更早进入透析。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中晚期糖肾都会出现尿蛋白。

实际上,没有尿蛋白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占比并不小。美国第三次国家健康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在2型糖尿病合并肾衰的患者中,有36%没有尿蛋白;而我国的研究也发现,全体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尿蛋白正常的占72%。

这些患者中,年纪大、女性和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更可能不出现尿蛋白,而直接步入肾功能衰竭。

5.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不容忽视,因为它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脏缺血。

在缺血的情况下,肾小管受损首当其冲,因为它依赖于肾小动脉来供血。当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发生硬化时,肾小管、肾间质就会因缺血而“饿死”。

此时即使不出现明显的尿蛋白,也可以发展为尿毒症。

以上病种,都是尿蛋白少、同时进展风险大的肾病。

小结

尿蛋白与肾病的严重程度,究竟有没有关系?

确实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例如微小病变肾病,虽然都会出现大量蛋白尿,没有例外,但其尿毒症风险并不高,90%的患者不会发生肾衰。

因此我们不能仅凭尿蛋白的多少,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还需要看是哪种肾病、看该病的进展因素是什么?

如果这种肾病的进展因素,不是尿蛋白,或者尿蛋白只是一个次要进展因素,那就不要拿尿蛋白当评判标准,一定要针对病因、针对主要进展因素进行管控,才能阻断进展。

1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