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嬴稷18岁继位,75岁去世,在位56年,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打了许多大仗硬仗,沉重打击了韩、魏、楚、赵等国,并与五国联合打残了齐国。秦昭襄王开疆拓土战功显赫,为秦并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昭襄王时期的四大战役颇为著名。
伊阙之战。由于秦国不断进攻韩国和魏国,使其连连损兵失地,引发韩魏两国联合反击秦国。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韩釐王以公孙喜为主将,联合周王室和魏国,出兵反击秦国。秦相魏冉推荐白起为帅,秦昭襄王擢拔白起为左更,代替向寿,指挥秦军作战。
伊阙之战,韩军势单力薄,魏军相对强大,韩军依靠魏军,不愿打头阵。而魏军倚重韩军的精锐,又希望韩军当先锋。两军各取便利,不能协同作战、形成合力,给秦军提供了战机。于是,白起布置疑兵,造成全力对付韩军战阵的假象,与此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出其不意攻击魏军。魏军一败,韩军自溃,秦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伊阙之战,秦军兵力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却在白起的卓越指挥下,以少胜多,大败联军。范雎对白起说:“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但白起说:“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白起因战功,而被秦昭襄王擢升为国尉。
伊阙之战,韩魏遭到沉重打击,秦国趁势不断东扩。秦昭襄王十六年,大良造白起、左更司马错率秦军进攻韩国,拔宛(今河南南阳)、邓(今河南邓州)。十七年,在秦军的打击和逼迫下,魏国割让河东四百里土地,韩国割让武遂(今山西垣曲)附近二百里土地,向秦国求和。
伐楚之战。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白起率秦军经武关南下攻楚,迅速占领了邓城(今湖北襄阳),继而越汉水,进逼鄢城(今湖北宜城)。鄢城是郢都的北方门户,楚驻有重兵,据城固守。楚王决定在此与秦军决一死战。白起采用引水灌城的战法,取得鄢城之战的胜利。
白起为了胜利不择手段,水灌鄢城,给鄢城军民造成了巨大伤害。白起令秦军在夷水上筑堰,并开挖长渠,引夷水从城西灌入城东,如注深渊,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两年后,白起又率秦军攻克楚郢都,继而向西夺取夷陵(今湖北宜昌),烧毁楚国先王的陵园,向东占领了竟陵(今湖北潜江),肃清了郢都周围地区,深入长江以南地区。楚顷襄王被迫迁都郢陈,秦以郢城为郡府,设置南郡。白起再立战功,被封为武安君。
张守节注: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白起、李牧、苏秦皆号武安君。
白起能够大败楚军的原因,正如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妬以功,谄媚用事,良臣斥疏,百姓离心,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心。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楚所以败,秦所以胜,略见于此矣。”
楚怀王曾出使秦国,被劫持,死于秦地。伊阙之战后,秦昭襄王写信给楚顷襄王,其中写道:“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见信颇为忧虑,迫于秦之压力,竟然与秦和亲,恢复了秦楚的友好关系。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赵顷襄王却惧祸苟安,与秦和亲,其软弱至极,毫无血性,从中也可看出楚虽大,必为秦败。
对此,1300年后的司马光极为愤慨,严厉地批评说:“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雠。乌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
华阳之战。秦昭襄王三十二年,秦相魏冉率军进攻魏国,直抵大梁。魏安釐王向韩国求援,韩王派暴鸢率兵救魏。魏冉大破韩军,斩杀4万人,主将暴鸢逃到启封(今河南开封。《史记》因避汉景帝名讳而改为开封,汉景帝即位前一直称启封。),魏国被迫割让八座城。但秦军继续进攻,击败魏将芒卯所率的魏军,进入北宅(今河南荥阳),而后包围大梁。魏国派使臣游说魏冉,魏割温邑(今河南温县)以和,解大梁之围,化解了大梁危机。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赵、魏联合攻韩,直逼韩都新郑北的华阳(今河南新郑)。韩釐王见情势危急,派使者入秦请求紧急救援。秦以魏冉为主将,与白起、胡阳率军队驰援韩国。经过八天的急行军,到达华阳城下,一举击败魏军,斩杀13万人,俘虏了三名将军,夺取了魏国卷(今河南原阳)、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中阳(今河南中牟西)、长社(今河南长葛)四座城。白起又与赵将贾偃交战,逼迫赵军逃入黄河,淹死了2万人,夺取了赵国观津(今河北武邑)。
长平之战。《秦本纪》:“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相距。秦使武安君白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公元前262年,秦国军队攻取韩国的野王(河南沁阳县)。秦军占领野王后,截断了韩国上党郡(山西东南部长治附近)同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韩国上党太守冯亭见通往本土的归路已绝,就以上党投赵,求得赵的保护,赵国接受了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由此,秦国与赵国发生了激烈的大规模战争,即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兵向上党进攻,赵国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山西高平)。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较大。
赵军究竟损失多少兵力?《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胡三省注:校,犹部队也。立军之法,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曰伍,五人为列,列有头;二列为火,十人有长,立火子;五火为队,队五十人,有头;二队为官,官百人,立长;二官为曲,曲二百人,立候;二曲为部,部四百人,立司马;二部为校,校八百人,立尉;二校为裨将,千六百人,立将军;二裨将军三千二百人,有将军、副将军。依此推算,裨将率1600人,六尉率4800人,故赵军至少损失6400人。
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利用丹水河之上的地势,构建营垒固守,寻机待变以抗击秦军。赵军在今长治县八义乡东坪、西坪驻兵,并在石后堡建立堡垒,扼守三关要道,与秦军相持1年之久。
正因为廉颇据险坚守,寻机待变,两军僵持不下,秦国才使出反间计,散布廉颇容易对付,而且有降秦之意,秦国真正害怕的是赵括。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虽熟读兵书,但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又骄傲自大,不明真相者以为赵括是军事奇才;赵王以及一些大臣对廉颇长期坚守不战,国家靡费良多,也颇不满意。故赵王中计,立即用赵括代替廉颇。而秦国暗中用白起代替了王龁。
伐楚之战你赵括统兵后,果然轻易出击,秦军佯装败走,暗地里埋下伏兵。当赵军追逐秦兵时,秦军退入城内,同时又以一支部队断绝赵国粮道,另一支部队则进击赵国后方,将赵军截断在两处。秦军出兵袭击赵军,赵军只得临时筑起壁垒自卫,等待救兵。秦军断绝赵军粮道,使赵军被困。自七月至九月,赵军四十六日无粮,因饥饿以致人相食。赵括和赵军无奈,只得拼命突围。赵括被秦军射死,赵国军队瓦解,四十万人向白起投降。投降后,白起竟然命令将这些降卒全部活埋,只留下幼小的240人归赵,以宣扬秦的声威。
历来有白起阬杀四十万赵卒之说,但从历史文献看,难断是非。《秦本纪》不云阬杀。《韩世家》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白起列传》说,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司马光却说: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长平之战,赵军惨败,赵国大伤元气,除了赵王无能、赵括指挥不力、赵国外交失策原因外赵国骑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重要原因。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赵国骑兵部队异军突起,大大增强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赵国骑兵军团在赵军灭中山、取胡地过程中,功不可没,但赵国骑兵军团在长平之战中表现的却不好。
首先,战役的地区,地势险要,山路崎岖,不利于骑兵作战,尤其是廉颇坚守壁垒后,赵国骑兵军团更难以发挥作用。兵者,诡道也。然而,在此作战,赵国骑兵无法掩盖也无法实现其军事意图,如长途奔袭、大范围包抄、分割邀击都很难做到。其次,最大的差距是秦国把骑兵作为奇兵,发挥骑兵的快速、灵活、多变短促冲击、长途包抄和分割的独特作用,完成了秦国的军事部署,实施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如断绝粮道、分割包围等,而赵括指挥不力,盲目出战,被诱敌深入,骑兵几乎无所作为,这也是赵国军队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说,赵国骑兵军团布置在北部边境,根本没有参战,那就更不应该了。
秦并天下之势遂成。长平之战后,秦国继续东征,又取得一系列胜利。如取韩成皋、荥阳,建立三川郡,又拔韩十三城;取赵国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取魏高都、酸枣、长平等二十余城;灭东周君和魏附属国卫。
在秦国节节进逼的形势下,赵、楚、魏、韩、燕又一次合纵伐秦。公元前241年,五国之师在赵将庞煖的统领下,向秦国蕞地进攻,迅速收复秦国门户寿陵。按照以往的打法,是继续向西挺进,进攻函谷关。但庞煖吸取前几次合纵伐秦都因为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西进受阻、联军被迫散伙的教训,没有继续向西挺进,而是采取大迂回战术,绕道山西永济,直扑函谷关后,向临潼和咸阳方向进击。
然而,秦国是军事强国,以吕不韦为首的执政集团也是坚强有力的,不会被联军轻易击垮。面对气势汹汹的联军,秦国政要决定,重点打击楚军,因为楚军远道而来,属疲惫之师,且楚为大国,影响力大,一旦击败楚军,其他联军就会不战自溃。吕不韦亲率秦军,迎战联军,并集中精锐,突袭楚营。楚军溃败,联军纷纷退兵,列国最后一次合纵伐秦以失败而告终。
五国联军不堪一击,遭秦军反击,溃败东向,反而向齐国进攻。秦国趁各国自相残杀之际,继续向三晋进攻。公元前240年攻取赵国的龙、孤、庆都和魏国的汲地。公元前238年,秦军又占领魏国的首垣、蒲和衍氏。至此,秦国取得的土地,至少有十五郡以上,占统一以后全国总郡数的二分之一。
在秦国的攻伐下,东方诸国被打得落花流水,从此以后再也联合不起来了,只有等待着被秦国一个个地灭掉。
白起,战神![点赞]
秦昭襄王赢稷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君王,但是他的爹秦惠文王赢驷则功不可没。因为是他继承了商鞅变法的策略,也是他平巴蜀灭义渠,最主要的是任用张仪指明了东出的国策且龙门相王后拔高了秦国的国家地位,他起了一个承上启下得作用,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